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MiR-16调控蜕膜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机制

作 者: 王亚平
导 师: 侯亚义
学 校: 南京大学
专 业: 生理学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重度子痫前期 miR-16 microRNA芯片
分类号: R714.24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首先比较分析了重度子痫前期(severe pre-eclmapsia,sPE)和正常人母胎界面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s。其次,对microRNAs芯片结果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16在该实验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最后,证实了高表达的miR-16可抑制正常蜕膜MSC的增殖活性和其对血管新生的调控功能,这些功能都与sPE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提示miRNAs对母胎界面MSC的功能调控可能是对sPE发病机制的一种新见解。1、母胎界面蜕膜MSC分离技术的完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是一类具有未分化特性,低免疫原性,能高效率自我更新的干细胞。母胎界面是MSC的一个重要来源,并且母胎界面处相关功能的改变:如螺旋动脉重铸障碍,滋养层细胞浸润过浅,免疫平衡失调等都会影响妊娠的正常进行。为此,母胎界面处的MSC对于正常的妊娠过程可能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目前已知的从组织中分离MSC的方法都必须先将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而我们选取的MSC分离来源蜕膜组织,很难用传统的胶原酶消化,再者使用长时间的消化,又可能影响细胞的活性,造成了从蜕膜中获得MSC比较困难。因此,寻找更好的蜕膜MSC分离方法势在必行。我们尝试结合传统的细胞贴壁分离法和组织块贴壁分离法,使用一种半贴壁的分离方式,成功有效地获得大量的蜕膜MSC(dMSC)。处理24小时内可以观察到贴壁的成纤维样的细胞形态,贴壁细胞一周内分裂增殖并成漩涡状生长。我们检测了培养后第三代MSC的表型。蜕膜MSC高表达CD29, CD44, CD90, CD105(SH2), CD73(SH3)和HLA-ABC,但是不表达CD19, CDllb, CD14,CD34和CD31(上皮细胞标志)和HLA-DR,和报道的其它来源的MSC具有一样的表面标记表型。2、正常人与sPE病人母胎界面蜕膜MSC中microRNAs的差异表达我们使用同样的方法获取了sPE病人母胎界面蜕膜来源的MSC,并且发现与正常dMSC相比sPE病人的dMSC表现出较低的增殖活性,但表面标记表型没有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sPE病人与正常人母胎界面MSC表达不同的细胞因子。这些现象都说明在sPE患者母胎界面,MSC存在着功能异常,这种MSC的功能改变是如何发生的?MicroRNAs (miRNAs)的发现是近年重大的科学突破之一,它是一种短(19-25核苷酸)的单链非编码RNA,通过和mRNA3’端非翻译区结合调节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MiRNAs的差异表达或遗传改变都会影响它们与靶基因的结合,涉及许多疾病的发病机制。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sPE患者母胎界面处的胎盘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s。无独有偶,很多文献也有类似的报道。这提示我们sPE患者母胎界面处的MSC中是否出现了差异表达的miRNA。我们使用miRNA芯片技术和q-PCR实验方法检测了20例正常孕妇蜕膜来源MSC和20例sPE病人蜕膜MSC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对其芯片结果做了进一步的验证,同时我们还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在microRNA-GO-network和microRNA-Gene-network的分析中,miR-16具有最高degree,提示miR-16在该实验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3、MiR-16调控MSC的机制为此,我们研究了miR-16对dMSC的调控功能,并预测和验证了miR-16调控dMSC相关功能对应的靶基因。我们把用于高低表达miR-16的片段pre-miRNA16分子以及anti-miR-16inhibitor利用Lipofectamine2000转入dMSC,结果发现,在dMSC细胞中高表达miR-16,会抑制dMSC的增殖活性,引起dMSC的G0/G1期阻滞并且抑制其对血管新生的调节功能。为了研究miR-16调控dMSC的作用机制,我们使用计算机预测miR-16的相关靶基因,并且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iR-16靶向调控细胞周期相关的周期蛋白CCNE1和血管生成相关的VEGF-A分子。我们进一步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了高表达的miR-16降低了MSC中CCNE1和VEGF-A分子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而相应luciferase荧光报告基因实验也证实miR-16可直接结合到CCNE1和VEGF-A的3’UTR。综上所述,miR-16的过表达抑制MSC的增殖活性,引起细胞周期的阻滞;高表达miR-16的MSC抑制了HUVEC的成血管能力,抑制了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这些功能的改变都与sPE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提示,在sPE病人蜕膜MSC中差异表达的miRNAs可能会调控母胎界面蜕膜MSC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影响sPE的发生。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2
缩略词表  12-14
前言  14-16
第一章 母胎界面蜕膜MSC的分离和培养  16-24
  1.1 引言  16
  1.2 实验材料  16-17
    1.2.1 实验对象  16-17
    1.2.2 主要试剂  17
    1.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7
  1.3 实验方法  17-19
    1.3.1 符合实验标准的蜕膜组织的筛选获取  17-18
    1.3.2 蜕膜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纯化  18
    1.3.3 分别统计绘制正常人和重度子痫前期病人dMSC的生长曲线  18
    1.3.4 分别检测正常人和重度子痫前期病人dMSs的细胞周期  18-19
  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19-23
    1.4.1 成功获取蜕膜来源MSC  19-20
    1.4.2 与正常dMSC相比sPE病人dMSC的细胞形态和表面标志分子没有发生改变  20-21
    1.4.3 与正常dMSC相比sPE病人dMSC表现出较低的增殖活性,并出现细胞周期的阻滞  21-23
  1.5 讨论  23-24
第二章 重度子痫前期病人母胎界面蜕膜MSC中microRNAs的差异表达  24-35
  2.1 引言  24
  2.2 实验材料  24-25
    2.2.1 实验对象  24
    2.2.2 主要试剂  24-25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5
  2.3 实验方法  25-28
    2.3.1 细胞microRNA抽提和鉴定  25
    2.3.3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  25-28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8-33
    2.4.1 重度子痫前期蜕膜来源MSC中差异表达的microRNAs  28-29
    2.4.2 microRNAs芯片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9-33
    2.4.3 实时定量PCR验证microRNAs芯片结果  33
  2.5 讨论  33-35
第三章 miR-16抑制dMSC的增殖和血管调节功能  35-56
  3.1 引言  35
  3.2 实验材料  35-37
    3.2.1 实验对象  35-36
    3.2.2 主要试剂  36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6-37
  3.3 实验方法  37-42
    3.3.1 蜕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及纯化  37
    3.3.2 microRNA的转染及检测  37-38
    3.3.3 Q-PCR检测microRNA的表达  38
    3.3.4 Q-PCR分析靶基因的mRNA水平  38-39
    3.3.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39-40
    3.3.6 ELISA检测不同转染组MSC培养上清中的VEGF表达  40-41
    3.3.7 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41
    3.3.8 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41
    3.3.9 细胞周期的检测  41-42
    3.3.10 内皮细胞成血管实验  42
    3.3.11 内皮细胞迁移能力检测(transwell法)  42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54
    3.4.1 高表达的miR-16抑制dMSC的增殖活性  42-44
    3.4.2 miR-16不影响dMSC的凋亡和表型  44-45
    3.4.3 高表达的miR-16引起dMSC细胞周期的阻滞  45-47
    3.4.4 高表达miR-16的dMSC抑制了滋养层细胞的迁移能力和HUVEC的成血管功能  47-48
    3.4.5 转染miR-16后其靶基因的表达  48-50
    3.4.6 CCNE1是miR-16引起dMSC周期阻滞的关键靶点  50-51
    3.4.7 VEGFA在miR-16抑制dMSC的血管调控功能中起关键作用  51-52
    3.4.8 CCNE1和VEGFA在正常人和sPE病人dMSC中的差异表达  52-53
    3.4.9 miR-16表达与CCNE1、VEGF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53-54
  3.5 讨论  54-56
结论  56-57
参考文献  57-60
附录  60-63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63-65
致谢  65-66

相似论文

  1.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大鼠的实验研究,R742.5
  2.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3. 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重组中的应用,R346
  4.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定向分化的研究,R329
  5. 茶黄素与TGF-β3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地影响,R329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预移植1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修复作用,R542.22
  7. 第三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同种异体移植受体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R392
  8. 人瘢痕疙瘩成纤维样(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鉴定,R622
  9. 慢病毒介导hVEGF-165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后肢缺血实验研究,R329
  10. 兔脂肪来源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富血小板血浆对其增殖的影响,R329
  11. 心梗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研究,R542.22
  12. 人参皂苷Rg1对优化培养的人脐血MSCs增殖、分泌功能与ERK、p38信号分子的影响,R285.5
  13. 兔脂肪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能力的比较,R329
  14.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38MAPK信号通路对机械应力刺激的反应,R329
  15. 体外诱导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化,R329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营养效应对一氧化碳致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影响,R329
  17. BMP2和VEGF165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R329
  18. 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区SDF-1/CXCR4轴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R542.22
  19. 心肌梗死后hRAMP1修饰MSCs移植对球囊损伤血管再狭窄及心功能影响的研究,R542.22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移植途径的实验研究,R651.2
  21. 转导胞嘧啶脱氨酶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对胶质瘤趋向性的研究,R739.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妇产科学 > 产科学 > 病理妊娠(异常妊娠) > 妊娠中毒症 > 子痫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