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纳米辅酶Q_(10)抗皮肤光老化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
作 者: 王富济
导 师: 杨磊;张琳
学 校: 东北林业大学
专 业: 生药学
关键词: 辅酶Q10 纳米混悬液 药代动力学 抗氧化 皮肤渗透 光老化
分类号: R96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辅酶Q10是线粒体的能量来源,是体内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但是,辅酶Q10是脂溶性的物质,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应用。纳米悬浮液制剂是近年来提出的的新剂型,是纳米载药系统的一种,能够提高药物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还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给药、控制药物释放、增加药物稳定性、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用药剂量等特点。因此,本论文旨评价辅酶Q10纳米混悬液载药系统极其机理,进行了纳米制剂的表征,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口服辅酶Q10纳米混悬液体内抗氧化实验;还进行了体外鼠皮渗透试验,抗皮肤光老化能力实验。本论文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纳米辅酶Q10质量评价和稳定性通过AFM电镜和激光粒度仪显示辅酶Q10为球形颗粒,粒径在200±50nm,zate电位为-29.8 mV,分散性和稳定性良好的体系。X射线衍射和DSC均显示辅酶Q10以无定形形式存在于纳米悬浮液中。辅酶Q10纳米悬浮液冻干粉中辅酶Q10的饱和溶解度和体外溶出速率都远高于辅酶Q10原药(P<0.05);2、研究了纳米辅酶Q10药代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Tmax(3.3±0.23 h)显著小于辅酶Q10原药的Tmax值(P<0.05),表明辅酶Q10经纳米后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加快,达峰时间提前。纳米化后药物的Cmax (3.23±0.09μg/mL)显著高于原药的Cmax值(P<0.05),AUC值也大于原药的AUC,表明辅酶Q10经纳米化后在大鼠体内能达到更高的血浆浓度,机体生物利用度也显著增加,以原药(R)作为参比制剂,纳米混悬液(T)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101±3)%;3、研究了纳米辅酶Q10体内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较原药组和阳性对照组,纳米组显著升高血浆SOD、CAT和GSH-Px活力和肝脏的SOD活力(P<0.05),并明显降低小鼠血浆和肝脏MDA含量(P<0.05),并呈现剂量依赖性,辅酶Q10纳米混悬液对小鼠肝脏和肾脏组织超微结构无任何病理学影响,是安全可靠的新剂型;4、研究了纳米辅酶Q10透皮能力和抗UVB皮肤老化通过体外皮肤渗透实验研究,表明辅酶Q10纳米混悬液具有优良的透皮能力,稳态渗透率由为13.54±1.10μg·cm-2·h-1,是市售商品的5.46倍。在UVB皮肤光老化实验中,较原药组和美丽加芬阳性对照组,纳米混悬液组显著升高血浆和皮肤中SOD、CAT和GSH-Px活力(P<0.05),并明显降低小鼠血浆和皮肤中MDA含量(P<0.05),提高了皮肤中羟脯氨酸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辅酶Q10纳米混悬液是辅酶Q10无定形分散体系,载药量高,粒子形态大多为圆球形,分散性良好,粒径约为200±50 nm,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辅酶Q10纳米混悬液能够提高药物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增强了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用药剂量等特点。
|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1 绪论 11-25 1.1 引言 11 1.2 辅酶Q_(10)文献综述 11-14 1.2.1 辅酶Q_(10)的简介 11-12 1.2.2 辅酶Q_(10)抗氧化药理作用及临床运用 12-14 1.2.3 辅酶Q_(10)在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上的应用 14 1.3 自由基与人类健康 14-18 1.3.1 自由基及其产生机制 14-15 1.3.2 自由基的生物学意义 15 1.3.3 自由基对生物机体的损伤 15-18 1.4 自由基的防御和清除 18-20 1.4.1 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 18-19 1.4.2 外源性清除剂 19 1.4.3 外源性抗氧化剂作用机理 19-20 1.5 UVB致皮肤老化机制概述 20-21 1.5.1 皮肤光老化 20 1.5.2 皮肤光老化的机制 20 1.5.3 抗氧化剂在预防和治疗皮肤光老化中的作用 20-21 1.6 纳米药物 21-22 1.6.1 纳米药物概述 21 1.6.2 纳米混悬液 21-22 1.7 辅酶Q_(10)制剂研究现状 22 1.8 辅酶Q_(10)纳米混悬液制剂优势 22-23 1.9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23-25 1.9.1 选题依据与意义 23 1.9.2 研究内容 23-25 2 纳米辅酶Q_(10)质量评价和稳定性研究 25-36 2.1 材料与仪器 25 2.1.1 材料 25 2.1.2 仪器 25 2.2 实验方法 25-28 2.2.1 辅酶Q_(10)纳米混悬液液的制备概述 25-26 2.2.2 形貌和粒径观察 26 2.2.3 纳米混悬液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的测量 26 2.2.4 FT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26 2.2.5 X射线衍射测定 26 2.2.6 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 26 2.2.7 纳米混悬液中辅酶Q_(10)含量的测定 26-27 2.2.8 冻干辅酶Q_(10)纳米粉的溶解度测定 27 2.2.9 冻干辅酶Q_(10)纳米粉堆密度测定 27 2.2.10 辅酶Q_(10)纳米粉体外溶出度的测定 27 2.2.11 辅酶Q_(10)纳米混悬液光稳定性测定 27-28 2.2.12 辅酶Q_(10)纳米混悬液的物理稳定性测定 28 2.3 结果与讨论 28-35 2.3.1 辅酶Q_(10)纳米粒的粒径和形貌观察 28-29 2.3.2 辅酶Q_(10)纳米混悬液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测定 29 2.3.3 纳米辅酶Q_(10) FTIR分析 29-30 2.3.4 纳米辅酶Q_(10) XRD分析 30-31 2.3.5 纳米辅酶Q_(10) DSC分析 31-32 2.3.6 纳米混悬液中辅酶Q_(10)含量的测定 32 2.3.7 堆积度 32-33 2.3.8 溶解度 33 2.3.9 溶出度 33-34 2.3.10 辅酶Q_(10)纳米混悬液光稳定性测定 34 2.3.11 辅酶Q_(10)纳米混悬液的物理稳定性测定 34-35 2.4 本章小结 35-36 3 纳米辅酶Q_(10)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36-44 3.1 材料与仪器 36-37 3.1.1 材料 36 3.1.2 仪器 36-37 3.2 实验方法 37-38 3.2.1 实验动物分组、给药与血样采集 37 3.2.2 血浆样品处理 37 3.2.3 色谱条件 37 3.2.4 溶液配制 37 3.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37 3.2.6 精密度考察 37-38 3.2.7 回收率考察 38 3.2.8 稳定性考察 38 3.2.9 数据处理和分析 38 3.3 结果与分析 38-43 3.3.1 方法专属性考察 38-39 3.3.2 标准曲线制备 39-40 3.3.3 精密度测定 40 3.3.4 回收率测定 40-41 3.3.5 稳定性测定 41-42 3.3.6 辅酶Q_(10)纳米混悬液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曲线 42 3.3.7 药动学参数 42-43 3.4 讨论 43 3.4.1 原药辅酶Q_(10)的药动学特征 43 3.4.2 辅酶Q_(10)纳米混悬液的药动学特征 43 3.5 本章小结 43-44 4 辅酶Q_(10)纳米混悬液在小鼠体内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44-51 4.1 材料与仪器 44-45 4.1.1 材料 44 4.1.2 仪器 44-45 4.2 实验方法 45-46 4.2.1 动物给药和样品预处理 45 4.2.2 CoQ_(10)对小鼠器官指数的影响 45 4.2.3 组织总蛋白和MDA含量以及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45 4.2.4 小鼠肝脏和肾脏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 45-46 4.2.5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46 4.3 结果与分析 46-49 4.3.1 各组小鼠的器官指数 46 4.3.2 纳米辅酶Q_(10)对小鼠体内SOD活性影响的研究 46-47 4.3.3 纳米辅酶Q_(10)对小鼠体内CAT活性影响的研究 47 4.3.4 纳米辅酶Q_(10)对小鼠体内GSH-Px活性影响的研究 47 4.3.5 纳米辅酶Q_(10)对小鼠体内MDA含量影响的研究 47-48 4.3.6 纳米辅酶Q_(10)对小鼠肝脏和肾脏组织超微结构影响的研究 48-49 4.4 讨论 49-50 4.4.1 纳米CoQ_(10)对小鼠体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49-50 4.4.2 纳米CoQ_(10)对小鼠肝脏和肾脏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50 4.5 本章小结 50-51 5 纳米辅酶Q_(10)的透皮能力及其抗皮肤光老化作用研究 51-59 5.1 CoQ_(10)纳米混悬液对大鼠鼠皮体外透皮能力的研究 51-54 5.1.1 材料与仪器 51 5.1.2 试验方法 51-52 5.1.3 结果与分析 52-54 5.1.4 讨论 54 5.2 纳米CoQ_(10)对UVB致皮肤光老化小鼠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54-58 5.2.1 材料与仪器 54-55 5.2.2 试验方法 55-56 5.2.3 结果与分析 56-57 5.2.4 讨论 57-58 5.3 本章小结 58-59 结论 59-60 参考文献 60-6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6-67 致谢 67-68
|
相似论文
- 白骨壤果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S793.9
- 翡翠贻贝糖胺聚糖降血脂作用的研究,R285.5
-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 基于目标成分“敲出/敲入”质量控制模式的中药姜黄抗氧化药效物质辨识,R285
- 藏药三果汤散抗氧化有效成分研究,R29
- 酢浆草提取物体外抗肿瘤和抗氧化研究,R285
- ABA和H2O2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sHSPs和抗氧化防护酶的作用,S513
- “和美酵素”在断奶仔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S828.9
-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铁素体连接体材料的性能研究,TM911.4
- 芝麻饼粕中木酚素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29
- 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R-藻红蛋白的生物修饰及活性保护研究,TS201.21
- 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Vc脂肪酸酯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TS202.3
- 麦胚多糖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10.1
- 山药蛋白质分离纯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55.1
- 控释复合肥对烤烟生理特性、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S572
- 云南十种辣椒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的研究,S641.3
- 金针菇水溶性物质与不溶性残渣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S646.15
- 菊花花器官耐热性研究及外源NO对菊花耐热性的影响,S682.11
- 植物精油对草莓和杨梅果实保鲜的作用及机理研究,S667.6
- CoQ10对禽痛风蛋鸡肾脏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S858.31
- 海蓬子脂溶性成分的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R284.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药学 > 药理学 > 实验药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