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

作 者: 王雄鹰
导 师: 刘国平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即时通讯 主体性 反思 异化 塑造
分类号: N0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的主体性问题,从古至今,一直在哲学的追问中不断发展,根本上源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人生意义的不断思考。同时,人类技术的进步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科技的进步反作用于人的主体性使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进入21世纪的即时通讯时代,这种影响变得尤为显著。历史的经验表明,技术也不必然将人类的主体性引入正确的方向,人的主体性在即时通讯时代得到极度张扬的同时,也伴随着主体性的异化和缺失,透过对技术背景的理解,回归到哲学的反思,去分析和探求这些异化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对人的主体性发展做出建设性的引导和塑造,对于人的主体性在即时通讯时代健康、自由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的主体性与生产方式、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出现了虚拟性、多元性、模糊性等新特征。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在即时通讯时代也出现了新变化,表现为交互主体性。此外,主体性在即时通讯时代也实现了新的发展,自主性得到拓展,能动性进一步彰显,创造性有很大提升。即时通讯的虚拟性沟通也使主体性面临着弱化的危险,对技术和媒介的过分依赖使主体性有缺失的趋向,即时通讯技术本身也制约着主体性发展。究其原因,客体对象的复杂化和主动性是主体性出现异化的前提条件,符号化本质使异化出现可能,中介消弱了主体性的本质意义,加速了主体性异化,虚拟与现实的冲突是主体性异化的内在原因。针对种种原因,要实现主体性的正确引导,就必须提升个体主体性意识,完善技术和制度建设,增进虚拟与现实世界的整合。即时通讯使人的主体性变得多元、复杂、模糊,这也是人的主体性进一步发展和提升的转折。同时,从科技发展与“人化自然”学说的关系看,即时通讯本身也属“人化自然”的范畴,因而人类将自我塑造出新的主体性——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主体性,以求实现人的主体性在这个时代的回归和超越。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主体性要求将主客体、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是一种文明的、完善的、全面的主体性,对虚拟沟通主体有积极规范意义,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保障和最高目标,是主体性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对当下主体性态势的超越。

全文目录


摘要  6-7ABSTRACT  7-9绪论  9-15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9-11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11-13  三、研究内容  13-14  四、研究方法  14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5第一章 即时通讯主体性  15-29  第一节 即时通讯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15-18    一、即时通讯的定义  15-16    二、即时通讯发展历程  16-17    三、即时通讯的特点  17-18  第二节 人的主体性及其历史演变  18-27    一、主体性探索的相关概念  18-20    二、主体性的哲学探索  20-27  第三节 主体性的哲学规定  27-29    一、自主性  27    二、能动性  27-28    三、创造性  28    四、实践性  28-29第二章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内涵  29-37  第一节 主体性表现形式  29-31    一、农业社会中人的主体性表现——被动性  29-30    二、工业社会中人的主体性表现——主动性  30    三、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表现形式——交互主体性  30-31  第二节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特征  31-34    一、虚拟性  31-33    二、多元性  33    三、模糊性  33-34  第三节 人的主体性在即时通讯时代的发展  34-37    一、自主性拓展  34-35    二、能动性彰显  35-36    三、创造性提升  36-37第三章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异化及其原因  37-51  第一节 主体性异化  37-46    一、虚拟性沟通造成了主体性的弱化  37-42    二、主体性在对技术和媒介的过分依赖中的缺失  42-43    三、即时通讯技术造成主体性发展的制约  43-46  第二节 主体性异化的原因分析  46-51    一、客体对象的复杂化和主动性是主体性异化的条件  46-47    二、中介消弱了主体性的本质意义,加速了人的主体性异化  47-48    三、虚拟和现实的冲突是主体性异化的内在原因  48-49    四、符号化本质为主体性异化提供可能性  49-51第四章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引导与塑造  51-61  第一节 主体性的正确引导  51-54    一、加强个体主体性意识的正确引导  51-52    二、完善技术和制度建设  52-53    三、整合虚拟与现实世界,促使主体性的回归  53-54  第二节 主体性塑造——生态文明的主体性  54-61    一、人与人关系中主体性的塑造  55-56    二、人与自然关系中主体性的塑造  56-57    三、人与自身关系中主体性的塑造  57-61参考文献  61-65致谢  65-67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7

相似论文

  1. 科技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TU242.5
  2. 反思式生活,自我人种志式书写,G633.41
  3.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4. 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研究,G633.91
  5.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七年:一位亲历者的自我反思,G632.3
  6. 英国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研究,G649.561
  7. 城市体育品牌塑造过程研究,G80-05
  8. 电视传播中的粉丝文化效应,G223
  9.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0.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学反思研究,G420
  11. 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反思,G712.3
  12.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13. 体育新闻的异化现象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G80-05
  14. 弗洛姆幸福观研究,B84-09
  15.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16. 新时期我国工人主体性发展研究,D663.1
  17. 西方消费文化的社会学审视,C913.3
  18. 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及发展研究,G451.1
  19. 语文教学“泛人文性”问题的反思与对策,G633.3
  20. 高中化学学困生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G633.8

中图分类: > 自然科学总论 > 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 科学的哲学原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