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于连·索雷尔的文学形象在中国的变迁

作 者: 张书
导 师: 李志清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法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红与黑》 翻译 文学形象 文学评论
分类号: I0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前在中国约存在二十多部《红与黑》翻译版本,这部著作可以被列为重译次数最多的法国小说之一。一部外国作品在短短六十余年间已被翻译超过二十次,这样的事实已经从根本上说明,这部作品是具有获此殊荣的价值所在的。当然,这种并不多见的复译行为决非是偶然的。无可争议的是:如若没有中国读者对作品的强烈的阅读需求和求知欲望,那么学术界的翻译家和评论家们又怎会不厌其烦地反复拿这部作品来“大作文章”呢?从本质上看,是公众的兴趣使之然也,是读者的对于外国文学的需求推动了外国文学在中国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红与黑》可以吸引如此之多的中国读者,也引起了如此多的中国学者的关注?事实上,《红与黑》的这种文学现象是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美学因素、道德因素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红与黑》最早的两个翻译版本,这两部翻译作品在当时的读者界均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小说所蕴含的批判现实主义涵义与男女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的反抗精神和自我主义思潮为当时正处于迷茫、困顿与苦闷中挣扎的中国人民带去了一丝希望与光明。而那个时代的文学家们也及时捕捉到了这部作品的对于时下中国社会的重大启蒙意义,因此,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学评论应运而生,为中国文艺评论界平添了一道韵味悠长的异域风景。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学术界又掀起了《红与黑》复译的另一波浪潮。在这次复译大潮中,《红与黑》的复译队伍急剧壮大,针对各个版本的不同的翻译手法与翻译特色,针对“《红与黑》应当如何译才妥帖”的问题国内的文学翻译家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而这次围绕着《红与黑》的复译展开的翻译学术讨论也为推动我国当代翻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于小说主人公于连·索雷尔的文学形象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第一时期可视为于连的文学形象在中国的初步确立,第二个时期则是于连的文学形象在中国具体的变迁的过程,第三时期是新时代的文学评论家们对于新时期于连文学形象的重新塑造、重新诠释和全新定位。其间,第二时期又可以大致被划分为三个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至1976年),文革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沿着《红与黑》的文学评论的发展线索不难发现,这部著作在中国文学评论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同时,由它而推进的翻译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发展也功绩卓绝。而这条发展线索也体现出了若干阶段性特色与总体性特色,体现了现代文学评论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倾向,为丰富我国文学艺术宝库、推动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统计机器翻译中结构转换技术的研究,TP391.2
  2. 面向统计机器翻译的解码算法的研究,TP391.2
  3. 从《道德经》英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典籍英译的解释力,H315.9
  4. 鸡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及基因时空表达的研究,S831
  5. 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高职应用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H319
  6. 英汉翻译中逻辑问题的研究,B812
  7. 华蘅芳的科技观研究,N09
  8. 布顿大师的大藏经目录研究,B948
  9. 英汉命名实体翻译方法研究,TP391.2
  10. 基于互文性视角的广告翻译研究,H059
  11. 藏汉思维方式与翻译研究,H214
  12. 西北民族大学蒙汉翻译方向研究生毕业论文综述(1997-2009),H212
  13. 核糖体大亚基蛋白L11的环状区loop62在调控蛋白质翻译中的作用,Q75
  14. 蛋白质泛素化的生物信息学分析,Q51
  15. 商务应用文的汉藏翻译研究,H214
  16. 汉英成语不能直译现象对比研究,H315.9
  17.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H059
  18. 中韩社会称谓语对比研究,H55
  19. 文化操纵视域下的音译,H059
  20.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长恨歌》三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I046
  21. 明清戏曲小说中的严嵩形象研究,I207.419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创作论 > 文学翻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