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篇章性原则与英语写作教学
作 者: 周树江
导 师: 温洪瑞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英语言文学
关键词: 篇章性 篇章理论 英语写作实践 衔接 连贯
分类号: H3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29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说到外语学习的时候,人们总要提及五种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译。许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在这五种能力中,要数写一篇连贯、通顺、篇幅较长的文章最难。这种能力甚至连一些操本族语者也无法熟练掌握。对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来说,这种挑战就更大了。 写作是一种交际形式。一篇文章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信息载体。与此相比,口语形式占有优势。它们依赖情景,靠参与方的共有知识和现场动作运作。而书面形式则脱离场景而存在,只有文章连贯、易懂,才能弥补其固有缺陷,有效、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而为了确保连贯,书面形式需要一些衔接手段。 近年来,在英语写作教与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的篇章意识越来越浓。但这还远远不够。在大学英语写作课上,讲解和训练词汇、语法规则仍旧是主要任务。英语写作参考书也以讲解遣词造句为主。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很难提高英语写作效率。本文作者从是英语写作教学多年,深感澄清现存于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的模糊认识的迫切。我们应该把篇章理念置于其应有位置,以便更好地进行英语写作教学实践。 迄今为止,许多国内外语言学家认真研究篇章理论并提供了大量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科学地、有效地教授学生进行英语写作。在第一章里面,论文作者对这些理论进行了简要回顾。首先是列出了来自不同语言学家的有关篇章和篇章性的定义。然后对de Beaugrande和Dressler提出的篇章七标准进行了阐述。这七项标准是连贯、衔接、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跨篇章性。本文主要对其中的五项即,连贯、衔接、意图性、信息性和情景性进行了详细论述,这是因为这五项与英语写作紧密相关。章节的最后是篇章与英语写作的关系,展示了有关语言学家的一些观点。顾曰国(1999)建议英语写作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的目的意识和读者意识。上述两种意识涉及到了de Beaugrande和Dressler的七项标准中的意图性和篇章性。David Nunan(1999)则认为篇章和语法不能混为一谈,并认为创作一篇连贯、衔接文章主要是提取存在于语言中的语法和篇章特征来把立体思想转化成线性文章。我们可采用许多不同的篇章机制来达到这一目的,即创作衔接、连贯的文章。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提出了衔接机制的不同分类法,如,从纽带的两个端点的距离大小的角度可以区分直接纽带、中程纽带和远程纽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带;从衔接纽带与语言形式的关系的角度可以区分显性纽带和隐性纽带;从衔接所管辖的区域来看,衔接可以分为区域纽带和整体纽带。本研究项目采用了第三种分类法,即是显性还是隐性纽带来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篇章错误进行列表分析。 第二、三章描述了一次为此而进行的调查。这是一项对我国二、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问题的调查。调查采用了访谈、问卷和测试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在作者和教师之间进行,问题涉及到教学策略和对学生习作中存在问题的评论。结果显示教师普遍对学生习作不满,主要因为学生习作中错用或缺乏衔接机制。大多数教师表示愿意在以后的写作教学中采用篇章策略。 本项研究所用问卷对象为九十四名东营职业学院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本问卷用来评估学生的学业背景、英语能力和成绩、对英语写作,特别是篇章方面的兴趣以及对如何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建议等。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现有教学策略应该改进;篇章策略对英语教与学都十分必要。 然后,为了证实教师和学生对英语写作教与学的看法,笔者进行了写作测试,先后四次给学生布置了四篇不同题材的作文。随机抽取了样本后,在两位外籍教师和两名同事的帮助下,笔者对学生习作进行了错误分析。首先剔除了学生因粗心犯的错,然后把错误分成三类,即,语法错误、局域纽带错误和整体纽带错误。按照出错的频率列表分析。结果与前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吻合,大学生习作中篇章出错频率远远高于语法出错频率。 最后,笔者得出结论,这就是在大学英语写作中贯彻篇章策略不仅是必要,而且是刻不容缓。在最后一章,笔者列出了几条理由来证明在大学英语写作教授与学习中贯彻篇章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以下建议即,掌握篇章理论,提高教师素质;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贯彻篇章策略;注意克服母语负面迁移;设计篇章教学活动,等等。当然,本文的探索仅仅是初级的,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关键词:篇章性篇章理论英语写作实践衔接连贯
|
全文目录
Abstract 7-10 摘要 10-12 Introduction 12-15 Chapter 1 Text, Textuality and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15-34 1.1 Text 15-17 1.1.1 The Definition of Text 15-16 1.1.2 How to Evaluate a Text 16-17 1.2 Textuality 17-26 1.2.1 Cohesion and Coherence 17-21 1.2.2 Informativity 21-22 1.2.3 Intentionality 22-24 1.2.4 Situationality 24-26 1.3 English Writing 26-28 1.3.1 The Role of Writing in English Teaching 26-27 1.3.2 Types of writing 27 1.3.3 Process of Writing 27-28 1.4Text Theories in English Writing 28-34 1.4.1 Developing a Sense of Purpose and a Sense of Audience 28-31 1.4.2 A Discourse-Based Approach of Writing 31-32 1.4.3 Cohesive Devices Used in English Writing 32-34 Chapter 2 Survey 34-42 2.1 Objectives of the Survey 34 2.2 Subjects 34-35 2.3 Methodology 35-42 2.3.1 Interview 35-36 2.3.2 Questionnaire 36-37 2.3.3 Tests 37-42 2.3.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EA 37-38 2.3.3.2 Collection of the Samples 38-39 2.3.3.3 Identification of Errors 39-40 2.3.3.4 Errors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s 40-42 Chapter 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2-65 3.1 Results 42-49 3.1.1 Results from Interview 42-43 3.1.2 Results from Questionnaire 43-47 3.1.3 Results of Error Statistics 47-49 3.2 Description of Errors 49-63 3.2.1 Grammatical Errors 49-53 3.2.1.1 Dangling Modifiers 50-51 3.2.1.2 Articles 51 3.2.1.3 Subject-Verb Disagreement 51-52 3.2.1.4 Sentence Fragments 52 3.2.1.5 Verb Forms 52-53 3.2.2 Errors of Local Cohesion 53-57 3.2.2.1 Conjunction 53-54 3.2.2.2 Lexical Cohesion 54-56 3.2.2.3 Substitution 56-57 3.2.2.4 Reference 57 3.2.3 Errors of Integral Cohesion 57-63 3.2.3.1 Long-Short Sentence Arrangement 58-59 3.2.3.2 Theme-Rheme Structure 59 3.2.3.3 Textual Structure 59-61 3.2.3.4 Style 61-62 3.2.3.5 Informativity 62-63 3.3. Expla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rrors 63-65 3.3.1 Explanation 63 3.3.2 Evaluation 63-65 Chapter 4 Integrating Text Theories into English Writing Practice 65-73 4.1 Necessity 65-66 4.2 Feasibility 66-67 4.3 Suggestions 67-73 4.3.1 Improving Teachers' Qualities 67 4.3.2 Text Theories in Other Aspects of English Teaching 67-69 4.3.3 Overcoming Negative Transfer 69-70 4.3.4 Designing Effective Activities 70-73 Conclusion 73-75 Appendix 75-77 Bibliography 77-80
|
相似论文
-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G633.6
- 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分析及策略研究,G633.8
- 语篇衔接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G633.41
- 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初高中衔接研究,G633.7
- 基于衔接的高中语文小说教学,G633.3
- 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衔接的可行性研究,G77
- 衔接理论在高中英语完形填空中的应用调查研究,G633.41
- 外国留学生段际偏误问题研究,H195
- 初高中函数概念衔接教学研究,G633.6
- 高中化学必修阶段基本概念教学中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的研究,G633.8
-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G633.51
- 大学生英语作文中的衔接和连贯错误分析,H319
- 论税收执法程序与税收司法程序的衔接,D922.22
- 空间构型对语篇连贯的解释,H05
- 汉语篇章衔接方式及应用,H319
- 中学文言文教学有效衔接研究,G633.3
- 学校德育衔接问题研究,G41
- 中日社评文章的衔接对比,H36
- 英语商务信函的衔接手段研究,H315
- 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H15
- 基于概念隐喻的文学语篇连贯研究,H030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写作、修辞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