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哺乳期2,3,7,8-四氯二苯—对—二恶英低水平暴露对仔鼠神经发育的影响

作 者: 周晓云
导 师: 谭凤珠
学 校: 河北医科大学
专 业: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关键词: TCDD 哺乳期 子代 神经发育 凋亡
分类号: R1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9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2 , 3 , 7 , 8 -四氯二苯-对-二恶英( 2, 3, 7, 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是地球上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之一,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将其列为Ⅰ级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认为,虽然TCDD是强致癌物,但就目前其暴露背景而言,TCDD的非致癌毒性作用比致癌毒性作用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更大。此外,TCDD具有结构稳定、半衰期长的特性,仅需暴露一次就可以长期留存体内,长期接触可造成体内蓄积,造成严重的机体毒害作用。由于幼鼠对TCDD高度敏感,所以本研究在雌性小鼠分娩后立即经腹腔注射低剂量TCDD,通过乳汁对仔鼠染毒,然后观察哺乳期暴露于TCDD对仔鼠体重增长、神经发育和学习记忆的影响,大脑海马和皮层组织结构以及细胞色素P450 1A1酶(cytochrome P450 1A1,CYP1A1)、凋亡基因Bcl-2(B-Cell lymphoma/leukemia 2)和Bax(Bcl-associated x protein)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为低剂量TCDD造成的子代慢性神经系统危害及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动物模型建立与分组4月龄健康成年昆明小鼠,雌鼠24只,雄鼠8只,按照3:1的雌雄比例同笼受孕。分娩7~10只仔鼠的保留,调整每窝仔鼠8只,雌雄对半,其余淘汰。将母鼠和仔鼠作为整体(窝)进行完全随机分组,设2个试验组:40μg和20μg TCDD/kg体重组;与试验组对应,设2个溶剂对照组:40μg和20μg溶剂对照组;另设1个不做任何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共5组,每组3窝(5个试验组以下简写为40μg TCDD组、20μg TCDD组、40μg溶剂对照组、20μg溶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雌鼠分娩之后,立即称重并进行腹腔注射。母鼠哺乳仔鼠(即染毒)至仔鼠出生后第21天,而后停止哺乳,让仔鼠自由进食。仔鼠出生后第35天被处死。TCDD浓度为10μg/ml(TCDD/甲苯),纯度为99%,腹腔注射前将该试剂用花生油稀释,体积比为TCDD:花生油=1:4,则浓度稀释为2μg/ml。溶剂对照为甲苯和花生油按1:4体积比混合的混合液。2仔鼠体重的测定3仔鼠神经发育指标的测定(平面翻正试验、负趋地试验、前肢握力试验、空中翻正试验、足展开试验)4仔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测定(Y迷宫试验)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仔鼠大脑海马和皮层组织CYP1A1蛋白进行定位和半定量分析。6仔鼠大脑海马和皮层组织细胞凋亡的测定6.1采用H.E染色法观察仔鼠大脑海马和皮层组织的结构变化6.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仔鼠大脑海马和皮层组织Bcl-2和Bax凋亡蛋白进行定位和半定量分析。6.3采用流式细胞术对仔鼠大脑海马和皮层组织Bcl-2和Bax蛋白表达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 TCDD对仔鼠体重的影响新生仔鼠体重基本相同(P>0.05);出生后第7天,20μg TCDD组仔鼠的平均体重低于其溶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随着TCDD的摄入和蓄积,40μg和20μg TCDD组仔鼠的平均体重均低于相应的溶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并且40μg TCDD组仔鼠的平均体重低于20μg TCDD组(P<0.05);停止染毒后(出生后第28天和第35天),暴露于TCDD仔鼠的平均体重依然低于相应的溶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2 TCDD对仔鼠神经发育的影响哺乳期暴露于TCDD的仔鼠的平面翻正和负趋地时间大于相应的溶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前肢握力时间和足展开距离小于相应的溶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空中翻正正确率低于相应的溶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 TCDD对仔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在Y迷宫测试中,哺乳期暴露于TCDD的仔鼠获取记忆的能力(A)、保持记忆的能力(B)和记忆保持率(C)均低于相应的溶剂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 TCDD对仔鼠大脑海马和皮层组织CYP1A1蛋白表达量的影响CYP1A1蛋白主要表达于仔鼠大脑海马和皮层组织锥体细胞的胞浆中。哺乳期低剂量暴露于TCDD可使仔鼠大脑锥体细胞CYP1A1蛋白的表达量增高(P<0.01),各组雌性仔鼠的CYP1A1蛋白表达量略高于雄性仔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TCDD对仔鼠大脑海马和皮层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哺乳期低剂量暴露于TCDD的仔鼠的大脑海马和皮层组织锥体细胞排列紊乱,胞体皱缩,核染色质浓集,呈现细胞凋亡现象。凋亡基因Bcl-2主要表达于仔鼠大脑锥体细胞的胞浆中,并且存在性别差异,雌性仔鼠高于雄性(P<0.01)。哺乳期低剂量暴露于TCDD可使雌雄性仔鼠大脑锥体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量减低(P<0.01),但雌性仔鼠Bcl-2蛋白表达量始终高于雄性(P<0.01)。凋亡基因Bax主要表达于仔鼠大脑锥体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表达量不存在性别差异(P>0.05)。哺乳期低剂量暴露于TCDD可使雌雄性仔鼠大脑锥体细胞Bax蛋白的表达量增高(P<0.01),并且雌性仔鼠增高较雄性明显,存在性别差异(P<0.05)。TCDD可以使雌雄仔鼠大脑锥体细胞Bcl-2/Bax比值降低(P<0.01),说明TCDD可以诱导雌雄仔鼠海马和皮层组织锥体细胞凋亡。并且雄性仔鼠Bcl-2/Bax比值较雌性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雄性仔鼠比雌性的细胞凋亡率高。结论1哺乳期低剂量暴露于TCDD,可以阻碍仔鼠的体重增长,并且这种阻碍作用并不随着染毒的停止而停止,具有持续性。2哺乳期低剂量暴露于TCDD,可以使仔鼠的神经反射功能下降,运动协调能力降低,肌张力减退,神经发育迟缓。并且接触量越大,蓄积量越多,对神经发育的影响越明显。3哺乳期低剂量暴露于TCDD,可以使仔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危险回避能力受损。4哺乳期低剂量暴露于TCDD,可以使仔鼠大脑海马和皮层组织CYP1A1蛋白表达量增加,说明血脑屏障对TCDD的阻隔作用有限,TCDD可以通过尚未发育好的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造成海马和皮层组织锥体细胞的损伤,这可能是TCDD导致子代神经发育迟缓,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重要途径之一。5哺乳期低剂量暴露于TCDD,可以诱导仔鼠大脑海马和皮层组织锥体细胞呈现凋亡改变,可以使Bcl-2蛋白表达量减低,Bax蛋白表达量增高,Bcl-2/Bax比值降低。Bcl-2凋亡基因家族比值的改变可能是TCDD导致细胞异常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也可能是TCDD导致子代神经发育迟缓,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途径之一。并且Bcl-2/Bax比值的雌雄差异,可能是雌雄仔鼠对TCDD敏感度不同、损害程度不同的原因之一。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9
英文摘要  9-16
前言  16-17
材料与方法  17-26
结果  26-34
附图  34-52
附表  52-65
讨论  65-72
结论  72-73
参考文献  73-78
综述 二恶英的毒性作用与我国的暴露现状  78-94
致谢  94-95
个人简历  95

相似论文

  1. 西施舌精子冷冻保存及其冷冻损伤机理研究,S968.3
  2. CADPE抗肿瘤作用及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R735.2
  3. 塞来昔布与β-榄香烯联合给药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96
  4. TRAIL对肿瘤侵润CD4~+CD25~+ Treg的调节作用,R730.2
  5. 醋酸铅对鲤鱼卵巢上皮细胞毒性的研究,X174
  6. 地克珠利对柔嫩艾美耳球虫第二代裂殖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的影响,S858.31
  7. PCV2对体外培养仔猪淋巴细胞钙信号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S858.28
  8. 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对性成熟小鼠卵泡及其血管发育的影响,S852.2
  9. β-catenin在猪卵巢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类固醇生成酶的影响,S828
  10. 伏马菌素B1和黄曲霉毒素B1联合诱导Vero细胞凋亡的研究,S856.9
  11. 黄曲霉毒素B1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锦鲤原代肝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研究,S856.9
  12. 沉默BMPR-IB基因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及BMP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S828
  13.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鸡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S858.31
  14. Foxol对小鼠颗粒细胞凋亡的影响,S865.13
  15. 蜂毒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株裸鼠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部分机制研究,R735.7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17. WWOX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胆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R735.8
  18.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诱导Eca-109食管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R735.1
  19.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仓鼠肾细胞凋亡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S856.9
  20.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线粒体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R735.35
  21. 磷脂酶C和D在木聚糖酶诱导的水稻悬浮细胞抗病反应中的作用,S51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卫生基础科学 > 卫生毒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