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银翘散加减方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临床疗效观察
作 者: 贾淑琳
导 师: 马健
学 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临床基础
关键词: 银翘散加减方 玫瑰糠疹 PRSS 窄谱中波紫外线 卫营同病
分类号: R758.6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玫瑰糠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皮肤病,目前病因不明。其临床表现为先出现一上覆细小鳞屑的圆形或椭圆形红色斑疹,即“母斑”,1—2周后,渐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形态相似的小斑疹,即“子斑”,其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呈对称分布。其发病率较高。目前现代医学常使用抗组胺药配合外用药物,或使用免疫调节剂、抗生素等治疗。物理疗法有紫外线光照疗法、高压氧治疗等。但尚没有一种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疗效较好,副作用较小的优势;同时存在着个体差异明显等缺点。本研究运用中医基本理论,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从临床表现综合评分观察中医药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并为其提供科学依据,有一定的理论及实际意义。目的:观察银翘散加减方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玫瑰糠疹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玫瑰糠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口服银翘散加减方,外用解毒搽剂,结合皮疹局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22例,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外治法同治疗组。采用PRSS积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皮损的变化。并记录患者出现的任何不良反应。结果:银翘散加减方治疗组在改善PRSS积分、有效率、安全性及时效性方面均优于西替利嗪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银翘散加减方治疗玫瑰糠疹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替利嗪。
|
全文目录
摘要 8-9 ABSTRACT 9-11 引言 11-12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2-22 1 玫瑰糠疹的中医研究概况 12-14 1.1 古代医家对玫瑰糠疹的认识 12 1.1.1 临床特征 12 1.1.2 病因病机 12 1.2 近现代医家对玫瑰糠疹的论治 12-14 1.2.1 辨证分型,分别论治 12-13 1.2.2 单方为主,加减化裁 13 1.2.3 单味中药,功效专一 13-14 1.2.4 借用成药,方便经济 14 1.2.5 多种剂型,内外合治 14 2 玫瑰糠疹的西医研究概况 14-22 2.1 概述 14 2.2 流行病学研究 14-15 2.3 特征 15-16 2.4 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 16-20 2.4.1 感染因素 16-19 2.4.2 免疫因素 19 2.4.3 药物引起 19-20 2.5 临床治疗概况 20-22 2.5.1 内服药物治疗 20-21 2.5.2 外治法 21-22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2-33 1 资料与方法 22-27 1.1 研究病例标准 22-23 1.1.1 诊断标准 22-23 1.1.2 纳入病例标准 23 1.1.3 排除病例标准 23 1.2 临床资料 23-24 1.2.1 资料来源 23 1.2.2 分组方法 23-24 1.3 治疗方法 24-25 1.3.1 治疗组 24 1.3.2 对照组 24 1.3.3 外治法 24-25 1.4 观察方法 25 1.5 观察指标 25-27 1.5.1 疗效指标 25-26 1.5.2 疗效判定标准 26-27 1.5.3 时效性指标 27 1.5.4 安全性检测及评价 27 1.6 统计方法 27 2 疗效判定与结果 27-33 2.1 基线比较 27-28 2.1.1 治疗组和对照组性别比较 27-28 2.1.2 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病程、治疗前PRSS总积分比较 28 2.2 症状、体征比较 28-31 2.2.1 两组治疗前、1周后PRSS评分比较 28 2.2.2 两组治疗前后PRSS评分比较 28-29 2.2.3 两组治疗1周后疗效指数比较 29 2.2.4 两组治疗2周后疗效指数比较 29-30 2.2.5 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比较 30 2.2.6 两组治疗前后具体症状、体征对比 30-31 2.3 时效性比较 31-32 2.3.1 两组红斑消失时间比较 31-32 2.3.2 两组瘙痒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32 2.4 两组安全性检测及评价 32-33 2.4.1 安全等级评价 32 2.4.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32-33 第三部分 讨论 33-40 1 关于玫瑰糠疹的病因病机—卫营同病是本病的基本病机 33 2 关于玫瑰糠疹的证候类型—卫营同病是本病的基本证型 33-34 2.1 玫瑰糠疹卫营同病的临床特征 33 2.2 与其他相关证型的鉴别 33-34 3 关于银翘散加减方 34-37 3.1 原方出处 34 3.2 配伍意义 34-35 3.3 作用机制 35-37 3.3.1 组成药物的药理作用分析 35-36 3.3.2 全方的作用机理探讨 36-37 4 银翘散加减方在玫瑰糠疹治疗中的运用 37-38 4.1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37 4.1.1 综合疗效比较 37 4.1.2 症状、体征比较 37 4.1.3 时效性比较 37 4.1.4 安全性比较 37 4.2 主要的运用体会 37-38 4.2.1 兼顾次要症候的用药加减 37-38 4.2.2 临证诊治实例 38 5. 结语 38-40 参考文献 40-44 附录 44-4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9-50 致谢 50
|
相似论文
- NB-UVB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C型趋化因子(MCP-1,MIP-1α)和CCR1mRNA的影响及意义,R758.63
- FOXP3在玫瑰糠疹、扁平苔藓、大斑块型副银屑病及蕈样肉芽肿中的表达及意义,R758.63
- 玫瑰糠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 mRNA及GATA-3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R758.64
-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白癜风的疗效的Meta分析,R758.41
- 白癜风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自体表皮移植联合光疗的关系及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的观察,R758.41
- 窄波UVB联合药物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分析,R758.23
- 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治疗老年带状疱疹63例疗效观察,R752.12
- 不同浓度维生素C对光损伤后角质形成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R96
- 玫瑰糠疹中VEGF、MMP-9、NF-κB的表达及意义,R758.6
- 白三烯B4、5-羟色胺和白介素-1β在玫瑰糠疹中的表达及意义,R758.6
- 玫瑰糠疹患者人类疱疹病毒-7感染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研究,R758.64
- 玫瑰糠疹患者血清中IL-2、IL-10和IFNγ水平的研究,R758.64
- 不同初始剂量窄谱中波紫外线辐射对小鼠尾部表皮的影响,R758.63
- 玫瑰糠疹皮损VCAM-1、ICAM-1表达及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R758.64
- 玫瑰糠疹与IgE介导的超敏反应关系的研究,R758.64
- 白念珠菌双形态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R379
- 免疫抑制剂和紫外线对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趋化因子的影响,R751
- 玫瑰糠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 mRNA及GATA-3 mRNA的表达及其意义,R758.64
- 玫瑰糠疹患者人类疱疹病毒-7感染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研究,R758.64
- 玫瑰糠疹患者血清中IL-2、IL-10和IFNγ水平的研究,R758.6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 皮肤病学 > 原因未明的皮肤病 > 玫瑰糠疹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