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上海大学生与工作者对不同国别群体社会距离与社会支持意愿研究

作 者: 韩璐
导 师: 严文华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关键词: 东道国群体 社会距离 跨文化适应 提供社会支持的意愿
分类号: C9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56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巨大的商业潜力,以及越来越开放的姿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观光游览、留学、就业或进行其他方面的交流。了解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人对于来华外国人的态度,不仅能够为以后的跨文化交往,特别是中国人与其他国家的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积极的建议,还能够促进来华外国人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研究中使用Bogardus的社会距离量表和改编的社会支持意愿量表,研究在上海的大学生及工作者群体对于五个国别群体成员(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的社会距离,以及为其在华的跨文化适应提供社会支持的意愿水平。研究结果表明,Bogardus社会距离量表的顺序假设在当前的研究对象中并不适用。答卷者对于五个国别群体的社会距离,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应该依次为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韩国人和日本人。另外,男性对于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和韩国人的社会距离均显著高于女性,对日本群体的社会距离分数男性和女性没有显著差异。调整后的社会支持意愿量表共有17个项目,包括情感性支持意愿和工具性支持意愿两个分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并且总量表与两个分量表均表现出较高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在答卷者对日本人群体提供与其跨文化适应有关的社会支持方面,社会支持意愿量表总分和情感性支持量表总分均显著地低于其他国别群体的情况。答卷者为特定国别群体的成员提供与他们在华适应相关的社会支持的意愿,与其对该群体的平均社会距离有关,平均社会距离越小,提供社会支持的意愿越高。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7
ABSTRACT  7-10
第一章 绪论  10-15
  1.1 问题提出  10-1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2
  1.3 相关概念界定  12-15
    1.3.1 社会距离  12
    1.3.2 社会支持意愿  12-13
    1.3.3 直接接触经验  13
    1.3.4 研究地域的选择  13-14
    1.3.5 外国人国别的选择  14-15
第二章 社会距离与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15-28
  2.1 社会距离研究  15-21
    2.1.1 社会距离概念的发展  15-16
    2.1.2 影响社会距离产生的因素  16-17
    2.1.3 社会距离的测量  17-19
    2.1.4 社会距离量表的跨文化应用  19-21
  2.2 社会支持研究  21-28
    2.2.1 社会支持的概念与两种研究导向  21-22
    2.2.2 社会支持研究的发展与两种模型  22-24
    2.2.3 社会支持与跨文化适应  24-26
    2.2.4 旅居者社会支持量表(ISSS)  26-28
第三章 研究设计  28-34
  3.1 研究对象  28-29
  3.2 研究工具  29-31
    3.2.1 社会距离量表  30
    3.2.2 社会支持意愿量表  30-31
  3.3 研究过程  31-32
  3.4 研究假设  32-34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34-51
  4.1 中国人对五个国别群体的社会距离  34-41
    4.1.1 顺序假设的适用性  34-36
    4.1.2 社会距离量表的信度  36-37
    4.1.3 对不同国别群体社会距离的比较  37-38
    4.1.4 直接接触经验与平均社会距离的比较  38
    4.1.5 不同性别答卷者平均社会距离的比较  38-40
    4.1.6 学生与工作者对五个国别群体的平均社会距离比较  40-41
  4.2 中国人对五个国别群体的社会支持意愿  41-51
    4.2.1 社会支持意愿量表效度  41-45
    4.2.2 社会支持意愿量表的信度  45-46
    4.2.3 对不同国别群体成员提供社会支持意愿的比较  46-48
    4.2.4 男性与女性提供社会支持意愿的比较  48-49
    4.2.5 社会距离与社会支持意愿的相关  49-51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57
  5.1 社会距离量表在上海学生和工作者群体中的应用  51-52
  5.2 对不同国别群体平均社会距离的比较  52-53
  5.3 社会支持意愿量表及量表分数的比较  53-54
  5.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4-55
  5.5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55-57
结论  57-58
参考文献  58-61
附录一  61-62
附录二  62-63
后记  63

相似论文

  1. 在京朝鲜族青年跨文化适应研究,C95
  2. 影响初中生师生社会距离的因素分析,G635.6
  3. 中国人对在华外国人提供社会支持的意愿与行为,C912.4
  4. 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C912.6
  5. 距离是桥也是墙,G206
  6. 汉语中礼节性邀请策略与社会距离的关联性研究,H13
  7. 在华的美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G648.9
  8. 大学生强奸误解与社会距离的关系,G645.5
  9. 论称谓语和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H03
  10.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团体辅导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实证研究,B844.1
  11.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之研究,H136
  12. 不对称的社会距离——对苏州市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距离的初步研究,C912.81
  13. 汉语口语交际中异议表达的语用学研究,H13
  14. 中美大学生抱怨模式对比研究,H030
  15. 报刊杂志广告中用面子技巧进行社会距离操纵的分析,J524.3
  16. 中英文前言中礼貌策略的对比研究,H030
  17. 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研究,H13
  18. 汉维大学生道歉策略跨文化语用对比,H03
  19. 汉英拒绝策略对比研究,H0-05
  20. 文化适应模式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相关研究,H195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