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

作 者: 熊兵娇
导 师: 谢天振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翻译学
关键词: (马克思)实践哲学 翻译 译者 主体 主体性 社会性 历史性 意义重构
分类号: H05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46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翻译译者与作者沟通心灵的桥梁,翻译也是译语与译语文化发展的基石,它见证了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它也诠释了人类的共存与对话。长期以来,传统理论思想将翻译禁锢在语言转换的“围城”中,将“忠实”与“对等”确立为译者必须恪尽职守的行为准则。然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启发我们,要跳出纯语言的藩篱,关注翻译所处的文化世界。从文化角度思考翻译,我们看到翻译永远不只是对原作意义的简单复归,翻译中充满了两种文化的交合、渗透与对抗。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在新的文化时空中的重构过程。本文所进行的主体性探索就是在这样一种话语语境中展开。本文选取实践哲学为理论视角,指出译者主体性研究要走出理论哲学视角下的观念世界,超越主体性那种自我、自我意识的主观理性的匡囿。同时,本文借鉴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主体与主体性概念,对译者主体及其主体性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强调译者是实践主体,突显译者主体的实践性。因为实践主体是一种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物,译者也由此获得了社会性与历史性的主体性本质。本文以译者作为实践主体的社会性与历史性为论述的基点,通过描述与解释、理论诠释与个案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与论证译者主体的社会性与历史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介入。本文旨在揭示,译者作为实践主体是唯一性的。马克思实践哲学强调只有人,且必须是参与实践的人才能成为主体,由此,本文对主体的界定就排除了作者、读者、接受环境等成为主体的可能。同时,本文还通过对译者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的阐释与论证,来证明译者的主体性并非就是主观能动性或者创造性的主观自主与自为,社会性与历史性彰显了作为主体的译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要受到其自身所处的社会与历史现实境遇的影响与制约。本文在关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翻译什么的同时,也更突出强调译者的社会性与历史性允许他(她)去翻译什么。在论证与分析中,本文始终将翻译与译者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相结合,考察译者翻译活动背后的现实背景是什么,是什么因素促使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又是什么使译者对原作做出或增、或减、或删、或改的举措。本文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的社会性与历史性参与意义重构的过程。译者的社会性与历史性不仅体现为译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的现实语境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与制约;同时,译者的社会性与历史性也决定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然反映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与历史的条件与主题。显然,我们对译者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的考察,无疑将可以再现翻译与译者的一种社会真实性和历史真实性,由此,翻译成为了译者居停的现实社会与历史的缩影和照映。倡导译者发挥主体性,就是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具有一种社会意识与历史意识,因地制宜,适时而动,只有这样才能使译作成功地接受社会历史的检验。

全文目录


目录  3-5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引言  9-31
  一、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9-26
  二、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  26-28
  三、研究途径与方法  28-29
  四、研究步骤与研究的局限  29-31
第一章 主体的反思—译者的主体地位和无法消解的主体性  31-61
  第一节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视野中的译者  31-45
    一、传统译论中的译者地位与形象  32-37
    二、“文化转向”及其现实意义  37-41
    三、“文化转向”视野中的译者身份与主体性  41-45
  第二节 主体、主体性问题探讨  45-59
    一、作为哲学问题的主体与主体性  45-50
    二、主体间性与主体性  50-55
    三、主体性困惑与无法消解的主体性  55-59
  第三节 本章小结  59-61
第二章 理论的透镜—译者主体与主体性的理论框架  61-90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概述  62-73
    一、关于实践哲学  62-68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68-73
  第二节 实践哲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73-81
    一、理论哲学路径下的翻译研究  73-77
    二、实践哲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77-81
  第三节 译者作为实践主体及其主体性内涵  81-88
    一、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  81-85
    二、译者作为实践主体的社会性历史性  85-8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88-90
第三章 时空的演绎—译者主体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理论诠释  90-128
  第一节 译者—突围的“他者”  90-103
    一、译者:从他者之境走向主体身份  91-94
    二、译者与翻译的“第三空间”  94-99
    三、译者突围的意义—译者的社会角色与历史功能  99-103
  第二节 译者何为:面对“异”的两难  103-115
    一、翻译中“异”的问题  103-107
    二、翻译:求同还是存异?  107-111
    三、译者与翻译:“异中存同”与“同中见异”  111-115
  第三节 译作—主体建构的“第三生成物”  115-126
    一、“第三生成物”的本质内涵  115-119
    二、译作—主体建构的“第三生成物”  119-122
    三、影响译作生成的可能性因素  122-12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26-128
第四章 译者的介入—译者主体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的个案实证  128-189
  第一节 相同人物不同形象:从《珍妮姑娘》译本看主体性介入  128-158
    一、德莱塞与《珍妮姑娘》的阐释  129-134
    二、相同人物不同形象:《珍妮姑娘》主要人物形象的译介  134-153
    三、译者的主体性介入:形象差异背后的原因探析  153-158
  第二节 相同图景不同文化:从《飘》译本看主体性介入  158-187
    一、米切尔与《飘》的阐释  158-163
    二、相同图景不同文化:《飘》的文化图景及其译介  163-182
    三、译者的主体性介入:文化差异背后的原因探析  182-187
  第三节 本章小结  187-189
结语 —译者主体性研究:补充与思考  189-192
参考文献  192-205
后记  205-206

相似论文

  1.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2. 统计机器翻译中结构转换技术的研究,TP391.2
  3. 面向统计机器翻译的解码算法的研究,TP391.2
  4.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5. 从《道德经》英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典籍英译的解释力,H315.9
  6.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7. 思维导图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G633.98
  8.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9.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10. 教育精神之生活叙事研究,G40
  11.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12. 鸡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及基因时空表达的研究,S831
  13. 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高职应用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H319
  14. 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研究,B82-057
  15.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滞问题研究,D630
  16.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7.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18. 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研究,D630
  19.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20. 主体功能区管理环境法问题研究,D922.68
  21. 英汉翻译中逻辑问题的研究,B812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翻译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