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作 者: 魏在江
导 师: 潘文国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语篇连贯 衔接 认知语言学 内部机制 外部机制 英语 汉语 对比研究
分类号: H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3074次
引 用: 1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已成为近二十年来语篇分析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包括词汇衔接和结构衔接两部分。词汇衔接指语篇中某些词语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是语言环境的组成部分。词汇衔接又可分为三部分;重复、复指、组合等。结构衔接指语篇中某一小句与上文另一结构相比较而存在的承上关系。它可分为替代、省略、照应等。韩礼德、哈桑的衔接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确是非常有用的,这是韩礼德、哈桑夫妇对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上,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当成生成一个语篇的必要条件,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是连贯大厦的基石,过分强调衔接对连贯的作用,而且他们对什么是连贯也语焉不详,招来了众多的非议。因而人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 连贯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它更多的是一种语义特征。这种语义特征不是由语篇本身的形式和语特征来决定的,更多的是由语言之外的因素来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认知心理模式、语篇与语境等的关系问题。语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中发生的,这种环境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支配着语篇意义的选择和交流以及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取舍。因此我们认为,连贯既是一个形式概念,也是一个认知心理概念,这二者不可偏废。连贯不仅是结构衔接或语篇形式的一致,而且也是语言外因素如语用、心理和认知这些与语篇理解非常相关的因素的结果。 本论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言,就论文的选题缘由、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框架进行简单的叙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1)描写与解释相结合;(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对比分析方法;(4)跨学科交叉方法。本论文从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力图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解释,做到描写与解释并重,形式与意义并重。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只有对语言形式的充分描写才能做出比较充分而恰当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要想做到描写的充分性,必须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必须研究人的认知规律。中文摘要认知语言学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 本论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连贯机制进行英汉语对比研究,以期对连贯的研究有所深化、有所突破.这是连贯研究的新视角,也是语篇研究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值得深入研究. 第二章对连贯研究的理论、连贯的种类、连贯的研究方法、连贯的本质、连贯与衔接的关系、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及应用及其缺陷、连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首先对语篇的概念及其定义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语篇的概念名称仍不统一,对其意义范围的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语篇的界定应该从语义结构而不是语法结构的角度着眼,因为语篇首先是一个“意义单位”,其形式的大小或长短是由意义的简单或复杂而决定的,但只要具备了以下一些墓本特征:如结构上的衔接性、句际间的逻辑性、意义上的完整性、语义上的连贯性、交际功能的独立性、与情景语境的一致性等,任何长度的口头话语或书面文字都可视为语篇.这就是我们对语篇概念的墓本定义. 接着对连贯研究、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进行了历史回顾.我们简要地回顾了凡戴克、威多逊、克里斯托尔等人给连贯下的定义.我们讨论了连贯研究的方法论,本文认为,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来研究连贯是完全可行的. 同时我们指出了连贫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尽管连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有很多的问题藉要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同时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偏重衔接形式部分;不够系统化、具体化;连贯概念不够清晰;方法单一;英汉语篇连贯对比方面的还没有. 由于人们对连贯以及如何连贯的看法不一,对连贯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和完善,加之连贯研究的方法也呈多元化的趋势,连贯研究的理论体系还远远没有形成,有些理论还不一定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连贯的性质进行了归纳和思考,认为连贯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连贯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连贯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连贯是内部机制外部机制的统一,连贯是微观连贯与宏观连贯的统一,连贯是局部连贯与整体连贯的统一,连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本文强调,连贯应从多角度、多学科、多层面去进行研究.本论文将从认知中文摘要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篇连贯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有所突破。 第三章简要地介绍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论述连贯作为一种认知心理现象的理据,提出我们对连贯研究的新的理论视角. 连贯作为一种语市现象,也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连贯的语篇既可通过形式衔接实现,亦可通过语境、语法、语义、语用、认知从内容、逻辑语义的深层次上实现.笔者认为,对连贯应从多角度、多层次、多学科进行全面研究.本论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篇连贯进行对比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成果和理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2
英文摘要  12-17
第一章 导言  17-22
  1.1 本论文的选题缘由  17-19
  1.2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19-20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20-21
  1.4 本论文的框架  21-22
第二章 语篇连贯研究概观  22-56
  2.1 引言  22
  2.2 语篇概念的定义  22-28
    2.2.1 语篇界说的困惑  23-26
      2.2.1.1 韩礼德和哈桑关于语篇概念的观点  23-25
      2.2.1.2 对韩礼德和哈桑关于语篇、非语篇区分标准的质疑  25-26
    2.2.2 语篇的定义及其层次性、相对性  26-28
  2.3 衔接研究的历史回顾  28-38
    2.3.1 衔接  28-32
      2.3.1.1 衔接的范畴  28-29
      2.3.1.2 韩礼德衔接理论的运用  29-32
    2.3.2 英汉语篇衔接对比研究的历史回顾  32-38
  2.4 连贯  38-44
    2.4.1 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  40-42
    2.4.2 连贯研究的方法论  42-43
    2.4.3 连贯研究存在的问题  43-44
  2.5 本文对连贯的看法  44-55
    2.5.1 连贯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  44-46
    2.5.2 连贯是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46-47
    2.5.3 连贯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47-49
    2.5.4 连贯是内部机制外部机制的统一  49-50
    2.5.5 连贯是微观连贯与宏观连贯的统一  50-52
    2.5.6 连贯是局部连贯与整体连贯的统一  52-54
    2.5.7 连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54-55
  2.6 小结  55-56
第三章 英汉语篇连贯对比研究的认知视角  56-74
  3.1 引言  56
  3.2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简介  56-59
  3.3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59-60
  3.4 认知语言学的性质及重要意义  60-61
  3.5 中西认知方式比较  61-70
    3.5.1 认知方式的影响与作用  61-63
    3.5.2 认知方式的构成  63-64
    3.5.3 中西认知方式的不同背景  64-66
    3.5.4 中国认知方式的特点  66-68
    3.5.5 西方认知方式的特点  68-70
  3.6 连贯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  70-71
  3.7 英汉语篇连贯对比研究的新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  71-72
  3.8 小结  72-74
第四章 英汉语篇连贯内部机制的认知对比研究  74-134
  4.1 引言  74
  4.2 语篇连贯内部机制的界定  74-75
  4.3 英汉语篇小句对比  75-83
    4.3.1 左分支结构与右分支结构  75-77
    4.3.2 复合句的分支结构  77-80
      4.3.2.1 定语从句  77-78
      4.3.2.2 状语从句  78-80
    4.3.3 左分支结构与右分支结构的内部机制  80-83
  4.4 形式连贯与语义连贯  83-92
    4.4.1 形合与意合  84-87
    4.4.2 汉语的语义连贯与汉人的思维特点  87-89
    4.4.3 形式连贯与语义连贯的辩证观  89-90
    4.4.4 从形式连贯与语义连贯看英汉认知方式的差异  90-92
  4.5 线性连贯与环性连贯  92-110
    4.5.1 线性连贯——典型的英语语段修辞模式  93-96
    4.5.2 环性连贯——典型的汉语语段修辞模式  96-104
    4.5.3 中西认知模式与语篇连贯  104-107
    4.5.4 对写作与翻译的启示  107-110
  4.6 读者体悟连贯与作者交代连贯  110-133
    4.6.1 读者体悟连贯  110-111
    4.6.2 作者交代连贯  111-113
    4.6.3 定量分析统计  113-114
    4.6.4 悟性与理性的认知特征  114-122
    4.6.5 具象语篇连贯与抽象表达连贯  122-127
    4.6.6 对翻译和写作的启示  127-133
  4.7 小结  133-134
第五章 英汉语篇连贯外部机制的认知对比研究  134-189
  5.1 引言  134
  5.2 语篇连贯外部机制的界定  134-135
  5.3 认知语境在语篇连贯理解中的作用机制  135-138
  5.4 复合空间理论与语篇连贯解读  138-141
  5.5 自然顺序连贯与突显顺序连贯  141-153
    5.5.1 汉语的自然顺序连贯  141-143
    5.5.2 英语的突显顺序连贯  143-144
    5.5.3 时间顺序和空间架构  144-145
    5.5.4 语篇重心的不同  145-147
    5.5.5 时序律、逻辑律、范围律与因果律  147-150
    5.5.6 认知差异  150-153
  5.6 情感语篇连贯与法治语篇连贯  153-172
    5.6.1 情感语篇连贯  154-155
    5.6.2 法治语篇连贯  155-162
    5.6.3 主题连贯与无主题连贯  162-167
    5.6.4 对写作与翻泽的启示  167-172
  5.7 语篇象似性与英汉语篇连贯  172-188
    5.7.1 语言符号象似性研究简史  172-173
    5.7.2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辨析  173-174
    5.7.3 语篇象似性与英汉语篇连贯  174-186
    5.7.4 语篇象似性的语篇功能  186-188
  5.8 小结  188-189
第六章 结论  189-195
参考文献  195-202
后记  202-203

相似论文

  1. 布依语—英语语音对比研究,H319
  2. 中西部农民媒介素养研究,G206
  3. 会话含义特征强化性的英汉对比研究,H313
  4. 中美电视访谈节目中的情态对比研究,H314
  5. 汉英常用贬义词对比研究,H313
  6. 汉英插入语对比研究,H314
  7. 基于语料库的上海世博会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H052
  8. 英汉双关修辞格对比浅析,H15
  9. 论标记视角下的风格传递-The Great Gatsby两种译本个案研究,H059
  10. 叙事学视角下的《红字》及其两汉译本对比研究,I046
  11. 《红楼梦》两译本中模糊语翻译对比研究,I046
  12. 汉英一价动词对比研究,H314
  13. 草型湖泊与藻型湖泊鲢、鳙渔产潜力及鳙肌肉品质研究,S931.1
  14.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听力测试对比研究,H319
  15.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与大学英语六级考试阅读理解测试部分对比研究,H319
  16. 国内外道路线形设计技术指标对比研究,U412.3
  17. 长大纵坡桥面铺装表层抗剪性能研究,U443.33
  18. 双能量CT肺灌注成像评价急性肺栓塞的可行性研究,R563.5
  19. 理查·施特劳斯与古斯塔夫·马勒艺术歌曲对比初探,J605
  20. 中美大学网站上校长致辞的体裁对比分析研究,H152
  21. 基于杂合现象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I04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写作学与修辞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