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作 者: 杜婷婷
导 师: 陈岱云
学 校: 济南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农村女性流动人口 社会融入 再社会化
分类号: C913.6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6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中国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这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现代化发展无法避免的过程。经过多年的积累,城市中已经形成了农村流动人口这一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女性在其中占有很大比例,更有其身份上的特殊性。她们的流动,不仅仅是一个从农村向城市移动的过程,更是一次从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的转变并且逐步融入社会的过程。因此,对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如何融入城市生活的研究不仅是流动人口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关系到中国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问题。目前,中国对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大都集中在宏观的现状和对策上。因此,笔者从再社会化视角进行了研究,探索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不同层面的过程。笔者以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三个方面作为维度,选取自己的家乡济南市为调查地点,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对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微观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农村女性流动人口都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居住在市区内且对城市文化认同度高。但是她们的收入并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被城市社交圈和文化所排斥,心理上存在一定障碍。应该说,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对自己有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她们渴望真正融入城市,得到和城市女性一样的身份;另一方面,现实中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处在社会下层,实际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又使她们存在顾虑。在职业调试的过程中,农村女性流动人口要顺利通过盲目期、调整期、理智期和上升期几个阶段才能逐步完成适应,实现经济层面的融入;在社会关系方面,与城市人之间存在深度交往的理由是融入社交圈最好的途径;文化适应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向往和学习城市文化比较表层也很容易实现,第三阶段的内化则涉及到深入的价值观念等问题,完成它才是真正实现文化和心理融入的标志。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实际上就是她们以城市生活方式为参照,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行再社会化的动态过程。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阻碍,再社会化的过程并不能顺利完成,形成边缘式的“半城市化”状态。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关系,不能看做是从经济、社会到心理文化依次递进的过程。三者在时间上不分先后,在难度上不断增加,在逻辑上不可分割。还应该注意的是,农村女性流动人口之所以不能以理想模式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是因为一些阻碍性因素的存在。户籍制度影响了她们身份的融入;权利的缺乏让她们失去资源和利益;自身的心理问题也在主观上影响了她们融入社会。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第一章 序言  11-2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2
  1.2 文献回顾及本研究的相关概念  12-18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6
    1.2.2 简要评论  16-17
    1.2.3 相关概念界定  17-18
  1.3 研究方法与样本情况  18-21
    1.3.1 研究方法  18-19
    1.3.2 样本选择原因  19
    1.3.3 样本构成  19-21
第二章 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城市社会融入现状  21-35
  2.1 经济层面  21-26
    2.1.1 职业:就业机会多,但层次偏低  21-23
    2.1.2 收入:达到基本水平,但不能满足需要  23-25
    2.1.3 消费:方式比较单一  25-26
  2.2 社会层面  26-30
    2.2.1 居住:以租住为主,环境条件较差  26-28
    2.2.2 社会交往:与老乡、朋友交往多,与城市居民交往少  28-29
    2.2.3 社会组织:客观上缺少组织,主观上态度冷漠  29-30
  2.3 文化层面  30-35
    2.3.1 留居意愿:大部分意愿强烈,特别是久居群体  31
    2.3.2 文化认同:向往城市文化,认为优于农村  31-32
    2.3.3 自我评价:自信心不足  32-35
第三章 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入影响因素探析  35-51
  3.1 职业成就对社会融入的影响  35-40
    3.1.1 职业改变:城乡差异带来挑战  36-38
    3.1.2 融入过程:从盲目到理智的过渡  38-39
    3.1.3 职业融入:城市社会融入的基础  39-40
  3.2 家庭与社交对社会融入的影响  40-45
    3.2.1 家庭结构变化:生活方式更加城市化  40-43
    3.2.2 社会关系的改变:社会交往仍有局限性  43-45
  3.3 文化差异对社会融入的影响  45-51
    3.3.1 文化适应:呈现出由浅至深的阶段性  45-48
    3.3.2 身份认同:对“农民”和“女性”的不同认识  48-51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51-57
  4.1 总结  51-52
  4.2 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障碍的讨论  52-57
    4.2.1 户籍制度的排斥  52-53
    4.2.2 权利的缺失  53-54
    4.2.3 自身心理困境  54-57
参考文献  57-59
致谢  59-61
附录A 发表论文及获得奖励  61-63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1
  二、在校期间获得的奖励  61-63
附录B 流动人口社会状况调查  63-65
附录C 访谈提纲  65

相似论文

  1.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G529
  2. 父子关系、父性意识与儿童社会化的关系研究,G78
  3. 生存在接纳边缘,C924.2
  4.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社会化标注主题聚类模型研究,C93
  5. 大学生社会化网络交往问题研究,D669.5
  6. 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问题与对策,G647.4
  7. 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8. 中等城市电视台生存问题及对策,G229.24
  9. 基于系统论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探讨,G647.4
  10. 手机短信对苗族青少年汉语言社会化的影响研究,C912.1
  11. 我国国有资本收益社会化分配问题的研究,F123.7
  12. 政府职能社会化的行政法分析,D912.1
  1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D231
  14. 对韩汉语教师社会融入迟滞问题研究,H195
  15. 从公共利益出发,浅析《物权法》背景下的合理拆迁模式,D922.181
  16. 我国水污染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研究,D922.6
  17. 政府视野下的孤残儿童融入社会研究,D632.1
  18.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运行模式研究,G647.4
  19. 移动式社会化网络服务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20. 联想公司社会化CRM体系优化策略,F626
  21. 基于组织社会化的新员工培训对工作满意的影响,F272.92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妇女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