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散寒祛湿止泻方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风寒夹湿型)的疗效观察

作 者: 刘舫
导 师: 舒兰
学 校: 湖南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儿科学
关键词: 散寒祛湿止泻方 小儿秋季腹泻 风寒夹湿型 灌肠
分类号: R2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观察散寒祛湿止泻方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风寒夹湿型)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小儿秋季腹泻(风寒夹湿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同时根据脱水程度及酸中毒情况补液治疗,伴高热者给予对症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散寒祛湿止泻方灌肠治疗,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混悬液,3天后观察其疗效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对中医症候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散寒祛湿止泻方灌肠治疗小儿秋季腹泻(风寒夹湿型)疗效明显,其作用机制在于该药有较好的散寒、健脾、止泻作用。且灌肠治疗能有效解决小儿服药难问题,值得临床推广。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8
引言  8-10
正文  10-32
  临床研究  10-17
    1.临床资料  10-12
      1.1.病例来源及特点  10
      1.2.诊断标准  10-12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2
    2.研究方法  12-16
      2.1 分组  12-13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13
      2.3.两组背景资料的比较  13-14
      2.4.观察指标  14-15
      2.5.疗效判定标准  15-16
    3.统计方法  16-17
  结果  17-20
    1.两组疾病疗效比较  17
    2.两组总证候积分比较  17
    3.两组各个症状积分比较  17-19
    4.两组治疗后副作用比较  19
    5.安全性观察  19-20
  讨论  20-32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0-21
    2.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23
    3.散寒祛湿止泻方组方分析  23-24
    4.单味药作用分析及药理研究  24-27
    5.灌肠治疗法机理分析  27-28
    6.疗效分析与作用机理的探讨  28-30
      6.1 快速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  28
      6.2 作用机理探讨  28-30
    7.对药物安全性的探讨  30-32
结论  32-33
致谢  33-34
参考文献  34-37
综述  37-44
附表  44-46

相似论文

  1. 复方黄柏液保留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R259
  2.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R259
  3. 消溃愈疡方(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R259
  4. 益气通腑逐瘀方灌肠疗法对脓毒症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R459.7
  5. 腹腔镜术后中药灌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伴不孕的临床观察,R711.6
  6. 中药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及对TNF-α的影响,R574.62
  7. 急肾宁保留灌肠治疗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R278
  8. 急肾宁1号治疗急性肾衰竭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临床观察研究,R277.5
  9. 清氮灌肠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R277.5
  10. 中药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及对IL-6、IL-8的影响,R574.62
  11. 锡类散加味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R259
  12. 清胰泻热汤灌肠治疗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的临床研究,R259
  13. 急肾宁Ⅱ号治疗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研究,R277.5
  14. 中药复方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的系统评价,R277.5
  15. 中药外用在直肠癌辅助治疗中疗效的系统评价,R273
  16. 牛血制备亚硝基血红蛋白发色剂极其应用的研究,TS251.93
  17. 血毒清保留灌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R459.7
  18. 血毒清保留灌肠治疗脓毒症疗效及其对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影响,R459.7
  19. 血毒清保留灌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及对AT-Ⅲ活性的影响,R459.7
  20. 血毒清保留灌肠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及免疫调理机制的探讨,R459.7
  21. 序贯式结肠透析联合尿毒清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疗效观察,R277.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儿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