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1942-1978)

作 者: 黄亚清
导 师: 吴秀明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新编历史剧 国家想象 生产体制 管理体制 创作模式 批评范式
分类号: I207.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最大的变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生产体制的逐步确立。宏观层面上的文学体制真正有效的实施,必须落实到具体文学形态的创作中。1942至1978年间的新编历史剧,作为与20世纪国家想象有着重要关联的文学形态,它在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场域中,逐步形成了特定的生产体制和话语规范;同时作为一种微观的制度实践,它具体反映出文学体制的形成和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体制的调节和转向。因此,以它的生产体制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提供我们透视当代文学体制运作实践的一个具体视角;同时亦是进入历史现场和文学现场,考察文学外部各种文化力量角逐,和文学内部诸种要素制约及互动的一条有效的路径。本文以1942-1978年间的新编历史剧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一体化的文学体制如何一步步地将特定的意识形态,编织进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的历史剧中,并逐步确立了与历史剧相适应的管理、创作和评价体系。历史剧参与历史重构和新历史观重塑历史,是执政党贯彻文艺领导权的表现,它是一个从制度到创作乃至知识层面被建构的过程,理清宏观的文学体制如何作用于微观的文学实践,可以从一个层面丰富当代文学生产体制的研究成果。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论三大部分。绪论总体上梳理了20世纪中国戏曲改革与国家想象的嬗变,揭示了五四戏曲革命、左翼戏剧运动、延安及新中国戏改三个阶段中,国家想象的阶段性特点;同时结合本文的研究目的,梳理了当前历史剧研究和体制研究的成果,分析了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的意义。第一章采用纵横交错的方法,梳理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窥测它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群体意识转移的标识作用。新编历史剧的生产,直接或者间接的借鉴了传统史剧、五四史剧以及西方话剧的成果;所以把它放在史剧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有利于揭示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建构的丰富性和必要性。第二章主要是历史剧生产管理体制的建构。毛泽东新文化想象和唯物史观,通过一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具体的会演评奖的运作,规约历史剧创制意图、过程和方式,在外部建构起历史剧的制度模式和组织保障,确保历史剧一体化生产目标的实现。第三章着重探讨新编历史剧创作模式的确立。在文学管理体制建构的网络之中,按一定的规范秩序,规训史剧“生产者”在“意识形态”的范畴内,利用集体的智慧,生成符合意识形态要求的历史剧文本;同时对历史剧的表导演,以及读者和观众接受秩序的规范,保证历史剧创作与传播环节的控制和规约。第四章阐述在权威话语的控制下,历史剧批评范式的确立。文学论争和批评作为规范历史剧意义生产和秩序建立的一个手段,监控历史剧作家在意识形态设定的框架内创作;特别是当批评论争异化为文化批判和权力争斗的工具时,就更为严苛地制约着历史剧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所以,历史剧批评范式是理解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的一个独特视角。结语主要反思体制化生产中的新编历史剧在中国文学现代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梳理了新时期历史剧的发展,探讨了当下历史剧创作的新取向和存在的问题,为历史剧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全文目录


致谢  5-6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目次  10-13
绪论 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研究  13-26
  一、20世纪戏曲改革与现代历史剧“国家”想象的嬗变  13-19
  二、新编历史剧的研究现状与本研究的意义及思路  19-26
第一章 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背景及演进  26-67
  第一节 传统及五四经验的“利用”  26-41
    一、历史意识与历史文学的意义生成  26-31
    二、古代史剧大众娱乐心理的利用与转换  31-36
    三、五四史观变革和史剧“新编”的示范  36-41
  第二节 话剧:作为新编历史剧生产体制建构的外来借鉴  41-53
    一、新旧剧之争与历史话剧模式的形成  41-46
    二、国统区抗战史剧中现实主义话剧元素的渗透和整合  46-50
    三、苏区戏剧对苏联话剧模式的推崇和影响  50-53
  第三节 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演进  53-67
    一、左翼史剧唯物史观的初步实践  53-57
    二、延安史剧: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初步形成  57-61
    三、从建国到新时期初: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生产的复杂性呈现  61-67
第二章 新编历史剧生产管理体制的建构  67-119
  第一节 毛泽东的新文化想象与历史剧主流指导思想的确立  67-78
    一、毛泽东新文化想象的形成和内涵特征  67-71
    二、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新编历史剧指导思想的选择  71-76
    三、“新编”历史剧:毛泽东新文化想象的寓言叙事  76-78
  第二节 文化部门、戏改机构与历史剧生产体制化管理的形成  78-90
    一、新编历史剧生产组织管理的必要性  79-81
    二、延安平剧革命的初步组织: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组织的雏形  81-86
    三、建国后旧剧改革的组织配置:新编历史剧体制化组织的完善  86-90
  第三节 会演评奖与历史剧审核奖励的组织实施  90-103
    一、会演评奖:作为新编历史剧审核奖励的一种方式  91-94
    二、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历史剧会演评奖的一次实践  94-96
    三、“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十五贯》之于历史剧审核奖励的标杆效应  96-103
  第四节 “禁戏”与“开放”:基于艺人改造和剧目审查的政策调整  103-119
    一、新意识形态的“宣传员”:艺人与剧团的身份转换  104-109
    二、“禁戏”:作为规范历史剧剧目的一种方式  109-115
    三、开放“禁戏”:基于剧团和艺人生存的历史剧生产政策调整  115-119
第三章 新编历史剧创作模式的确立  119-177
  第一节 体制内历史剧创作主体的行政化和复杂性  119-133
    一、作家身份转换与史剧创作主体的行政化和组织化  119-124
    二、郭沫若:国统区历史剧作家“有机化”的榜样效应  124-128
    三、杨绍董事件:规训解放区历史剧作家的反面警示  128-133
  第二节 遵命文学与集体创作:新编历史剧意识形态化文本的生成及流变  133-148
    一、“遵命文学”:基于政治诉求的历史剧生产动机  133-139
    二、集体创作:历史剧生产组织化实施的方式  139-143
    三、《三打祝家庄》:作为新编历史剧意识形态化文本生成的典范  143-148
  第三节 表导演与观众的规范:历史剧再想象的政治调控  148-160
    一、表导演的规范:历史剧演出过程的监控  149-156
    二、观众的引导:历史剧“接受”秩序的规约与反拨  156-160
  第四节 “英雄史观”与“人民史观”  160-177
    一、历史的“翻转”:政治意义规范下主流史观置换的价值意义  160-165
    二、“人民”与“英雄”:历史剧两套话语的对接和缝隙  165-170
    三、《关汉卿》:“人民史观”实践中知识分子话语的“浮出”  170-177
第四章 新编历史剧批评范式的运作  177-238
  第一节 权威话语控制下历史剧批评问题的提出和导向的确立  177-193
    一、新编历史剧的论争:权威话语控制下史剧批评问题的提出  177-182
    二、对唯心史观的清算:以唯物史观为史剧唯一批评原则的斗争  182-187
    三、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史剧批评话语的确立和矛盾  187-193
  第二节 是“历史”还是“戏剧”:新编历史剧批评的独特性表现  193-209
    一、“虚”与“实”的辩论:史剧批评中政治评价标准的形成  193-199
    二、60年代初的史剧论争:“史”与“剧”的政治性解读  199-203
    三、“有鬼无害论”的批判:对历史剧另一种“真实”的拷问  203-209
  第三节 新编历史剧“古为今用”功用的传达和强化  209-225
    一、“古为今用”与“以古讽今”的辩难:历史剧“厚今薄古”功用的强化  210-214
    二、“翻案”与“影射”:历史剧“古为今用”的过度阐释  214-219
    三、“卧薪尝胆热”的讨论:“反历史主义”批评的组织和实施  219-225
  第四节 《海瑞罢官》事件:作为新编历史剧文化批判的个案分析  225-238
    一、《海瑞罢官》的文本生成:“古为今用”的必然性表达  226-227
    二、海瑞“原型”与文本形象:唯物史观清理唯心史观的一次话语实践  227-233
    三、《海瑞罢官》批判事件的文化启示  233-238
结语 走向现代的民族情怀  238-247
  一、新编历史剧与新时期历史剧的衍变  238-243
  二、当下历史剧的新取向和思考  243-247
参考文献  247-256
作者简介  256

相似论文

  1. 破解城乡结合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难题,D630
  2. 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G647
  3. 中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D630
  4. 我国企业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演变,G275.9
  5. 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G717
  6. 我国基础教育品牌培育研究,G639.2
  7. 世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中外比较研究,P96
  8. 中外职业足球管理体制比较研究,G843
  9. L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研究,R-4
  10. 长春市社区管理体制研究,D669.3
  11. 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研究,F842.6
  12. 文革主流小说中的乌托邦色彩研究,I207.42
  13. 江苏省残疾人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D669.69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管理体制变迁研究(1978-2007),F812.2
  15. 论莱茵河流域管理体制之运作,X321
  16. 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G648
  17. 青岛地区工程项目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研究,F284
  18. 道路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F542
  19. 中国NGO困境及法制规范研究,D922.182.1
  20. 我国保税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F127
  21. 上海市重大国际单项体育赛事行政管理体制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G80-05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戏剧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