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红枫湖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源解析研究

作 者: 罗世霞
导 师: 朱淮武;张笑一
学 校: 贵州师范大学
专 业: 环境科学
关键词: 红枫湖 多环芳烃 源解析 液液萃取法 固相微萃取法 索氏提取法 超声波提取法 气相色谱法
分类号: X5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453次
引 用: 1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了多环芳烃的性质、致癌性及其在环境中的来源和分布状况,同时介绍了多环芳烃的国内外污染研究现状及其痕量分析方法。 该论文以美国环保署公布的 16 种优控多环芳烃作为目标污染物,对红枫湖水体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种类、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枫湖已受到了多环芳烃的轻度污染,部分多环芳烃的含量已达到生态毒理评价标准,湖中一些多环芳烃具有不利的生物影响效应,会对水产养殖动物产生潜在的毒副作用,存在着饮用水和水产养殖动物的食用安全隐患,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另外,本文还对红枫湖水体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来源用特征比值法进行了源解析研究。从源解析结果来看,红枫湖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以高温燃烧产物为主,主要来源于矿物及化石燃料的高温燃烧、汽车排放物、石油燃烧等废气排放以及各种废水排放(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人为污染引起的。 多环芳烃的分析,首先采用液液萃取和固相微萃取两种前处理方法来对水中的多环芳烃进行萃取,而沉积物则采用索氏提取和超声波提取进行前处理;然后与气相色谱联用来分析样品中痕量多环芳烃的种类和含量。文中对不同前处理方法的萃取效果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还将湖中多环芳烃的总浓度分别与单个多环芳烃的浓度以及常规指标 BOD 和 COD 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苯并(a)芘含量与多环芳烃总量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它可以作为多环芳烃的代表物质来表征地面水中多环芳烃总体污染水平,从而可以简化地面水中多环芳烃的监测工作;但是常规指标 BOD、COD 与多环芳烃总量之间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第一章引言  9-15
  1.1 水资源现状及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  9-11
    1.1.1 世界水资源现状  9-10
    1.1.2 我国水资源现状  10
    1.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  10-11
  1.2 本论文选题的产生及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11-13
  1.3 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13-15
第二章 研究综述  15-39
  2.1 有毒有机污染物  15-19
    2.1.1 有毒有机污染物及其种类、特性和来源  15-16
    2.1.2 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16-17
    2.1.3 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7-19
  2.2 多环芳烃污染研究简介  19-29
    2.2.1 多环芳烃的理化性质及致癌性  19-21
    2.2.2 多环芳烃的来源及分布  21-25
    2.2.3 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现状  25-29
  2.3 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概述  29-36
    2.3.1 样品的采集  29-30
    2.3.2 样品的前处理  30-34
    2.3.3 PAHs 的测定  34-36
  2.4 多环芳烃的源解析研究  36-39
    2.4.1 PAHs源解析的起源  36
    2.4.2 定性及半定量方法  36-37
    2.4.3 定量方法  37-39
第三章 实验设计  39-59
  3.1 试剂及仪器  39-40
    3.1.1 实验试剂  39
    3.1.2 实验仪器  39
    3.1.3 实验溶液的制备  39-40
  3.2 采样点的确立及样品的采集  40-43
    3.2.1 红枫湖简介  40-41
    3.2.2 采样点分布  41-43
    3.2.3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43
  3.3 样品常规综合指标的测定  43-44
    3.3.1 pH 的测定  43
    3.3.2 CODcr 的测定  43
    3.3.3 BOD5 的测定  43-44
  3.4 水和沉积物样品的前处理  44-50
    3.4.1 水样的过滤和沉积物的研磨  44
    3.4.2 样品的处理程序  44
    3.4.3 SPM E 实验条件优化  44-49
    3.4.4 水样的前处理  49
    3.4.5 沉积物的前处理  49-50
  3.5 样品的色谱分析  50-57
    3.5.1 色谱分析条件的选择  50-56
    3.5.2 标准工作曲线的绘制  56-57
  3.6 分析质量控制  57-59
    3.6.1 方法的精密度实验  57
    3.6.2 方法的回收率实验  57-59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59-72
  4.1 水样的常规综合指标  59
  4.2 水体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风险  59-61
  4.3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及风险  61-63
  4.4 水体和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的源解析  63-68
    4.4.1 水体中 PAHs 的来源分析  63-65
    4.4.2 沉积物中 PAHs 的来源分析  65-66
    4.4.3 红枫湖的主要污染源分析  66-68
  4.5 水体和沉积物前处理方法的对比研究  68-70
    4.5.1 液液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的对比  68
    4.5.2 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的对比  68-70
  4.6 PAHs 总浓度与常规综合指标之间的关系  70-71
  4.7 水体中 PAHs 污染的代表物  71-72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72-75
  5.1 实验结论  72-74
  5.2 展望  74-75
参考文献  75-84
附录 1  84-87
致谢  87

相似论文

  1. 几种酶对植物代谢多环芳烃的影响,X173
  2. 根系分泌物及其组分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活化作用,X53
  3. 利用作物秸秆制备成型生物质活性炭及纤维板,X712
  4. 利用作物秸秆制备高性能吸附材料并用于水中多环芳烃治理,X712
  5. 多环芳烃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分配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X131.3
  6.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应,X53
  7. 太湖北部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X832
  8. 典型工业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研究,X705
  9. 环境致癌物苯并芘灭活PTEN的机制研究,R730.2
  10. 淮南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研究,X513
  11. 水果及水果罐头中二溴乙烷残留检测方法研究及其消解规律初探,TS207.3
  12. 植物、外加碳源和菌剂对多环芳烃(PAHs)污染介质的修复作用研究,X53
  13. PAH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根际效应及机制,X53
  14. 多环芳烃(PAHs)胁迫下水稻根际微域地杆菌科铁还原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研究,X53
  15. 白腐真菌对多环芳烃的生物吸附与生物降解及其修复作用,X172
  16. 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环境降解产物三氟乙酸的研究,O657.71
  17. 电子垃圾拆解区多环芳烃暴露与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及血清P53、P21蛋白表达的关系,R722.1
  18. 莱州湾沉积物主要有机物含量分布与来源解析,X143
  19. 多环芳烃污染及其与重金属铜复合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X53
  20. 煤矸石井下填充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有机污染的影响研究,X523
  21. GC/MS在环境污染物分析及海洋生态领域中的应用研究,X50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 湖泊、水库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