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古代“天人观”与当代生态价值观的建构

作 者: 孙静
导 师: 郭洪纪
学 校: 青海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天人观 生态价值观 建构
分类号: X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天人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的重要伦理问题,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同伦理学基本问题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而且构成环境伦理的逻辑起点。中国古代“天人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自然之道与文明之仁的协调,强调生养万物的仁慈之德,也突出了人对天地的道德责任和伦理关怀。中国古代“天人观”所反映的生态思想不仅保留着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而且突出了与近代工业文明以来天人对抗状态的思想的鲜明对比,从而为人类转变近代以来征服自然的传统,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天人失和的现时代,人类处于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考验之下,中国古代“天人观”中的生态价值可以作为反思当今世界生态危机之根源的人类智慧之一,值得人们的深思和借鉴。但是由于文明类型的根本限制,中国古代“天人观”所反映的生态传统缺乏现代科学和哲学知识背景,缺乏理性思维的方法,缺乏严谨的逻辑论证,也缺乏当代的生态实践基础,因而需要结合当代知识的发展成就和实践要求来建构适合当代的生态价值观。我们重新建构的生态价值观,追求人与自然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的和谐相处、共同进化的价值目标,不仅要求我们认识到地球生态系统对所有生物的生生之德和养育之恩,从生物圈整机能上维护其健康、稳定、完整和美丽,而且还要探讨和选择合理利用自然价值的方法及工具,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去探索全面、深入地合理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的物质技术手段,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引言  7-8
第一章 中国古代"天人观"的缘起与演变  8-17
  第一节 中国古代"天人观"的缘起  8-11
    一、 农业文明起源时期的自然环境  8-9
    二、 天道与人道  9-11
  第二节 中国古代"天人观"的演变  11-17
    一、 "天人玄同"说  11-12
    二、 "无以人灭天"说  12
    三、 "天人相通"说  12-13
    四、 "天人相交"说  13-14
    五、 "天人感应"说  14
    六、 "天人一体"说  14
    七、 "天人一气"说  14-15
    八、 "天人一理"说  15
    九、 "天人一心"说  15-17
第二章 中国古代"天人观"的总体特征及其生态价值  17-28
  第一节 中国古代"天人观"总体特征  17-22
    一、 中国古代"天人观"体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不断追求  17-18
    二、 中国古代"天人观"体现对"道"与"真"的追求  18-20
    三、 中国古代"天人观"体现对"真、 善、 美"的追求  20-21
    四、中国古代"天人观"体现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21-22
  第二节 中国古代"天人观"的生态价值  22-28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22-23
    二、 自然之道与人类之仁的相协调  23-25
    三、 哺育万物的仁德  25-28
第三章 关于生态价值观及其建构的问题  28-35
  第一节 生态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前提  28-29
  第二节 生态价值观的内涵及其主要观点  29-32
    一、 生态价值观的内涵  30-31
    二、 思想史上的主要生态价值观  31-32
  第三节 建构当代生态价值观的意义  32-35
    一、 生态价值观的建构促进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32-33
    二、 生态价值观的建构有助于伦理观的拓展  33-34
    三、 生态价值观的建构对人类实践观及行为方式发生的变革  34-35
第四章 中国古代"天人观"对建构当代生态价值观的启示  35-46
  第一节 生态和谐是建构当代生态价值观的基本任务  35-39
    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  35-37
    二、 有情万物的思想  37-38
    三、 心灵环保的思想  38-39
  第二节 树立生态道德是建构当代生态价值观的关键  39-42
    一、 树立人类生态道德的现实意义  40-41
    二、 人类生态道德的实现条件  41-42
  第三节 建构当代生态价值观的基本措施与途径  42-46
    一、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42-43
    二、 树立正确的物质财富观  43-44
    三、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4
    四、 运用宣传教育手段,强化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4
    五、 建立完善的机制体系  44-46
结语  46-47
注释  47-48
参考书目  48-50
致谢  50-51
个人简历  51

相似论文

  1. 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G633.3
  2. 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与建构研究,D632.1
  3.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4.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5. 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互动研究,G434
  6. 有限的环境抗争,X321
  7. 南京市区景观生态网架系统建构研究,TU986
  8. 以写前活动提高英语“基础写作”能力的行动研究,G633.41
  9.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10. 当代“技术与社会”问题的文化考量,N02
  11. 建构低收入群体稳定度的社会背景指标研究,D669
  12. 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研究,D820
  13. 基于思维导图的网络讨论式教学研究,G434
  14. 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G633.8
  15.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探索,G633.955
  16. 论张贤亮小说的才子佳人模式,I207.42
  17. 现代性的建构与解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悖论,D61
  18. 论道家的生态政治哲学意蕴,B223
  19. 新世纪中国家庭伦理剧的女性主义批评,J905
  20. 高职公共英语任务型教学模式研究,H319
  21. 现代诗性隐喻:作为消解现代诗歌困境的一个方法及其建构,I207.25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社会与环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