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

作 者: 李永芳
导 师: 陈廷湘
学 校: 四川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清末民国时期 农会组织 发展 活动 特点 性质
分类号: K25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088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代中国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民从传统的血缘关系、宗族组织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主体,而农会作为超越宗族关系的社会组织则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于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清朝末年旨在农业改良的农会。中国农会肇始于清朝末年。1907年7月成立的直隶农务总会,是我国近代成立最早的具有社团“法人”地位的农会。随后,其他各省相继创办。至中华民国建立之时,全国绝大部分省区都成立了农务总会、农务分会与分所。清末农会的兴起是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与农业生产衰微的社会背景下,由实业救国人士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倡导,受上海农学会开农学研究风气之先的影响,以及“新政”的推动等诸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清末农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组织系统,分为设立于省城的总会;设立于府、厅、州、县的分会;以及设立于乡镇、村落、市集的农务分所等三级直属组织系统。开展了编辑农报、翻译农书、开办农业学堂:举行农产品评会、设立农产陈列所;创办农业试验场和农产制造所;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开展调查研究以及受理调解民事纠纷等较为广泛的农事活动,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和机械操作鲜有建树。同时,清末农会呈现出了成员构成的复杂性、组织制度的近代民主性、团体活动的民间性、机构权限的官督性等特点。这是一种以绅商为主体、旨在农业改良、依附于政府的咨询性的近代社会团体。二、民国早期作为政府咨询机构的农会。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始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的孙中山,还是其后执掌国家政权并开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袁世凯,面对农村经济的残破、农业生产的衰微以及农民生活的困苦不堪,均对改良农业、发展农会组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而民国早期思想界各种“新思潮”的竟起、兴农呼声的日益高涨,则为农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农会组织得以更加广泛地发展。民国早期的农会依然是组成了一个层层连接的直属组织系统,但在清末农会分为三级的基础上增加为四层,即增设了一个最高层——全国农会联合会,使农会组织从上到下更具完整性。北洋政府统属下的农会,其富有成效性的活动主要表现为编制每年该区农业状况调查表呈报上级农会与主管官署;向主管官署建议农业改良进行事宜等方面。由于该农会是在清末农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辛亥革命后国家体制由君主走向共和的根本变化、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政府统治下的纷乱政局等新的社会因素,无不影响和赋予了该农会组织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但在其组织构成、职能与性质等方面与清末农会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依然是一种以绅商为主体的、依附于政府的咨询性的社会团体和联络机关,是一种旨在农业改良的社会经济自助组织。三、国民革命时期具有政权性质的农会。在中国近代史上,农会作为农民阶级自己的组织,作为改造社会的一种群体组织的出现,是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这种新型农会是在农村经济凋敝、土豪劣绅把持乡村政权、土地占有日趋集中、农村阶级构成发生显著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创建起来的。1921年9月成立的浙江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具有鲜明阶级色彩、以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为已任的新型农会。随后,广东海丰赤山、湖南衡山岳北等地农民协会相继建立。1924年1月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和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的成立,及其所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农民运动问题的决策和措施,为农民协会的普遍建立和农民运动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颁布的全国《农民协会章程》,为各地农民协会组织的建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文本依据;历时两年多举办的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促进了各地农会组织的空前发展。同时,1927年4月还成立了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形成了一个由全国、省、县、区及乡级层层连接的的直属组织系统。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进行了支援北伐战争、开展反帝斗争和农村大革命等一系列活动。尤其是开展的翻天覆地的农村大革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该时期农会活动的历史局限性也是比较明显的,存在着一些“左”的偏差和错误,且在组织发展过程中亦存在着不同地区之间的较大差异。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协会,已根本区别于清末民初的农会,尽管它也进行了一些农业改良的活动,但不再是为政府服务的农业咨询机构,而是由中共创立和直接领导、并在国共合作旗帜下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是一种以广大贫苦农民为主体、以推翻封建地主政权为宗旨的具有浓厚政治斗争色彩和政权性质的农民自治性组织。四、国民党控制下作为基层政权补充形式的农会。国民党所领导的农会,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民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对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农协组织加以摧残的基础上,在农村经济日趋衰落、乡村建设运动广泛兴起的情势下,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乡村自治和保甲制度的过程中予以重建、整顿和发展起来的。国统区的农会组织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以1928年《农民协会组织条例》以及1930年《农会法》颁布为标志的重建阶段;以1938年《各级农会调整办法》制定为标志的整顿阶段。国民党控制下的农会,其法定任务可谓面广繁多,但大多未曾付诸实施,各地农会所开展的带有普遍性意义的活动主要表现为进行该区域农村概况调查并填写报表呈送主管官署等。同时,该农会呈现出了法规条例的完备性及其多变性、组织制度的民主性、政府控制的严密性、主要活动及其影响的有限性等时代特点。国民党领导建立的农会,名义上是一种旨在发展农民经济,增进农民智识,改善农民生活,以图农业之发达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社会团体,实际上则是一种以农村有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组织,是整治社会秩序的保甲附属,农村基层政权的补充形式。五、革命根据地作为政权执行机关的农会。在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与国民党在其统治区建立农会组织以整治社会秩序的同时,共产党在其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内也相继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会组织,即苏维埃区域的“贫农团”、抗日根据地的“农救会”、解放区的“农民协会”等,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了较为广泛的活动。革命根据地的农会组织呈现出组织名称的多元性、组建方式的策略性、组织系统的不完整性以及气势影响的有限性等时代特点。从其性质和功能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广大贫苦农民为主体的、作为革命政权合法执行机关的社会组织,它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运动中农民协会的兴起与乡村政权的组织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结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为:1、农会组织呈现出了不同性质和功能的多种类型;2、农会组织成为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建构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参与力量,在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传统基层社会权力结构的“维护者”、“破坏者”与“整治者”等不同角色的活剧;3、农会组织在发展农业生产、缓解农民生活贫困、改变农村文化教育落后状况、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与作用;4、近代中国农会组织最终没有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而是一种政府或政党的政治工具。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农会组织须应坚持“自愿性”、“自主性”、“民间性”和“法制性”;5、总结近代中国农会组织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如何思考目前理论界在研究“三农”问题中存在的是否重新建立农会组织的讨论,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照。

全文目录


摘要  2-6
英文摘要  6-22
绪论  22-4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22-32
  二、学术价值及其创新之处  32-36
  三、资料来源和结构安排  36-43
第一章 清末农业改良与农会之兴  43-91
  一、清末农会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43-58
    (一)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农业生产的衰微  44-47
    (二) 实业救国人士的倡导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吁请  47-50
    (三) 上海农学会开农学研究风气之先的影响  50-55
    (四) “新政”的推动与清廷的谕允饬令  55-58
  二、农会的创设与发展  58-68
    (一) 近代最早法人社团—直隶农会的创立  58-64
    (二) 各地农会组织的发展及全国农务联合会的成立  64-68
  三、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68-74
    (一) 较为完备的三级直属组织系统  68-70
    (二) 以地主和绅商为主体的组织构成  70-74
  四、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74-84
    (一) 农业改良的广泛宣传与实践  74-82
    (二) 对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化的推动  82-84
  五、清末农会组织的基本特点性质  84-91
    (一) 成员的复杂性和制度的民主性  84-89
    (二) 官府监督下旨在农业改良的社会团体  89-91
第二章 民国早期作为政府咨询机构的农会  91-143
  一、民初政府倡设农会的动因  92-101
    (一) 残破的农村社会经济  92-97
    (二) 图农事改良与发达的主旨  97-98
    (三) 兴农社会思潮的推动  98-101
  二、农会组织的发展与全国农会联合会议的召开  101-118
    (一) 各地农会组织的发展  101-102
    (二) 全国农会联合会议的召开  102-118
  三、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118-122
    (一) 更具完整性的四级直属组织系统  118-120
    (二) 趋于健全的组织结构  120-121
    (三) 以绅商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成员构成  121
    (四) 臻于民主的组织制度  121-122
  四、农会的活动经费  122-123
    (一) 经费来源  122-123
    (二) 经费管理  123
  五、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123-134
    (一) 农事状况调查与改良议案提请  123-131
    (二) 对近代农业发展的促进  131-134
  六、民国早期农会组织的特性  134-143
    (一) 纷乱政局下组织发展与活动的局限性  134-138
    (二) 依附于政府的咨询性社会团体  138-143
第三章 国民革命时期具有政权性质的农会(上)  143-207
  一、新型农会创建的农村社会背景  143-172
    (一) 军阀混战对农村经济的破坏  143-144
    (二) 军阀政府田赋预征及苛捐杂税的勒索  144-147
    (三) 农业生产力的微弱发展  147-150
    (四) 土豪劣绅对乡村政权的把持  150-158
    (五) 土地占有的日趋集中  158-164
    (六) 农村阶级构成的显著变化  164-172
  二、中共领导的新型农会组织的建立  172-199
    (一) 中共早期对农民问题的认识和决议  172-175
    (二) 浙江萧山衙前农民协会的创办  175-185
    (三) 广东海丰赤山农民协会的建立  185-192
    (四) 湖南衡山岳北农民协会的成立  192-199
  三、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领导机构的设置  199-202
    (一) 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建立  199-201
    (二) 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的成立  201-202
  四、全国农会章程的制定和农运骨干的培训  202-207
    (一) 全国《农民协会章程》的颁布  202-203
    (二)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创办  203-207
第四章 国民革命时期具有政权性质的农会(中)  207-284
  一、国共合作旗帜下各地农会组织的空前发展  207-267
    (一) 广东省农会组织的发展  207-217
    (二) 湖南省农会组织的发展  217-227
    (三) 湖北省农会组织的发展  227-237
    (四) 江西省农会组织的发展  237-242
    (五) 河南省农会组织的发展  242-259
    (六) 其他省区农会组织的发展  259-267
  二、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的成立  267-272
    (一) 筹备与建立  267-269
    (二) 开展的主要工作  269-272
  三、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272-281
    (一) 组建程序  272-275
    (二) 严密的五级直属组织系统  275-279
    (三) 以广大贫苦农民为主体的成员构成  279-280
    (四) 纪律裁判委员会机关的设置  280-281
  四、农会的活动经费  281-284
    (一) 经费来源  281-282
    (二) 经费开支  282-284
第五章 国民革命时期具有政权性质的农会(下)  284-366
  一、农会的主要活动  284-336
    (一) 对北伐战争的有力支援  285-296
    (二) 反帝斗争的开展  296-298
    (三) 农村大革命的壮举  298-334
    (四) 金融领域内的斗争  334-336
  二、农会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  336-349
    (一) 成就农村数千年巨变的奇勋  336-337
    (二) 严重“左”的偏差及原因分析  337-349
  三、国民革命时期农会组织的特点与性质  349-366
    (一) 中共领导下的乡村政治联盟  349-357
    (二) 准政权型的农民自治性组织  357-366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基层政权补充形式的农会  366-485
  一、国民党重建农会的由来与背景  366-412
    (一) 国民党反动派对农民运动的摧残  367-375
    (二) 农村经济的日趋衰落  375-393
    (三) 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催化  393-400
    (四) 南京政府关于乡村自治和保甲制度的推行  400-412
  二、农会组织的发展过程  412-431
    (一) 重建阶段  412-417
    (二) 整顿阶段  417-429
    (三) 消亡阶段  429-431
  三、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431-440
    (一) 组建步骤  431-434
    (二) 层层连接的六级直属组织系统  434-438
    (三) 以农村有产阶级为主体的成员构成  438-439
    (四) 监督制度  439-440
  四、农会的经费  440-444
    (一) 会费收支及中央补助规定  440-443
    (二) 经费拮据的困惑  443-444
  五、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444-470
    (一) 宗旨与任务  444
    (二) 农事改良与社会教育等活动  444-468
    (三) 主要业务活动评价  468-470
  六、国民党控制下农会组织的基本特点与性质  470-485
    (一) 法规条例的多变性及组织作用的局限性  470-474
    (二) 农村基层政权补充形式的社会组织  474-485
第七章 革命根据地作为政权执行机关的农会  485-557
  一、国民革命时期准政权性质农会的最终消退  485-488
    (一) 中共文本规定农协政权口号的延续  485-487
    (二) 准政权性质农民协会的最终消退释疑  487-488
  二、苏维埃区域的农会组织  488-501
    (一) 红色苏维埃区域的建立与发展  488-491
    (二) 贫农团等农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  491-495
    (三) 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495-497
    (四) 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497-501
  三、抗日战争根据地的农会组织  501-521
    (一) 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扩大  501-503
    (二) 农救会等农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503-506
    (三) 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506-508
    (四) 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508-521
  四、解放区的农会组织  521-547
    (一) 解放区面积和人口的迅速发展  521-522
    (二) 农民协会组织的重新活跃  522-527
    (三) 农会组织的基本结构  527-531
    (四) 农会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531-547
  五、革命根据地农会组织的基本特点与性质  547-557
    (一) 组织形式的多元性、策略性与非系统性  547-551
    (二) 革命政权的合法执行机关  551-557
结语  557-576
参考文献  576-613
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613-616
致谢  616-618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辐射问题的球谐函数—离散坐标法研究,TK124
  3.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4.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5. 老年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R563.1
  6. 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入侵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S451
  7.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8.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9. 中山市区域性推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G451.1
  10. 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管理研究,G617
  11. 地理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G633.55
  12.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G647
  13. 论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G715
  14. 桂林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G895
  15. 福州市区老年体育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12.48
  16. 易错PCR定向进化扩展青霉FS1884脂肪酶,Q78
  17.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点与治理研究,D917
  18. 教师专业成长积分制的实践探索,G451.1
  19.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20. 粤东地区农村生物教师行为发展问题研究,G633.91
  21.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