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作 者: 彭惠珍
导 师: 刘兴林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学科教学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教育 教学 当代教育 启示
分类号: G40-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065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是平民教育的创始人。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个成功表现在诸多方面。首先他建立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制定了具体的教育教学内容;其次是首创了大规模私人办学的教学模式,采用独特的教学方法,这些一直影响并启迪着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论语》及有关孔子的资料。编者希望通过这些材料,使学生对孔子及其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所了解。 本文的第一、二章主要是从“教”的角度看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孔子的教育目的通俗地讲就是“德才兼备”,当代教育强调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正是继承了这一教育目标;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在孔子看来,人皆可教,有错能改,既往不咎。孔子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服从并服务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孔子不谈“怪、力、乱、神”,显示出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闪光;孔子是否“贱农”还有争议;孔子成功的德育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批判性地吸收孔子诗教、礼教和乐教的精华,用以指导当代教育。孔子采用的教育方法是当代教育中的宝贵经验,主要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学、思、行相结合三个方面。本文第三章从“学”的角度看孔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孔子在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今天的学生和教师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孔子的教育态度、人格修养和教育评价的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人们对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孔子褒贬不一。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为孔子单独立传,称孔子为“至圣”,此后,孔子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至近代史上积弱成疾,一些进步人士将病根归结于儒教,批判的矛头多次直指“孔老二”。“文革”中,孔子成为革命的主要对象,被指责为千古罪人。孔子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局限,但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他,不能“将孩子与脏水一起泼掉”。宏观地看,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但他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用于指导今天的教育教学活动。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5
Abstract  5-8
前言  8-9
第一章 孔子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  9-13
  一、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  9-10
  二、孔子关于教育对象的界定  10-13
第二章 孔子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3-23
  一、博大精深的教育内容  13-18
  二、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  18-23
第三章 从“学”的角度看孔子的教育实践  23-28
  一、学习目的和内容  23-24
  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24-26
  三、当代素质教育管窥及其启示意义  26-28
第四章 对孔子及其教育实践的综合评价  28-35
  一、孔子的教育态度、人格修养及教育评价  28-30
  二、司马迁为孔子单独立传  30-32
  三、活跃在历史舞台的孔子  32-35
结语  35-36
参考文献  36-37

相似论文

  1. 英语专业学生的模糊容忍度和阅读理解成绩的相关研究,H319
  2. 布依语—英语语音对比研究,H319
  3. 任务型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4. 高校艺术教学建筑设计研究,TU244.3
  5. 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G633.2
  6.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7. 高中函数教学研究与实践,G633.6
  8.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9.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10.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G633.6
  11. 调整云南高等教育结构的策略研究,G649.2
  12.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13.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14.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15.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G633.41
  16. 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17.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G633.41
  18.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19. 尼日利亚女子基础教育问题研究,G543.7
  20. 巴西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研究,G577.7
  2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育学 > 教育学史、教育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