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原子力显微术的光动力杀菌机理和干细胞表面单分子识别的研究

作 者: 金花
导 师: 蔡继业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无机化学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血卟啉单甲醚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间充质干细胞 CD44分子 倒置荧光显微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单分子识别
分类号: Q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第一部分基于原子力显微术,结合平板菌落计数法,系统探究了血卟啉单甲醚(HMME)对革兰氏阳性菌一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coli)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抗菌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卟啉类光敏剂的光动力杀菌机理进行了验证和补充,即HMME对细菌的杀伤作用与HMME的浓度有关,也与细菌的种类有关。同浓度下,光照条件下比无光照时对S.aureus的杀灭效果显著。同等条件下,无论光照还是无光照,HMME对E.coli都没有明显的杀伤作用。HMME在光照作用下对S.aureus表面结构的破坏较E.coli严重,AFM图像显示无论是G~+还是G~-在HMME的光动力作用下,都是细菌细胞表面受到严重损伤,未发现内容物泄漏,说明膜损伤是PDT致细菌死亡的一个主要机制。AFM从形貌学上证明了HMME的APDT机理是选择性的攻击细菌细胞的膜性结构。本文的第二部分是关于AFM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44抗原分子的单分子识别。用AFM力谱测量软件,探测细胞与裸针尖之间的非特异性粘附力,同时还通过杨氏模量计算方法,获得细胞表面的粘弹性等参数;发展了原子力“针尖化学”技术,在原子力针尖上修饰CD44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CD44抗原分子,实现了定量测量干细胞表面CD44抗原和抗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探讨和研究了原子力显微镜对细胞表面大分子识别的可行性和意义。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生物大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定位及运动,将在分子识别、信号转导以及细胞活化等领域大显身手。本文第三部分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例健康志愿者的红细胞膜的机械性质和形貌进行了纳米力学测量。方法:将AFM悬臂定位在细胞顶端,在细胞上500nm~2的范围内随机选取100个以上的点,扫描范围设置为0nm,采用AFM接触成像模式中的力调节模式测得,记录的力曲线用EXCEL2003统计比较。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比健康人的硬度和粘附力都明显增大,细胞的高度(Mh)、细胞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差值(Rp-v)显著降低,而直径增大。AFM为我们从纳米力学方面表征红细胞的病理特征提供了有力工具。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9
第一章 原子力显微镜  9-18
  第一节 原子力显微镜的诞生与发展  9-11
  第二节 原子力显微镜的构造与原理  11-17
    2.1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11-12
    2.2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模式  12-15
    2.3 AFM成像环境、基底选择及样品准备  15
    2.4 生物学研究中AFM样品的制备  15-16
      2.4.1 AFM对单个细胞表面的形貌性质的探测  15
      2.4.2 原子力显微镜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它性质的观测研究  15-16
    2.5 原子力显微镜的优势  16-17
  参考文献  17-18
第二章 基于原子力显微术的光动力杀菌机理的研究  18-38
  第一节 背景介绍  18-23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23-24
    2.1 材料  23
      2.1.1 菌种  23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2.2 不同浓度的HMME与S.aureus和E.coli的作用  23
    2.3 平板菌落计数  23
    2.4 AFM成像  23-24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24-34
    3.1 与HMME光动力作用前后S.aureus的AFM成像结果  24-26
    3.2 与HMME光动力作用前后E.coli的AFM成像结果  26-28
    3.3 S.aureus分别与HMME与抗生素作用后的结果比较  28-33
      3.3.1 材料与仪器  29
      3.3.2 实验方法  29-33
    3.4 讨论  33-34
  第四节 本章小结  34-35
  参考文献  35-38
第三章 间充质干细胞表面CD44单分子识别的研究  38-52
  第一节 背景介绍  38-41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41-43
    2.1 材料和方法  41-43
      2.1.1 材料与试剂  41-42
      2.1.2 骨髓单个细胞的制备  42
      2.1.3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  42
      2.1.4 AFM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形貌的观测  42
      2.1.5 CD44抗体分子对干细胞表面CD44抗原分子的识别及力谱线测量  42-43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43-48
    3.2 间充质干细胞的AFM观察  43-45
    3.3 单分子力学谱线的测量  45-4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48-49
  参考文献  49-52
第四章 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表面机械性质的AFM测量  52-66
  第一节 背景介绍  52-53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53-54
    2.1 材料与方法  53-54
      2.1.1 研究对象  53
      2.1.2 细胞分离及AFM样品制备  53
      2.1.3 AFM成像及机械性质的测定  53-54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54-63
    3.1 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生理指标  54
    3.2 AFM图像与分析  54-59
    3.3 各组红细胞机械性质的测量比  59-63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3-64
  参考文献  64-66
附录  66-67
致谢  67

相似论文

  1.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试剂盒的研制,S154.3
  2.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大鼠的实验研究,R742.5
  3. 军曹鱼生长激素基因(GH)的克隆和表达,Q786
  4.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表达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S852.65
  6. 鸡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其毒力相关基因分布特征分析,S852.61
  7. 腐生葡萄球菌M36耐有机溶剂脂肪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Q78
  8. 灵芝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的研究,S567.31
  9. 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重组中的应用,R346
  10.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定向分化的研究,R329
  11. 茶黄素与TGF-β3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地影响,R329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13. 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及运用Nisin进行治疗的研究,S858.23
  14. 江苏省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探讨,S854
  15. 第三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同种异体移植受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R392
  16. 人瘢痕疙瘩成纤维样(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鉴定,R622
  17. 慢病毒介导h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实验研究,R329
  18. 兔脂肪来源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富血小板血浆对其增殖的影响,R329
  19. 心梗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研究,R542.22
  20. 饥饿期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及次氯酸钠溶液对其作用研究,R780.2
  21. 微生物转化合成2’-脱氧腺苷,TQ464.3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 > 细胞工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