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熟悉性对外群体同质性效应的影响

作 者: 杜秀芳
导 师: 刘永芳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基础心理学
关键词: 内群体 外群体 外群体同质性 熟悉性
分类号: B8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173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群体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最早是一位名叫W.Lippman的新闻记者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来的。1933年,Katz和Braly对大学生刻板印象的研究可谓是一经典之作。他们的研究不仅证实了刻板印象的存在,而且还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程序在此领域占统治地位达40年之久,在其后所引发的大量研究中,大都是集中在对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研究开始从内容向加工转移,其中,知觉到的群体的特质是更可能被用于对外群体的评估还是对内群体的评估以及外群体比内群体是否更可能被认为具有固定的印象等问题,成为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焦点。 Taifel在该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实验研究,他的研究表明群体身份导致人们对群体间差异和群体内相似的强调,而且这种强调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为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同质性。所谓内群体是指自己所属的群体,而外群体则是自己不属于的群体。内群体偏爱是指人们往往相信自己所属的内群体要优于其它群体;外群体同质性则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外群体比内群体具有更加固定、刻板的特征,认为外群体成员间比自己所属的内群体成员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更少变异性以及更多的刻板性。 早期的外群体同质性研究主要是以种族或民族等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并且认为群体身份本身是产生此效应的关键。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对象除了自然群体外,又进一步扩展到小群体和特殊群体,研究方法也多样化,研究者们除了对此效应进行测量和描述外,还进一步探索了此现象的内部心理机制,提出了原型表征、范例表征和混合表征等心理表征模型。尽管外群体同质性效应已得到许多实验的支持,但是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不总是一致的。由于不同实验结果的出现,研究者们不再认为群体身份本身是产生此效应的唯一原因,而更加注重对中介变量的探讨,发现了一些影响因素,如群体规模大小、特征典型性和群体地位等。但这些变量只能解释某一部分实验结果或适用于某一些群体,因此该领域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国内关于外群体同质性效应的研究尚不多见。有关的跨文化研究发现,在群体知觉中存在着文化差异,该研究的出发点之一就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在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年龄群体和性别群体是否存在外群体同质性效应。该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实验来考察熟悉性对外群体同质性效应的影响。Linville等人在以年龄、国籍、性别等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中,提出了熟悉性差异假设,认为熟悉性可能是影响外群体同质性效应的重要变量之一。因为对某个群体熟悉,所以才会知觉到此群体成员间更大的差异,由于对外群体不熟悉, 才产生了外群体同质性效应。但遗憾的是,Linville在研究中没有对被试对内外 群体熟悉性的差异进行测量和比较,而仅凭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判定,这势必会 影响结果的客观性。 该研究采用知觉到的分布法,采用分化率(Pd)为因变量指标。实验一以 年龄为内、外群体变量,采用 2(被试群体:老年、青年)X 2(被评价群体: 老年、青年)被试间设计;实验二以性别为内、外群体变量,也采用2(被试群 体:男性、女性)XZ(被评价群体:男性、女性)被试间设计,分别考查了外 群体同质性效应在年龄群体和性别群体中是否存在,被试对内、外群体的熟悉 性是否存在差异,以及熟悉性的作用。实验三验证这样一个假设,即随着对某 个特定群体熟悉程度的增加,被试对此群体成员特征的知觉到的分化率也将增 大,进一步证明了熟悉性是影响外群体同质性的一个重要变量。 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在年龄群体中存在明显的外群体同质性效应,这与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 彼此不够熟悉有关。 2.在性别群体中不存在外群体同质性效应,这可能与青年男女群体彼此较 为熟悉有关。 3.随着熟悉性的增加,对群体成员的知觉到的分化率越来越大。 该研究所揭示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上丰富了社会 认知领域中刻板印象的研究成果,实践上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社会水平上 的群体IdJ的行为,为进一步寻找消除偏见的途径、实现不同群体间的相互沟通 和理解提供了指导作用。

全文目录


一 引言  7-17
  1 内群体外群体和外群体同质性效应  7-8
  2 关于外群体同质性效应的理论解释  8-9
  3 外群体同质性效应研究的演变  9-14
  4 影响外群体同质性效应的因素  14-16
  5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16-17
二 实验研究  17-30
  1 实验一:年龄群体中外群体同质性效应及群体熟悉性的影响  18-23
  2 实验二:性别群体中外群体同质性效应及群体熟悉性的影响  23-28
  3 实验三:熟悉性对知觉到的分化率的影响  28-30
三 讨论  30-33
四 结论  33-34
参考文献  34-37
附录Ⅰ  37-38
附录Ⅱ  38-41
附录Ⅲ  41-44
附录Ⅳ  44-46
后记  46

相似论文

  1. 音乐种类、音乐偏好和熟悉性对减压效果的影响,J618.9
  2. 社会群体知觉与共情对助人的影响,B842.2
  3. 内、外群体刻板印象的选择性加工的实验研究,B841
  4.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内群体意识的发展变化研究,C912.6
  5. 图形识别中的预览效应,TP391.41
  6. 社会认同和内群体偏私的关系模型的实证研究,B849
  7. 认知方式和线索特征对前瞻记忆的影响,B842
  8.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中熟悉性提取关系的研究,B842.3
  9. 东西方面孔提取过程中熟悉性和记住的ERP研究,B842
  10. 自尊对自我增强和内群体偏向的影响,B841
  11. 与识别声音熟悉性和语言熟悉性有关脑区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研究,R445.2
  12. 内隐学习中测验方式的比较研究,B842.3
  13. 关于内群体和外群体在冲突中交际策略的研究,C912.1
  14. 汉语双字词的记忆联合错误,B842.1
  15. 不同词义材料对高中生指向性遗忘影响的研究,B841
  16. 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B842.1
  17. 刻板印象的心理表征:组织结构及其特性,B842.6
  18.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B842
  19.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社会技能与情绪调节的关系,B842.6
  20. 高中生身体意象的认知干预研究,B842.1
  21.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B842.3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