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食源性单核增生性李斯特氏菌分布及其内化素基因分布研究

作 者: 胡杨峰
导 师: 贾英民
学 校: 河北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致病基因 内化素 PCR
分类号: R15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26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moncytogenes,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自20世纪40年代,单增李斯特菌在病原学上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的致病菌已得到世界范围普遍的关注和公认。从公共卫生学角度,单增李斯特菌作为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传染病的致病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加倍受人们的关注,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针对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学特性、检测技术、致病基因及其毒力因子、流行病学进行了研究。本文对采自速冻食品、水产品、生肉、熟肉制品、水果、蔬菜、豆制品、奶及奶制品、腌制品等9类食品及动物粪便和人源粪便共1627份样品进行了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与鉴定,单增李斯特菌的总检出率为14.5%,表明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率偏高,在9类食品样品中,生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率最高,高达27.4%,其次是水产品,检出率为24.7%,应引起高度重视,以免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目前,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基因分为9个型(inlA,inlB,inlC,inlC2D,inlD,inlE,inlF,inlG,inlH)。根据现有的报道资料,几乎所有致病性的单增李斯特菌都含有inlA和inlB,而inlC,inlC2D,inlD,inlE,inlF,inlG和inlH则在不同的菌株中有特定的分布。本研究按照本实验室设计合成的9种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基因引物,进行PCR鉴定,进而研究单增李斯特菌内化素基因的分布状况。对已分离获得的236株待鉴定菌株进行内化素基因定型,鉴定为Ⅰ型的菌株有2株,鉴定为Ⅱ型的有43株,鉴定为Ⅲ型的菌株较多,共87株;另有104株既未鉴定出inlA,inlB基因族,又无完整的(inlG,inlC2,inlD,inlE)基因族或(inlG,inlH,inlE)基因族。鉴于目前状况,有待于进一步调查我国人群、家畜及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及该病原菌的流行情况,为单增李斯特菌病的监控、暴发流行的检测以及追踪污染源提供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引言  9-17
  1.1 目的意义  9-10
  1.2 研究现状  10-16
    1.2.1 单增李斯特菌生物学特征  11
    1.2.2 单增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  11-13
    1.2.3 致病性及相关毒力因子  13-14
    1.2.4 分离鉴定方法  14-16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16-17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6
    1.3.2 研究路线  16-17
2 材料和方法  17-25
  2.1 试验材料  17-19
    2.1.1 标准菌株  17
    2.1.2 样品的采集  17
    2.1.3 培养基  17-18
    2.1.4 主要试剂  18-19
    2.1.5 主要仪器设备  19
  2.2 试验方法  19-25
    2.2.1 样品的采集  19
    2.2.2 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  19-21
    2.2.3 单增李斯特菌的鉴定  21-23
    2.2.4 单增李斯特菌致病因子——内化素基因的鉴定  23-25
3 结果与分析  25-37
  3.1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自然分布研究  25-29
    3.1.1 菌株的鉴定  25-27
    3.1.2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27-28
    3.1.3 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布区域及分布状况分析  28-29
  3.2 单增李斯特菌致病因子——内化素的基因鉴定及其分布研究  29-37
    3.2.1 inlA 的PCR 鉴定(扩增片段长度为225 bp)  29-30
    3.2.2 inlB 的PCR 鉴定(扩增片段长度为146 bp)  30
    3.2.3 inlC 的PCR 鉴定(扩增片段长度为570 bp)  30-31
    3.2.4 inlC_2D,inlD,inlE,inlF,inlH 和inlG 的PCR 鉴定(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inlC_2D 2115 bp,inlD 432 bp,inlE 727 bp,inlF 1079 bp,inlH 204 bp,inlG776  31-34
    3.2.5 PCR 产物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比较  34-37
4 讨论  37-41
  4.1 不同选择性培养基对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的影响  37
  4.2 内化素基因型分析  37-39
    4.2.1 内化素基因型的分型依据分析  37-39
    4.2.2 内化素基因型的分型结果  39
  4.3 食品源分布  39-40
  4.4 预防措施  40-41
    4.4.1 李斯特菌在食品中的污染及有效控制方法  40
    4.4.2 李斯特菌在环境中的污染及有效控制方法  40-41
5 结论  41-42
附件  42-44
参考文献  44-5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0-51
作者简历  51-52
致谢  52

相似论文

  1. 红肉脐橙和‘国庆四号’温州蜜柑中CHS和CH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对类黄酮积累的调控机制,S666.4
  2. 草菇采后生理生化及保鲜方法的研究,S646.13
  3. HSV-2gD模拟抗原表位P6、HBsAg、IL18重组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观察,R392
  4. 易错PCR定向进化扩展青霉FS1884脂肪酶,Q78
  5.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漆酶基因的体外诱变及在毕赤酵母中表达,TQ925
  6. 南京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的发生调查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S433
  7. 甘蓝型油菜多体附加系“Nj08-063”的农艺性状、细胞学与分子学鉴定研究,S565.4
  8. 凡纳滨对虾性腺抑制激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S917.4
  9. 溶藻弧菌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与保藏方法的研究,S943
  10. 昆虫OBP CSP和sid-1基因的预测及序列分析,Q78
  11. 河南省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分子特性分析,S852.65
  12. 微生物有机肥防治土传棉花黄萎病的效果及对根际微生物影响,S144.1
  13.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14. 新疆紫草细胞的稀土生物学效应及遗传转化,S567.239
  15. 鸭ADSL与PurH基因序列特征及表达与肌肉肌苷酸(IMP)含量的相关性分析,S834
  16. PRRSV的感染差异性和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研究,S858.28
  17. 猪细小病毒河南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18.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鸭源分离株侵袭相关基因致病机理研究,S852.61
  19.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TS207.4
  20. 冰鲜鸡肉腐败微生物分析及其减菌剂的研究,TS251.1
  21.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营养卫生、食品卫生 > 饮食卫生与食品检查 > 食品卫生与检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