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文学的民族认同特性及其文学性生成-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为中心

作 者: 樊义红
导 师: 刘俐俐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当代少数民族小说 民族认同 建构
分类号: I207.4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民族文学的(身份)认同问题是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这种(身份)认同尤以其中的民族(身份)认同最有探讨的意义和空间。民族文学特别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的民族认同现象丰富而复杂,这对我们探究民族文学的异质性(相对于汉族文学)和规律性都具有潜在的启示意义,而以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而言都很欠缺。面对学术界对“民族文学”概念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的现状,首先区分出广义的民族文学和狭义的民族文学概念很有必要,而后者是此文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认同理论经历了从本质的认同论到建构的认同论的发展历程,较为可取的认同论是综合了二者的特点但又以建构的认同论为主。民族认同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将认同和民族认同理论引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和民族文学研究有其必要性、合理性和多重意义。民族文学的很多元素都参与了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其中尤以“文学性”的几个方面如语言、叙事、文体和形象对民族认同的建构最为隐秘和复杂,也最具理论研究的价值。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中,语言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母语写作、非母语写作和双语写作;叙事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第一人称复数转向、多重视角、平行对话结构、宗教文化叙事和叙事者干预;文体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抒情性、重述神话史诗、文化展示性书写和文体转型;形象对民族认同的建构包括民族英雄形象、民间英雄形象和民族文化形象这三类特殊的人物形象,以及由我者形象和他者形象所构成的几种关系模式:对话模式、对比模式、冲突模式和镜像模式。语言、叙事、文体和形象对民族认同的建构都有其特定的机制、策略、原因、意义和限度等。对这几方面的研究也启发了我们对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的语言、叙事、文体和人物形象,文学本身的语言、叙事、文体和形象层面,以及认同和民族认同的理论反思。以上的研究引导我们发现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和民族文学的一种特殊性质:“民族认同特性”。它不同于民族文学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审美性但又与其密切相关。它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又是动态发展的。民族认同特性的发现具有多重意义。可从两个大的方面考察这种民族认同特性生成的原因,一方面,文学是建构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这为民族认同特性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是民族文学作家的民族认同建构,这使得民族认同特性生成的可能性成为了现实。这方面又可以分为民族文学作家自发的民族文化传达和自觉的民族文化建构两种情况。前者主要生成了一种显性的民族认同特性,后者则生成了一种显性和隐性兼备的民族认同特性。而自觉的民族文化建构又与三种民族认同的危机有关:汉族文化和文学的话语压力;现代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挑战;全球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同质化威胁。民族认同特性也昭示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和民族文学的文化特色,这启发我们从民族文学理论与批评建设的目的出发,探讨对民族文学进行文化研究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多重价值等。

全文目录


摘要  5-9
Abstract  9-18
前言  18-49
第一章 “民族文学”概念、认同和民族认同理论及其作为资源的借鉴问题  49-117
  第一节 “民族文学”概念的界定  49-67
  第二节 认同和民族认同理论  67-105
    一、 认同理论  67-99
    二、 民族认同理论  99-105
  第三节 理论资源借鉴的论证  105-117
第二章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语言与民族认同建构  117-162
  第一节 母语写作与民族认同  125-131
  第二节 非母语写作与民族认同  131-156
  第三节 双语写作与民族认同  156-159
  小结  159-162
第三章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叙事与民族认同建构  162-246
  第一节 第一人称复数转向与民族认同  168-177
  第二节 多重视角与民族认同  177-185
  第三节 平行对话结构与民族认同  185-199
  第四节 宗教文化叙事与民族认同  199-213
  第五节 叙述者干预与民族认同  213-243
  小结  243-246
第四章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文体与民族认同建构  246-310
  第一节 抒情性与民族认同  252-259
  第二节 重述神话史诗与民族认同  259-286
  第三节 文化展示性书写与民族认同  286-298
  第四节 文体转型与民族认同  298-307
  小结  307-310
第五章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小说形象与民族认同建构  310-396
  第一节 三类人物形象与民族认同  315-358
    一、 民族英雄形象  315-336
    二、 民间英雄形象  336-348
    三、 民族文化形象  348-358
  第二节 我者形象与他者形象  358-393
    一、 对话模式  364-366
    二、 对比模式  366-370
    三、 冲突模式  370-376
    四、 镜像模式  376-393
  小结  393-396
第六章 文学的“民族认同特性”及其成因和理论启示  396-493
  第一节 文学的民族认同特性  396-419
  第二节 文学的“民族认同特性”生成的原因  419-477
    一、 文学是建构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  419-441
    二、 民族文学作家的民族认同建构  441-477
  第三节 文化研究:通向一种民族文学理论建设的可能性  477-493
结语  493-500
参考文献  500-527
致谢  527-530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30-531

相似论文

  1. 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G633.3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策略研究,G222.3
  3. 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与建构研究,D632.1
  4.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5. 网络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互动研究,G434
  6. 有限的环境抗争,X321
  7.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8. 基于思维导图的网络讨论式教学研究,G434
  9. 《大公报》舆论建构途径研究(1925-1932年),G219.29
  10. 学生课程意识研究,G423
  11.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后保管模式建构探析,G271
  12. 以提升幸福感为导向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D632.1
  13. 初中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实现,G434
  14. 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G633.8
  15. 高中地理灾害教育的目标建构和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16. 艺术留白在高中语文课堂建构中的实践探索,G633.3
  17. 试论希腊化时代之前的古典著作中的蛮族人,K125
  18. 课堂教学文化的批判与建构,G424.21
  19. 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G420
  20. Push-VOD和IP双模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中应用的研究,G434
  21.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中意义建构的研究,G65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