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韩国学生习得介词“给、对、跟”的偏误分析

作 者: 金贤娥
导 师: 蒋可心
学 校: 黑龙江大学
专 业: 汉语国际教育
关键词: 对象类介词 格助词 偏误分析 韩汉语法对比
分类号: H19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在韩汉语法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将高等汉语水平的韩国学生经常出错的表示对象的三个介词“给、对、跟”与表示对象的韩语的副词格助词“-(?)(?),-(?),-(?)(?),-(?)(?),-(?),-(?)/(?),-(?)/(?)(?)”进行比较,指出它们各自的基本语义特征、独特用法,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辨析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辨析韩语的格助词与汉语的对象类介词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解释说明高等汉语水平韩国学生的对象类介词的偏误现象。我们在分析高等汉语水平韩国学生的介词偏误的过程当中发现,已经达到高等水平的韩国学生在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下还是会产生偏误,但值得注意的是因目的语过度泛化而造成的偏误率更高。最后针对这些偏误笔者从韩汉语法对比的角度、对外汉语的角度来提出了针对高等汉语水平韩国学生对象类介词“给、对、跟”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绪论  7-12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7
  1.2 研究的现状  7-8
  1.3 文献综述  8-11
    1.3.1 韩语助词及汉语介词的研究  8-9
    1.3.2 韩语助词和汉语介词的对比研究  9-11
  1.4 语料来源及说明  11-12
第二章 韩语格助词与汉语介词的比较  12-43
  2.1 韩语格助词  13-28
    2.1.1 韩语格助词的分类及特点  13-19
    2.1.2 与对象类介词“给、对、跟”对应的韩语格助词  19-28
  2.2 汉语介词  28-39
    2.2.1 汉语介词的分类及特点  28-30
    2.2.2 对象类介词“给、对、跟”  30-39
  2.3 韩语格助词与汉语介词对比  39-43
    2.3.1 韩语格助词与汉语介词的共同点  39-40
    2.3.2 韩语格助词与汉语介词的不同点  40-43
第三章 韩国学生习得介词“给、对、跟”的偏误分析  43-95
  3.1 介词“给”的偏误分析  44-62
    3.1.1 韩国学生习得“给”的偏误类型  44-53
    3.1.2 韩国学生使用“给”的偏误产生的原因  53-62
  3.2 介词“对”的偏误分析  62-88
    3.2.1 韩国学生习得“对”的偏误类型  62-76
    3.2.2 韩国学生使用“对”的偏误产生的原因  76-88
  3.3 介词“跟”的偏误分析  88-95
    3.3.1 韩国学生习得“跟”的偏误类型  88-91
    3.3.2 韩国学生使用“跟”的偏误产生的原因  91-95
第四章 韩国学生解决对象类介词偏误的教学策略  95-102
  4.1 从韩汉对比角度考虑教学  95-97
  4.2 从对外汉语的角度考虑教学  97-102
结语  102-105
参考文献  105-108
致谢  108

相似论文

  1. 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能愿动词偏误分析,H195
  2. 汉日两字同形词偏误分析和教学对策,H195
  3. 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及其教学对策研究,H195
  4. 初级阶段韩国学习者学习汉语常用介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H195
  5. 对韩汉语教学中“是……的”句的研究,H195
  6. 汉语人称词缀、类词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H195
  7. 外国学生作文中语序偏误的分析,H195
  8.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研究,H195
  9.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正音问题研究,H195
  10. 动宾式离合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H195
  11. 明代三种小说对象类介词研究,H141
  12. 初等水平泰国学生“把”字句的教学设计研究,H195
  13. 留学生汉字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H195
  14. 留学生称谓语习得的偏误分析及教学探讨,H195
  15. 马达加斯加初级汉语语音教学初探,H195
  16. 初级阶段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H195
  17. 泰国大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H195
  18. 中日同形词对比及其对日汉语教学,H36
  19. 越南汉语成语教学与学习,H195
  20. 汉语副词“再、又”与越南语副词“n(?)a、l(a)i”对比及教学研究,H44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汉语教学 > 对外汉语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