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体检发现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指标与肾小管间质病变情况相关性研究

作 者: 任丽
导 师: 许迅辉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临床检验诊断学
关键词: 慢性肾脏疾病 肾小管间质病变 肾功能 尿蛋白成分 β2-微球蛋白 肾淀粉样变 病理分型 免疫组织化学 轻链
分类号: R6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背景与目的不同病因导致的肾小球疾病多数存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间质纤维化,尤其是进展性肾小球疾病均以肾小管间质病变为最终归宿。有学者归纳了肾小球疾病的肾间质损伤特点,即:肾小管间质病变对肾小球疾病病程的进展起着重要作用;即使有严重的肾小球疾病,若尚未伴随明显的肾间质损伤,也不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下降;在肾小球结构维持不变的情况下,肾脏最大浓缩能力也会随着间质纤维化和小管萎缩程度的进展而减退。肾活检是判断肾小管间质病变的直接方法,但作为创伤性检查,肾活检无法作为一种常规、动态的检测手段。因此,血尿生化指标和微量蛋白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不足。本研究的目的为探讨血尿生化指标与肾小管间质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以阐明它们对肾小管间质病变的辅助诊断价值,指导临床应用。对象与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0年12月因体检发现尿检异常和/或肾功能异常来我院就诊且经肾活检确诊为肾脏病的470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血及尿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肾组织常规行HE、PAS、Masson染色,采用Katafuchi半定量积分法对肾小管间质病变(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临床指标与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1.体检发现尿检异常和/或肾功能异常患者占同期全部肾穿刺患者的16.3%。男女比例为1.05:1。肾穿时年龄41.01±13.49(11-75)岁,发病年龄39.60±13.54(6-75)。45岁以下患者占63.6%。病程的中位数为3个月(3天~30年)。74.5%患者于发现异常后的1年内进行肾活检病理检查并得到确诊。2.CKD1、2、3、4、5期分别为41.8%(196例)、23.3%(110例)、22.5%(106例)、6.9%(32例),5.6%(26例)。肾功能中、重度下降的患者占35.0%(164例)。3.病理类型以IgA肾病最常见,占50.9%(239例)。Lee’sⅠ、Ⅱ、Ⅲ、Ⅳ、Ⅳ级分别占4.12%(10例)、21.8%(52例)、39.7%(95例)、24.7%(59例)、9.6%(23例)。病变较重的Lee’s III以上的患者占1/3以上。肾小管萎缩395例(84.0%),肾间质纤维化246例(54.5%),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412例(87.7%)。小管间质病变0分、1~3分、4~6分、7~9分患者分别占5.53%(26例)、57.02%(268例)、27.0%(127例)、10.4%(49例)。4.随肾小管间质形态学改变加重,蛋白尿增加,SCr呈明显升高趋势,而CG-GFR、MDRD-GFR呈显著下降趋势,SCr、CG-GFR、MDRD-GFR均与小管间质病变存在显著相关(P<0.001)。SCr正常范围(<115μmol/L)时,91.5%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小管间质损伤,17.6%的患者出现了中重度小管间质病变;SCr水平和小管间质病变的相关性减弱;36.6%的患者出现了GFR异常,与GFR正常者相比,肾小管间质病变分级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5.随肾小管间质病变加重,血β2-MG、24h尿p2-MG及24h尿p2-MG/总蛋白均呈显著升高趋势,且与小管间质病变分级显著正相关(P<0.001);血β2-MG异常升高的比例亦显著增加(P<0.001)。血p2-MG正常范围(<2.2mg/L)时,89.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小管间质损伤,14.4%的患者有中重度小管间质病变;此时仅血β2-MG存在较弱相关性。结论体检发现尿检异常和/或肾功能异常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临床多见,男女发病率无差异,好发于中年人肾穿刺时肾功能中、重度下降的患者占35.0%。本组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以轻度为主,占57.02%。但1/3以上患者已达中重度损伤。肾功能、β2-微球蛋白与肾小管间质的形态学改变既联系密切,又不完全平行。血肌酐异常时,对肾小管间质病变的辅助诊断价值较大;但当其在所谓正常范围时,需根据MDRD或Cockcroft-Gault方程估算GFR,这时肾小球滤过率对小管间质病变有更好的预测性。β2-微球蛋白在异常范围时,对肾小管间质病变的辅助诊断价值较大。背景与目的肾脏是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病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肾淀粉样变(amyloidosis)在肾脏疾病中,尤其老年人肾脏疾病中并非少见。据统计,老年(>60岁)肾病综合征中15%的病因为肾淀粉样变,为老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病因。本研究分析2006年以来26例新发肾淀粉样变患者临床特点,肾脏病理改变,并根据肾组织中沉积的淀粉样物质的主要成份进行分型,进一步比较免疫组化与免疫荧光轻链蛋白多克隆抗体染色用于分型诊断的优劣,以加强对肾淀粉样临床及病理特点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及治疗水平。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经临床和病理确诊为肾淀粉样变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病程(临床出现症状至肾穿刺前)、肾脏和其它系统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直接法免疫荧光检测IgG、IgA、IgM,补体C3、C4、C1q。肾组织冰冻切片组织充足的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轻链蛋白κ、λ。石蜡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轻链蛋白κ、λ及AA。结果1.肾淀粉样变患者占同期全部肾穿刺患者的1.02%(26/252)。男性17例,女性9例,男女比为1.89:1。发病年龄58.54±10.07(40-77)岁。病程11.00±10.37(1-26)月。2例(7.69%)因体检发现蛋白尿就诊。2.22例(84.62%)患者曾在当地诊治0.8~24个月,仅1例外院怀疑为肾淀粉样变,行肾穿刺,确诊。肾淀粉样变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65.38%)、血压下降(61.5%)、组织器官体积增大(30.77%)、体重下降(23.08%)。3.56.00%患者血免疫固定电泳阳性。11.54%患者光镜表现不典型,刚果红染色可疑阳性,经电镜确诊为肾淀粉样变。23例(88.46%)AL型,1例(3.85%)AA型,1例高度怀疑遗传型,1例未分型。结论肾淀粉样变好发于中老年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中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伴血压下降、体重下降、器官体积增大应高度怀疑本病。大多数患者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阳性。肾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尤其刚果红染色和电子显微镜检查对早期诊断极为重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肾淀粉样变的分型及指导治疗至关重要。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9
ABSTRACT  9-14
第一部分  14-33
  引言  14-15
  对象和方法  15-17
  结果  17-27
  讨论  27-30
  参考文献  30-33
第二部分  33-49
  引言  33-34
  对象和方法  34-36
  结果  36-44
  讨论  44-47
  参考文献  47-49
附录  49-50
综述  50-56
  参考文献  54-56
致谢  56-57

相似论文

  1. 益肾活血法防治肾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肾损伤的临床研究,R277.5
  2. 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高钾血症与口服中药汤剂的关联性分析,R692.5
  3. Kisspeptin/GPR54系统在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对蛋鸡生殖调控的研究,S831
  4. 固始鸡胚期消化管发育的研究,S831
  5. 鱼腥草对糖尿病的影响及药理学分析,R285.5
  6. WWOX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胆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R735.8
  7. MMP-9及P63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739.8
  8. hnRNP A2/B1及p21WAF1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及意义,R734.2
  9. 凋亡调控因子Survivin、XIAP以及c-Jun、NF-κB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737.31
  10. PTEN、Caspase-7在胃癌与癌前病变中表达及意义,R735.2
  11. 草鱼NCCRP-1和IL-10基因的克隆和表达,S917.4
  12. 鲤鱼肠道sglt1的表达与抗体制备,S917.4
  13. 人参皂甙对ARF大鼠的肾保护作用与室旁核大细胞部ChAT-IR的表达,R285.5
  14. 去神经对大鼠肝再生的影响研究,R363
  15. Caspase-3、Cx43在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心肌梗死病例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R542.22
  16. Bmi-1和c-my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R733.1
  17. 肝硬化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与腹水、尿钠及尿钾排出量的关系探讨,R575.2
  18. 先天性肌性斜颈胸锁乳突肌中凋亡蛋白Caspase-4、Caspase-3的表达及术后随访分析,R726.8
  19. P63、CK14及CK8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R737.33
  20.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7在宫颈鳞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与意义,R737.33
  21. Cripto-1、E-cadherin、β-catenin、vimentin在卵巢浆液性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737.3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外科学 > 泌尿科学(泌尿生殖系疾病) > 肾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