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A_单+着”结构句法语义功能研究
作 者: 贺民
导 师: 吴颖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等级序列 语义特征 选择与制约 发展历程 篇章功能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1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着眼于现代汉语形容词持续体的研究,对该结构进行细致地描写和分析,力图做出一定解释。全共分六个部分,除绪论和结语,正文由四章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选题相关的研究概况,以及本文研究的理论、方法和相关说明。第一章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分类的标准及结果,全面考察单音形容词次范畴带“着”能力的差别,得出各次范畴带“着”能力强弱表现序列,并对形容词带“了、着、过”存在差别做出扼要解释。第二章详细描写了“A_单+着”结构在句法和语法上的表现情况,并作出一定解释。然后具体考察各次范畴的语义特征,总结出“A_单+着”结构对进入该式的“A_单”语义上的选择与制约关系。第三章主要从历时角度考察“A_单+着”结构的发展历程,将其分成了三个时期:萌芽期、定型期和发展期。又从范畴化和跨语言角度对其中的形容词功能进行了再认识,并预测该格式未来的发展情况。第四章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分析情状系统入手,得出“A_单+着”结构认知模式,并具体考察其在篇章中的功能。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3 Abstract 3-6 零 绪论 6-14 0.1 选题意义 6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6-13 0.2.1 国外"体"研究概况 6-7 0.2.2 国内"体"研究概况 7-9 0.2.3 有关形容词"体"的研究 9-11 0.2.4 关于"着"字语法意义和功能研究 11-12 0.2.5 关于"形+着"结构的研究 12-13 0.3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 13-14 第一章 "A_单+着"结构考察 14-24 1.1 引言 14 1.2 前人统计分析 14-16 1.2.1 已有研究成果 14-15 1.2.2 引起结果差异的相关因素 15-16 1.3 A_单的考察范围与分类说明 16-19 1.3.1 A_单的考察范围 16 1.3.2 A_单的分类标准与结果 16-18 1.3.3 格式选取说明 18-19 1.3.4 操作说明 19 1.4 考察结果及说明 19-21 1.4.1 次范畴带"着"的统计分析 19-20 1.4.2 考察结果说明 20-21 1.5 相关解释 21-22 1.6 小结 22-24 第二章 "A_单+着"结构的句法表现及对A_单的限制与制约 24-38 2.1 "A_单+着"结构的句法功能 24-26 2.1.1 "A_单+着"结构作谓语 24-25 2.1.2 "A_单+着"结构作定语 25 2.1.3 "A_单+着"结构作状语 25-26 2.2 "A_单+着"结构的句法特征 26-28 2.2.1 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26 2.2.2 不能充任比较句的结论项 26-27 2.2.3 不能受"没/不"的否定 27-28 2.2.4 不能带补语 28 2.3 句法表现的相关解释 28 2.4 各次范畴A_单的语义特征 28-34 2.4.1 颜色类、温度类 29-30 2.4.2 形状类、状态类 30-32 2.4.3 量度类、表象类 32-33 2.4.4 味道类、性质类、时间类 33-34 2.5 "A_单+着"结构对A_单的选择限制 34-36 2.6 小结 36-38 第三章 "A_单+着"结构的发展历程及对"A"的功能再认识 38-52 3.1 "着"字研究概述 38-40 3.1.1 "着"字虚化时间及其轨迹 38-39 3.1.2 "着"字语法意义和语法性质 39-40 3.2 "A_单+着"结构的发展历程 40-44 3.2.1 "A_单+着"结构的萌芽期:南北朝至晚唐五代 41-42 3.2.2 "A_单+着"结构的定型期:北宋至明初 42-43 3.2.3 "A_单+着"结构的发展期:明末至五四 43-44 3.3 对"A_单+着"中"A"的功能转化再认识 44-50 3.3.1 从范畴化角度看形容词的句法功能 44-47 3.3.2 从类型学角度看"A"的性质 47-50 3.4 对"A_单+着"结构发展的预测 50-51 3.5 小结 51-52 第四章 "A_单+着"结构的认知基础及篇章功能 52-62 4.1 情状及其相关理论问题 52-55 4.1.1 情状类型 52-53 4.1.2 形容词情状的研究角度 53-54 4.1.3 形容词的情状类型 54-55 4.2 "A_单+着"结构的认知模式 55-57 4.2.1 持续情状的时间结构特征 55-56 4.2.2 "A_单+着"结构的认知模式 56-57 4.3 "A_单+着"结构的篇章功能 57-60 4.3.1 持续情状的"无界"特征 57-58 4.3.2 背景功能 58-60 4.3.3 语体限制 60 4.4 小结 60-62 结语 62-64 参考文献 64-70 致谢 70-7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2-74
|
相似论文
- 盐城蚕桑业发展研究,F326.3
- 中国微博客的发展困境和策略研究,G206
- 从篇章语言学角度分析德国网络上的租房广告,H33
- “NP1+V+有+NP2”类存在句研究,H146
- 动趋式“V+开去”的句法语义研究,H146
- 现代汉语“V+N”结构关系研究说略,H146
- 太原方言副词研究,H172.2
- 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D925.3
- 上海国际网球赛事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G845
- 基于本体相似度的语义Web服务匹配算法研究,TP393.09
- 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研究,F091.3
- 增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研究,TU984.2
- 中、日与西方园林造景艺术的比较及应用实例的分析,TU986.1
- 福安水牛生产性能测定及肝片吸虫调查,S823.83
- 湖南烤烟生产及其品质的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分析,S572
- 久大精盐公司研究,K25
- 纺织科学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短语学特征,H315
- 汉字“理”的修辞文化阐释,I207.22
- 奥林匹克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研究,G812.13
- 散打竞技化研究,G852.4
- 我国少儿期刊出版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G237.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