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青藏高原地区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天然杂种的遗传鉴定

作 者: 相吉山
导 师: 马晓岗;迟德钊;李立会;刘伟华
学 校: 青海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小麦族 天然杂种 St基因组 Y基因组 GISH杂交 分子标记 基因克隆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麦族(Triticeae)野生近缘植物天然杂种是研究近缘种属间可杂交性、种间演化关系、染色体组间同源性及系统生物学的宝贵材料。小麦族中的St基因组来源于假鹅观草属(Pseudoroegneria),而Y基因组的起源尚无定论,且St与Y基因组的同源关系极为相近。目前,能区别小麦族St与Y基因组的方法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对青藏高原地区小麦族8个物种垂穗披碱草(E.nutans)、披碱草(E.dahuricus)、大颖草(R.grandiglumis)、麦宾草(E.tangutorum)、短颖鹅观草(R.breviglumis)、扁穗冰草(A.cristatum)、糙毛以礼草(K.hirsuta)、短芒披碱草(E.breviaristatus)的12个天然杂种进行了遗传鉴定。首先,我们以垂穗披碱草(StYH)为模式种、老芒麦(E.sibiricus)(StH)为对照,建立了鉴别小麦族St与Y染色体组的GISH最佳体系。提取假鹅观草(P.spicata)的基因组DNA标记探针,用等比例混合的中国春(T.aestivum L.)和短柄草(B.sylvaticum)基因组DNA做封阻,探针与封阻DNA比值为1:50:50做GISH杂交时,可明确鉴别出老芒麦、垂穗披碱草、鹅观草(R.kamoji)、麦宾草和大颖草中的St与Y染色体组,且能辩明不同染色体间的易位。以上述建立的GISH体系,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及分子标记等手段,对12个天然杂种YNP1~12的亲本、基因组组成及染色体结构变异进行了分析,并取得了以下结果。YNP1为垂穗披碱草和大颖草的属间杂种,六倍体(2n=6×=42),基因组组成为StStYYHP,其中1条St与1条Y染色体发生了端部相互易位。YNP2为麦宾草和大颖草的属间杂种(2n=6×=42,StStYYHP),其中1条St染色体的端部与Y发生了易位;1条Y染色体的端部与H发生了易位。YNP3、4为垂穗披碱草和披碱草的种间杂种(2n=6×=42,StStYYHH),YNP3中1条Y染色体的整臂与H发生了易位;YNP4中3条染色体为Y与H的整臂易位,其中的2条为相互易位,另1条Y染色体的整臂与H发生了易位。YNP5为垂穗披碱草和短颖鹅观草的属间杂种(2n=5×=35,StStYYH),其中1条St与1条Y染色体发生了端部相互易位;1条Y与1条H染色体发生了整臂相互易位。YNP6、7为大颖草和扁穗冰草的属间杂种(2n=5×=35),其中YNP6的基因组组成为StYPPP;YNP7的基因组组成为StStPPP。YNP8为糙毛以礼草和扁穗冰草的属间杂种(2n=5×=35,StYPPP)。YNP9~12为大颖草和短芒披碱草的属间杂种(2n=6×=42,StStYYHP),其中YNP9中1条Y与1条P染色体发生了整臂相互易位;YNP10中1条St与1条Y染色体发生了整臂相互易位。通过分析12个天然杂种的基因组组成,发现它们涉及了小麦族4种基因组St、Y、H和P,出现了4种不同组合StStYYHH、StStYYHP、StYPPP和StStPPP,且基因组间出现易位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不同。St与Y易位的染色体有7条,其中5条是端部易位,2条是整臂易位;Y与H易位的染色体有7条,其中1条是端部易位,6条是整臂易位;Y与P易位的染色体有2条,都是整臂易位;其它基因组染色体间没有发现易位。在12个天然杂种涉及的8个物种中,大颖草表现最为活跃,是8个天然杂种的亲本;垂穗披碱草和短芒披碱草、扁穗冰草、披碱草分别是4、3、2个天然杂种的亲本;麦宾草、短颖鹅观草和糙毛以礼草分别是1个天然杂种的亲本。在原生境条件下,这8个物种间发生自然杂交的几率不同。其中,大颖草和短芒披碱草相互间的杂交最易发生(产生了4个天然杂种),而其它物种间杂交分别只产生了1~2个天然杂种。并且,这些相同亲本产生的杂种存在基因型水平上的差异(染色体结构变异不同)。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1
  1 小麦族植物的概况  11-12
  2 我国小麦族植物的利用和保护现状  12-15
    2.1 在作物品种遗传改良方面的应用  12-14
    2.2 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应用  14
    2.3 在畜牧业方面的应用  14
    2.4 分布及保护现状  14-15
  3 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天然杂种的研究现状  15-16
  4 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天然杂种的研究方法  16-19
    4.1 形态学标记  16-17
    4.2 细胞学标记  17
    4.3 原位杂交标记  17-18
    4.4 生化标记  18-19
    4.5 分子标记  19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9-21
第二章 探讨鉴别小麦族ST与Y染色体组的原位杂交方法  21-42
  1 引言  21
  2 材料与方法  21-23
    2.1 实验材料  21-22
    2.2 DNA 的提取  22-23
    2.3 原位杂交方法  23
  3 鉴别小麦族ST 与Y 染色体组的原位杂交方法探讨  23-42
    3.1 FISH 方法  23-35
    3.2 鉴别小麦族St 与Y 染色体组的GISH 方法探讨  35-39
    3.3 结论  39
    3.4 讨论  39-42
第三章 青藏高原地区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天然杂种的遗传鉴定  42-58
  1 研究方案  42
  2 供试材料  42-43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43-44
    3.1 花粉粒育性和自然结实率  43
    3.2 细胞学观察  43-44
    3.3 分子标记  44
    3.4 染色体的组成及结构变异分析  44
  4 结果  44-58
    4.1 育性及自然结实率分析(天然杂种的确定)  44
    4.2 染色体数目及倍性鉴定(可能亲本的推测)  44-48
    4.3 分子标记鉴定天然杂种基因组组成  48-51
    4.4 天然杂种染色体组鉴定及结构变异分析  51-53
    4.5 结论  53-55
    4.6 讨论  55-58
本研究的创新点  58-59
参考文献  59-67
附录  67-68
St 基因组特异序列  68-73
附图  73-81
致谢  81-82
作者简介  82-83

相似论文

  1. 红肉脐橙和‘国庆四号’温州蜜柑中CHS和CH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对类黄酮积累的调控机制,S666.4
  2. 军曹鱼生长激素基因(GH)的克隆和表达,Q786
  3. 基于基因组重排技术的1,3-丙二醇高产菌株选育,TQ923
  4.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5. Pseudomonas sp.RT-1低温脂肪酶发酵条件优化、纯化及基因的克隆表达,TQ925
  6. 应用基因组改组技术选育真菌α-淀粉酶高产菌株,TQ925
  7. 南京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的发生调查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S433
  8. 甘蓝型油菜多体附加系“Nj08-063”的农艺性状、细胞学与分子学鉴定研究,S565.4
  9. 红笛鲷清道夫受体B型Ⅰ类和抗冻蛋白Ⅱ型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定量分析,S917.4
  10.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河南地方株分离鉴定及HN104株与HN091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S852.65
  11.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12. 棉铃虫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基因的克隆、时空表达及RNA干扰,S435.622.3
  13. 硅、硫对水稻砷吸收、积累的影响机制研究,S511
  14. 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多菌灵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X172
  15. 烟草中NAC类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与分析,Q943.2
  16. 氰氟草酯降解菌分离鉴定、降解特性的研究及氰氟草酯水解酶基因(chbH)的克隆和表达,X172
  17. 腐生葡萄球菌M36耐有机溶剂脂肪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Q78
  18. 红曲霉洛伐他汀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克隆与分析,TQ927
  19. 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胞外酶调控相关基因ctp的克隆及功能分析,TQ925
  20. α-半乳糖苷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基因的克隆、表达、纯化和性质研究,TQ925
  21. 黄瓜渐渗系抗南方根结线虫病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研究,S436.4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