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疾病动物模型研究和精子载体法的转基因技术

作 者: 甘露
导 师: 潘杰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 疾病动物模型 模型研究 外源基因 功能基因 遗传易感性 非同源重组 生命科学研究 相关影响因素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类号: Q7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4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基因的时代,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功能基因的研究也成为了本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这一理念也给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知道,所有的疾病都或多或少的与基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们把他们分为三大类:单基因病,多基因病以及获得性基因病。而疾病动物模型建立的主要原则就是病因诱导原则。以往的非基因时代,传统的以自发性和诱发性方法建立的疾病动物模型,在人类对疾病的研究探索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今,随着人们对基因的不断了解,各种现代基因敲除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无疑会对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产生革命性的作用,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一作用已经十分明显。现代与传统方法的结合是今后建立疾病动物模型的大趋势。 人为建立遗传易感性的疾病动物模型,首先要实现对基因的操作。去掉或增加某一基因都离不开转基因技术。以往常用的转基因技术有以下几种:显微注射法,脂质体法,胚胎干细胞的转基因技术,电穿孔法,磷酸钙沉淀法以及逆转录病毒转染法等。它们各有优缺点。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末发展的精子载体法的转基因技术是目前转基因技术领域中的一个亮点。和以往的转基因技术相比,精子载体法的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物种范围更广泛,外源基因的整合是由非同源重组的定点整合,对外源基因的设计要求不高,而且在转基因成功的文章中转基因动物的产生率还比较高。但是精子载体法的转基因技术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机理的了解还不甚清楚,尚有许多有待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我们尝试建立了精子载体法转基因技术的实验平台,对各个步骤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毫无疑问,精子载体法的转基因技术作为一个生力军,必将对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相关疾病机理的研究,对功能基因在整体实验动物中的研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
英文摘要  6-8
1 文献综述:疾病动物模型研究及精子载体法的转基因技术  8-23
  1.1 疾病实验研究和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历程程  8-9
  1.2 疾病动物模型在疾病研究中的意义  9-11
    1.2.1 利用动物模型可以认为控制各种实验因素使实验简单化  9-10
    1.2.2 克服了社会伦理道德的限制有利于疾病深入研究  10
    1.2.3 有利于潜伏期或病程较长的疾病的研究  10
    1.2.4 有利于发病率较低的疾病的研究  10
    1.2.5 有利于药效药理的研究  10-11
    1.2.6 临床上很多的疾病概念是通过动物模型获得  11
  1.3 疾病动物模型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1-12
  1.4 疾病动物模型建立的传统方法  12-14
    1.4.1 自发性动物模型  12-13
    1.4.2 诱发性或实验性动物模型  13-14
  1.5 敲除基因和转基因技术在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14-16
  1.6 疾病动物模型的发展趋势  16-17
  1.7 精子载体法的转基因技术  17-23
    1.7.1 精子载体法背景介绍  17-18
    1.7.2 什么是精子载体法  18
    1.7.3 精子载体法的优缺点  18-19
    1.7.4 精子载体法的研究历程  19-20
    1.7.5 精子与外源DNA相互作用的机制  20-22
    1.7.6 精子载体法的现存问题  22-23
2 精子载体法的转基因技术和遗传易感性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实验平台建立  23-45
  2.1 精子载体法转基因技术的实验流程  23-24
  2.2 具体实验平台的建立过程  24-45
    2.2.1 准备工作  24-28
      2.2.1.1 提前三周准备结扎公鼠,以便制备代孕母鼠  24-26
      2.2.1.2 消毒与清洗  26-27
      2.2.1.3 培养基的分装与平衡  27-28
    2.2.2 实施超排  28-30
    2.2.3 制备假孕代母  30-31
    2.2.4 采卵前三小时行采精处理  31-32
    2.2.5 精子形态,活力,数目的检查法  32-33
    2.2.6 精子获能  33-36
    2.2.7 外源DNA捕获  36-37
    2.2.8 在获能期间取卵  37-38
    2.2.9 体外受精  38-39
    2.2.10 体外胚胎培养  39-40
    2.2.11 胚胎移植  40-42
    2.2.12 外源DNA的检测  42-43
    2.2.13 培养纯和基因  43-45
参考文献  45-48
附录  48-50
致谢  50

相似论文

  1. 小儿厌食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初探,R272
  2. 社区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587.1
  3. 关于学习者个体差异对英语学习策略使用影响的调查,H319.3
  4. 我国IPO折价的定量估计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F832.5
  5. 辽宁省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R181.3
  6. 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B844.1
  7. 基于综合网络平台下的西北地区生命科学研究的虚拟管理模式,Q-3
  8. 全球性金融危机下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F249.2
  9. 荧光光度法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O657.34
  10. 激光共焦生物芯片扫描仪中的图像重建与分析,TP334.2
  11. 1. L1顺序可能与Yunnanese(Aγδβ)°-地贫缺失的发生及Gγ-珠蛋白基因的活化有关 2. 异丁酰胺诱导人及小鼠珠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R556
  12. 安徽省部分地区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R512.62
  13. NAT1、NAT2及ACE基因多态性与染发皮炎关系的研究,R758.2
  14. miRNA-146a和EPHX2基因多态性与长沙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R743.3
  15. miRNAs基因区域多态与肺癌易感性及预后关系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R734.2
  16. 转化生长因子β1-509C/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肺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R734.2
  17. 职业1,3-丁二烯作业工人DNA损伤与修复标志物研究,R131
  18. XRCC1和SMAD4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研究,R735.2
  19.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7(UGT1A7)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癌易感性的关系,R737.14
  20. 生物钟PER3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R737.9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分子生物学 > 基因工程(遗传工程)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