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浓度维生素C对光损伤后角质形成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

作 者: 赵娜
导 师: 李艳佳
学 校: 河北医科大学
专 业: 皮肤病与性病学
关键词: 角质形成细胞 窄谱中波紫外线 荧光强度 钙离子 维生素C
分类号: R9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Ca2+是人体内最普遍使用的信号转导因子,在细胞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有类型细胞的各种功能均不同程度的被Ca2+调控。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是一种非常显著的环境诱变因子,对角质形成细胞的损伤作用已经明确,而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也有很多研究,其重要的抗氧化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在细胞水平上,关于维生素C对角质形成细胞光损伤的干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是否与其钙调控有关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首先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对角质形成细胞进行辐射,然后给予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着重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细胞活性及细胞内Ca2+浓度变化来探讨维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与细胞内Ca2+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收集我院泌尿外科青少年包皮环切术后的包皮组织,利用中性分离酶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法分离细胞,加入DMEM培养基制成细胞混悬液,转入25cm2培养瓶中,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隔天换液。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培养至15天左右细胞接近融合状态时胰蛋白酶消化,按1:3的比例传代,37℃、5%CO2培养箱中培养,次日更换培养基。以后视细胞生长情况隔天更换培养基。确定最佳辐射剂量:选择第四代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消化后制成细胞混悬液,按1×105/ml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37℃、5%CO2孵箱中孵育24h,待细胞70%融合时辐射紫外线,分为8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30s组、1min组、3min组、4min组、5min组、6min组、8min组,每组设立三个复孔。照射后继续培养24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用台盼兰活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细胞轻度受损,并在照射后可以很快恢复,细胞存活率在80%左右为最佳照射时间,以此确定最佳辐射剂量。分组处理: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分别接种于6孔、24孔、96孔培养板中,待细胞接近融合时进行分组处理,实验分为以下6组:空白对照组、单纯NB-UVB损伤组、NB-UVB+0.10mmol/L维生素C组、NB-UVB+0.25mmol/L维生素C组、NB-UVB+ 0.50mmol/L维生素C组、NB-UVB+1.0mmol/L维生素C组,每组均设立3个复孔,各实验组均置于NB-UVB光源下辐射5min,然后给予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继续培养24h。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将处理后的细胞置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单纯NB-UVB组及不同浓度维生素C组角质形成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台盼兰染色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按照上述处理方法处理,消化后制成细胞混悬液,用移液管将细胞悬液移入小试管中,加0.3%台盼兰染液浸染4min后,在倒置显微镜高倍镜下随机观察100个细胞,计数其中存活细胞数(蓝染的细胞为死亡细胞),计算细胞存活率。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孵育及照射方法同上,照射24h后各孔加入MTT,孵育4h后加入150μl DMSO,常温振荡,酶标仪492nm波长下测定各孔吸光光度值(OD值)。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检测活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细胞按照上述方法处理后,加入浓度为5μmol/L的钙离子荧光探针rhod-2/AM,避光孵育30min,然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扫描观察各组细胞的荧光强度。结果:(1).最佳辐射剂量:以10.2mW/cm2的NB-UVB强度照射各组角质形成细胞30s、1min、3min、4min、5min、6min、8min后观察细胞形态,5min组细胞受到中等程度的损伤,但损伤也逐渐恢复,细胞存活率轻度下降,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确定光照时间为5min,照射剂量为3060mJ/cm2。(2).细胞形态学观察:空白对照组角质形成细胞呈扁平的三角形或多角形,细胞之间排列紧密,互相衔接成片,如铺路石样,各实验组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损伤,表现为细胞肿胀,严重者细胞碎片明显增多,部分漂浮于培养液中。(3).角质形成细胞存活率:各实验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4.6%、75.1%、81.4%、85.1%、65.6%,与空白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3060mJ/cm2的NB-UVB照射可使角质形成细胞受损,生长受抑制,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作用后虽可改变细胞的活性,但仍然低于对照组;0.25mmol/L维生素C组、0.50mmol/L维生素C组细胞存活率较单纯NB-UVB组均有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0mmol/L维生素C组的细胞存活率较单纯NB-UVB照射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OD值:各实验组OD值分别为0.81、0.75、0.76、0.98、0.40,与空白对照组(1.31)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50mmol/L维生素C组细胞OD值较单纯NB-UVB组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mmol/L维生素C组的细胞OD值较单纯NB-UVB照射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细胞Ca2+荧光强度:各实验组荧光强度分别为54.5、55.1、54.6、40.0、7.6,与对照组(27.0)比较均有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UVB+0.1mmol/L维生素C组、NB-UVB+0.25mmol/L维生素C组与单纯NB-UV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NB-UVB+0.50mmol/L维生素C组比单纯NB-UVB组荧光强度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B-UVB+1.0mmol/L维生素C组的细胞荧光强度为7.6,远小于其他各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窄谱中波紫外线对细胞的损伤作用较小,与普通中波紫外线相比,在相同累计剂量下副作用较小,但超大剂量的窄谱中波紫外线辐射也会对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2)维生素C对光损伤后的角质形成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在一定浓度下呈剂量相关性,超过一定浓度后反可加重细胞损伤。(3)细胞内游离Ca2+浓度与细胞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果提示维生素C对角质形成细胞光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细胞内的Ca2+调控有关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8
英文摘要  8-13
研究论文 不同浓度维生素C 对光损伤后角质形成细胞内游离Ca~(2+)浓度的影响  13-46
  前言  13
  材料与方法  13-23
  结果  23-28
  附图  28-34
  附表  34-37
  讨论  37-41
  结论  41
  参考文献  41-46
综述 角质形成细胞相关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  46-58
致谢  58-59
个人简历  59

相似论文

  1. 维生素E和C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S963.1
  2. 腌肉中挥发性N-亚硝胺的形成与控制研究,TS251.51
  3. PCV2对体外培养仔猪淋巴细胞钙信号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S858.28
  4. 维生素A联合BCG早期干预对成年后SD哮喘大鼠肺部CD11C+和抗OVA-IgE的影响,R562.25
  5. 维生素A不同给药途径对持续性哮喘大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IL-4、IFN-γ细胞因子的影响,R562.25
  6. 维生素A和孟鲁司特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细胞及Th1/Th2平衡的影响,R725.6
  7. 大豆芽菜中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S649
  8. 液体复苏时间和维生素C对烧伤后大鼠受损部位皮肤及毛囊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R644
  9. Ⅰ型、Ⅱ型寻常型银屑病临床分析和ERβ在其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R758.63
  10. 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变化分析,R587.1
  11. 香豆素类荧光探针合成及对离子识别作用的研究,O657.3
  12. TLR2在皮肤癣菌感染中对角质形成细胞分泌γ-IFN和IL-8的影响,R756
  13. 钙离子通道蛋白MidA在构巢曲霉中的功能特征研究,Q78
  14. 视黄酸信号传递元件在豚鼠离焦型近视中的作用,R778.11
  15. 学龄前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医体质类型与维生素A相关性分析,R272
  16. 硒和VitC对高氟所致氧化应激、DNA损伤及Bcl-2蛋白表达影响研究,R599
  17. 基于双基因载体系统的拟南芥维生素C合成代谢调控研究,Q943
  18. 亚铁同步去除水中Cr(VI)/As(V)复合污染的效能及机理研究,TU991.2
  19. 维生素C和中草药添加剂对夏季种公鸡繁殖性能的影响,S831.5
  20. NB-UVB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C型趋化因子(MCP-1,MIP-1α)和CCR1mRNA的影响及意义,R758.63
  21. 蛋白酪氨酸激酶在竹黄颗粒剂Ⅱ号抑制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活化中的作用研究,R758.6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药学 > 药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