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内外群体情景中信息类型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

作 者: 任淑红
导 师: 杜秀芳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基础心理学
关键词: 第三人效应 社会距离 信息类型 内群体 外群体
分类号: B8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4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W. P. Davison)教授提出了第三人效应(Third-person effect)这一概念。所谓第三人效应是指个体倾向于认为具有说服力的媒介信息对自己的影响较少,对他人会有较多的影响。2000年之前,国外的大量研究证实了第三人效应的存在,并且研究者也认为第三人效应是极其普遍的社会现象。关于第三人效应的影响因素目前研究发现主要有信息内容、社会距离和个性特征三种。负面的或不需要的信息内容会造成较大的第三人效应,正面的或需要的信息内容则不仅不会造成第三人效应,甚至可能造成颠倒的第三人效应。社会距离和个性特征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尚不统一。研究者们目前对第三人效应的产生提出了以下几种理论解释:1.自我服务偏好,这种偏好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归因偏好、自我知觉偏好、群际偏好;2.判断偏见;3.乐观偏见。综观国外有关的实证研究,研究者们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方式等虽各不相同,所得出的结论皆证明了此效应的存在,并且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影响第三人效应的一些因素,比如信息内容、个性特征和社会距离等等。但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在个体水平中探讨第三人效应,更多关注的是信息对自己的影响和对他人影响的差距。本研究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内群体外群体概念,在群体水平上考察信息类型和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该研究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群体,实验一采用性别这种自然群体,实验二采用小群体,即随机组合的群体。实验一采用2(性别:男、女)×2(信息类型:亲外群体、亲内群体)×4(社会距离: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外群体)的混合设计,考察信息类型和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实验二为了消减群体的刻板印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用小群体范式,随机把被试分为高估组和低估组,实验二采用2(组别:高估组、低估组)×2(信息类型:亲内群体、亲外群体)×4(社会距离: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外群体)的混合设计,考察小群体情景中是否会产生第三人效应。两个实验的因变量均为被试报告的自我、内群体、其他人和外群体分别受到了多大程度的影响。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对于亲外群体的信息,被试报告自我受到影响的程度小于内群体成员受到的影响程度,内群体成员受到的影响程度小于其他人受到的影响程度,其他人受到的影响程度小于外群体成员受到的影响程度,这说明产生了第三人效应。对于亲内群体的信息,被试报告外群体受影响的程度小于其他人受到的影响程度,其他人受到的影响程度小于内群体成员受到的影响程度,这说明产生了颠倒的第三人效应。无论是亲内群体的信息还是亲外群体的信息,被试报告自我受到的影响程度都较小。2.无论是第三人效应还是颠倒的第三人效应都随着社会距离的增大而增强,这说明社会距离影响第三人效应。3.女性受影响的程度大于男性受到的影响,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说服性信息的影响。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9
文献综述  9-22
  1 第三人效应及相关研究  9-12
    1.1 第三人效应的概念  9-10
    1.2 第三人效应的研究历史  10-12
  2 第三人效应的影响因素  12-16
    2.1 信息内容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  12-14
    2.2 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  14-16
    2.3 个性特点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  16
  3 第三人效应的理论解释  16-20
    3.1 自我服务偏好  17-19
    3.2 判断偏见  19-20
    3.3 乐观偏见  20
  4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假设  20-22
实验研究  22-37
  1 实验一:性别群体中信息类型和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  22-30
    1.1 实验目的  22-23
    1.2 实验方法  23-24
    1.3 结果与分析  24-30
  2 实验二:小群体范式中信息类型和社会距离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  30-37
    2.1 实验目的  30
    2.2 实验方法  30-33
    2.3 结果与分析  33-37
讨论  37-41
  1 关于第三人效应  37
  2 关于影响因素  37-38
  3 第三人效应产生的原因  38-39
  4 研究意义及未来研究展望  39-41
结论  41-42
参考文献  42-47
附录Ⅰ  47-49
附录Ⅱ  49-50
附录Ⅲ  50-5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2-53
后记  53

相似论文

  1. 影响初中生师生社会距离的因素分析,G635.6
  2. 中国人对在华外国人提供社会支持的意愿与行为,C912.4
  3. 内群体效应的电生理学研究及群体规模对该效应的影响,B842.1
  4. 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C912.6
  5. 参照群体与社会认同对消费者品牌转换意向的影响研究,F273.2
  6. 社会群体知觉与共情对助人的影响,B842.2
  7.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激活效应的研究:行为和ERPs证据,G640
  8. 距离是桥也是墙,G206
  9. 内、外群体刻板印象的选择性加工的实验研究,B841
  10. 汉语中礼节性邀请策略与社会距离的关联性研究,H13
  11. 新闻事实的类型及其采写规律研究,G212
  12. 上海大学生与工作者对不同国别群体社会距离与社会支持意愿研究,C912
  13. 大学生强奸误解与社会距离的关系,G645.5
  14.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内群体意识的发展变化研究,C912.6
  15. 电子口碑:第三人效应,F274
  16. 想象膨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B842.3
  17. 论称谓语和社会距离的交互作用,H03
  18. 社会认同和内群体偏私的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B849
  19. 疑问信息及其载体研究,H146.3
  20. 系统家庭治疗技术在团体辅导儿童同伴关系中的实证研究,B844.1
  21. 汉语道歉言语行为之研究,H13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心理学研究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