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方酸菁染料的合成与近红外吸收性能研究

作 者: 张东玖
导 师: 楚增勇
学 校: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专 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方酸菁染料 近红外吸收 缩合反应 微波加成 分子设计 激光隐身
分类号: TM914.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一种近红外吸收染料,方酸菁在大于800nm的近红外区域吸收强度高、吸收带宽窄,特别适宜于1.06μm近红外激光的防护与隐身。因此,本文针对激光隐身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应用于激光隐身的方酸菁染料为研究目标,开展了六种方酸菁染料的合成与近红外吸收性能的研究工作。首先从近红外吸收染料分子设计理论出发,通过调整分子结构设计了一系列化合物。经过比较选定其中六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Hyper Chem软件模拟了IR、NMR谱图,计算了基本热力学性能,制定了合成技术路线。即以间氨基苯酚为原料,通过硝化、硝基还原、苯环上的取代、氮原子上的取代、氧氮杂萘酮的合成、氧氮杂萘酮与方酸的缩合等反应制得目标染料。研究了溶液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种类与用量、重结晶溶剂等工艺条件对方酸菁染料的产率、结晶形貌的影响,利用IR、NMR、S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发现比较适宜的反应温度约为108℃,反应时间为37~53h,对称型方酸菁染料所需反应时间比非对称型方酸菁染料少。与喹啉相比,以吡啶为催化剂,产物产率高但反应速率小。在最佳合成条件下所得目标产物的产率为36~46%。丙酮重结晶可以获得足够纯度的产物,根据产物与结晶条件的不同,晶体呈现羽毛状、松针状、条状等不同形貌。在经典缩合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了微波激励合成方法。结果发现,在微波功率为900W的条件下,反应20min即可获得23.7%的产率,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合成效率。研究了所得方酸菁染料分子结构对近红外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N-端基引入甲基和乙基,或者在桥链处引入甲基,促使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对称型方酸菁比非对称型方酸菁的吸收强度大20~35%,非对称型方酸菁在380~780nm有可见光吸收峰存在。研究了溶剂、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方酸菁染料NIRSQ-01和NIRSQ-05近红外吸收性能的影响。发现极性溶剂可以降低对称型方酸菁染料的吸收强度,促使最大吸收波长蓝移;近红外测试最佳浓度为0.01g/ml,测试温度不高于50℃。所得方酸菁染料最大吸收波长在965~1120nm之间,与设计值基本吻合。其中端基为N,N-2乙基的NIRSQ-02和端基为N,N-2甲基并在桥链处引入甲基的NIRSQ-05,最大吸收波长分别为1055nm和1100nm,满足1.06μm激光隐身的要求。

全文目录


表目录  6-7
图目录  7-10
摘要  10-11
ABSTRACT  11-13
第一章 绪论  13-28
  1.1 方酸菁染料的结构与特性  13-19
    1.1.1 基本结构  13-15
    1.1.2 基本性能  15-19
  1.2 方酸菁染料研究进展  19-25
    1.2.1 分子设计  20
    1.2.2 合成与表征  20-22
    1.2.3 光谱特性  22-23
    1.2.4 应用现状  23-25
  1.3 论文的选题和意义  25-26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26-28
第二章 分子设计  28-54
  2.1 设计思路  28-53
    2.1.1 设计机理  28-33
    2.1.2 设计流程  33-53
  2.2 设计结果  53-54
第三章 实验部分  54-62
  3.1 主要试剂与仪器  54-55
  3.2 技术路线  55-56
  3.3 实验过程  56-61
    3.3.1 实验装置示意图  56-57
    3.3.2 实验流程  57-61
  3.4 分析表征方法  61-62
第四章 合成条件研究与产物分析表征  62-92
  4.1 合成条件研究  62-75
    4.1.1 丙酮酸乙酯的合成  62-63
    4.1.2 2-丁酮酸乙酯的合成  63
    4.1.3 间-N,N-二烷氨基苯酚的合成  63-64
    4.1.4 2-亚硝基-5-N,N-二烷氨基苯酚的合成  64-66
    4.1.5 氢气还原亚硝基制备3-烷基-7-二烷氨基-1,4-氧氮杂萘-2-酮  66-68
    4.1.6 水合肼还原亚硝基制备3-烷基-7-二烷氨基-1,4-氧氮杂萘-2-酮  68-70
    4.1.7 经典缩合法制备方酸菁染料  70-74
    4.1.8 微波激励合成法制备方酸菁染料  74-75
  4.2 结构与形貌分析  75-86
    4.2.1 红外光谱分析  75-77
    4.2.2 核磁共振谱分析  77-82
    4.2.3 电子扫描电镜分析  82-86
  4.3 近红外吸收性能研究  86-92
    4.3.1 结构对近红外吸收性能的影响  87-88
    4.3.2 外界环境对近红外吸收性能的影响  88-92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92-94
  5.1 结论  92-93
  5.2 展望  93-94
致谢  94-95
参考文献  95-100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0

相似论文

  1. 马来酸单甲酯聚羧酸盐减水剂的合成及应用,TU528.042.2
  2. 催化精馏用填料型固体碱催化剂的制备研究,TQ203.2
  3. 新型三唑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TQ457.2
  4. 1-芳基多取代吡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TQ463.5
  5. 反应/吸附法对柴油深度脱硫的研究,TE624.5
  6. 对硝基甲苯邻磺酸氧化缩合反应及清洁工艺的研究,TQ24
  7. 偕二氟亚甲基取代的天然产物类似物的合成,O621.3
  8. 抗癌药地西他滨的合成研究,TQ464.3
  9. 氟灭酸正丁酯和2-三氟甲基-10-(3-氯丙基)吩噻嗪的合成研究,O626.12
  10. 共轭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和性质研究,O621.3
  11. 一类具有近红外光电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O621.25
  12. 仿人智能控制在缩合反应中的应用,TP273.5
  13. 手性氮杂小环酰胺催化剂在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中的应用,O643.32
  14. 磁性纳米固体碱催化剂材料的层状前驱体法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TB383.1
  15. 电喷雾质谱在药物分析和反应机理研究中的应用,TQ460.72
  16. 过渡—稀土混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O641.4
  17. 离子液体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催化二茂铁化合物缩合反应的研究,O643.32
  18. 唑醇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TQ252
  19.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Aldol反应及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O621.25
  20. 环已烯酮类除草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测试,TQ457.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电工技术 >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 > 光电池 > 太阳能电池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