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郑州地区医院病人环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遗传特性初步研究

作 者: 曹智高
导 师: 张龙现;朱金凤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预防兽医
关键词: 环孢子虫 种类 SSU rRNA ITS-1 PCR
分类号: R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环孢子虫(Cyclospora)为艾美球虫科(Eimeriidae)环孢子虫属(Cyclospora)成员,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传播,具广泛宿主。环孢子虫为一种新近发现的肠道寄生原虫,主要寄生于宿主小肠的上皮细胞,可引起宿主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持续性腹泻、肠痉挛及其它胃肠炎等临床症状。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环孢子虫后主要引起自限性腹泻,而对于免疫抑制者或免疫功能缺陷者,感染环孢子虫后则可致持续性腹泻甚至死亡。近年来,环孢子虫病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和重视。2008年7月到2010年1月,采用福尔马林-乙酸乙酯沉淀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改良抗酸染色法对河南省郑州地区3家医院的病人进行环孢子虫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共发现环孢子虫感染者29例。用PCR方法对其18Sr RNA基因和ITS-1基因扩增,序列比对结果经系统进化发育分析,所获环孢子虫虫株均属于卡耶塔环孢子虫。本次试验共调查5285名病人,总感染率为0.5%(29/5825)。其中,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市儿童医院和郑州大学三附院病人环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5%(22/4836)、0.5%(3/608)和1.0%(4/381);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环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0%(0/823)、1.0%(21/2017)、0.4%(8/1878)和0.0%(0/567),表明环孢子虫感染与季节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此次调查发现各个年龄段均发现有环孢子虫感染,其中以0~17岁和60岁以上感染率较高,表明环孢子虫感染与年龄具有相关性(P<0.05);男性的环孢子虫感染率为0.6%(19/3154),女性的感染率为0.5%(10/2131) ,表明环孢子虫感染与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倍光学显微镜下测量50个环孢子虫卵囊,大小为7.5μm×7.5μm。基于18S rRNA基因和ITS-1基因对29个环孢子虫阳性样品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扩增出的29个环孢子虫样品的18S rRNA基因和7个环孢子虫样品的ITS-1基因进行测序,拼接比对后的序列通过NCBI、EMBL和DDBJ三大分子生物学数据库搜索同源序列,然后运用Clustal X1.81、Phylip3.64和DNAstar5.0等分子生物学软件对所获得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构建分子进化树。基于18S rRNA基因位点分析,结果表明29个人源环孢子虫样品与C. cayetanensis进化关系最为接近,仅存在两个碱基差异。而根据在ITS-1基因位点种系进化分析,表明同一地理位置的分离株同源性较高。本研究对河南省郑州地区人源环孢子虫流行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对了人源环孢子虫在河南省的流行情况及特点,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掌握了河南省人源环孢子虫遗传特征及分子特性,为以后人源环孢子虫在全国范围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目录


致谢  4-6
中文摘要  6-7
第一章 文献综述  7-17
第二章 郑州市某医院住院病人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17-22
  1 引言  17
  2 材料和方法  17-19
  3 结果与分析  19-20
  4 结论与讨论  20-22
第三章 河南省郑州地区医院病人卡耶塔环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22-26
  1 引言  22
  2 材料与方法  22-23
  3 结果与分析  23
  4 结论与讨论  23-26
第四章 环孢子虫18S基因和ITS-1基因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种系发育关系研究  26-38
  1 引言  26
  2 材料与方法  26-29
  3 结果与分析  29-32
  4 结论与讨论  32-38
参考文献  38-44
英文摘要  44-45

相似论文

  1. 红肉脐橙和‘国庆四号’温州蜜柑中CHS和CH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对类黄酮积累的调控机制,S666.4
  2. 草菇采后生理生化及保鲜方法的研究,S646.13
  3. HSV-2gD模拟抗原表位P6、HBsAg、IL18重组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观察,R392
  4.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5. 易错PCR定向进化扩展青霉FS1884脂肪酶,Q78
  6. 竹黄及其分离真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S567.39
  7.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漆酶基因的体外诱变及在毕赤酵母中表达,TQ925
  8.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9. 南京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的发生调查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S433
  10. 甘蓝型油菜多体附加系“Nj08-063”的农艺性状、细胞学与分子学鉴定研究,S565.4
  11. 诱变选育棉籽粕高效脱毒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筛选研究,S816.6
  12. 凡纳滨对虾性腺抑制激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S917.4
  13. 溶藻弧菌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与保藏方法的研究,S943
  14. 昆虫OBP CSP和sid-1基因的预测及序列分析,Q78
  15. 河南省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分子特性分析,S852.65
  16. 微生物有机肥防治土传棉花黄萎病的效果及对根际微生物影响,S144.1
  17. 豫西、豫北及冀南地区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种类和致病型鉴定及品种抗性研究,S435.121
  18.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19. 新疆紫草细胞的稀土生物学效应及遗传转化,S567.239
  20. 鸭ADSL与PurH基因序列特征及表达与肌肉肌苷酸(IMP)含量的相关性分析,S834
  21. PRRSV的感染差异性和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研究,S858.2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流行病学与防疫 > 流行病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 流行病学各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