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求解约束优化问题的两个非线性Lagrange函数
作 者: 朱琳琳
导 师: 王炜
学 校: 辽宁师范大学
专 业: 运筹学与控制论
关键词: 非线性Lagrange函数 对偶问题 鞍点
分类号: O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非线性Lagrange函数是经典的Lagrange函数的修正形式,它关于乘子向量或约束函数是非线性函数.基于非线性Lagrange函数建立的求解优化问题的对偶方法即为非线性Lagrange方法.由于对偶方法对原始变量的可行性没有限制,因此非线性Lagrange方法在求解约束优化问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论文主要讨论了一种求解既有不等式约束,又有等式约束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的非线性Lagrange函数及其对应的对偶算法的收敛性.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了经典的Lagrange函数,并指出了它的优点和缺点,并介绍了在缺点基础上学者们给出的很多有效的函数来解决非凸问题.第二章介绍了一个既有不等式约束,又有等式约束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的非线性Lagrange函数,首先给出了若干假设条件以保证该非线性Lagrange算法的收敛性.收敛定理表明:当惩罚参数大于某一阈值时,基于该函数的对偶算法具有局部收敛性质,调节参数u和λ使之分别趋于u *和λ* ,就能得到约束问题的最优解.然后,基于该函数,建立了相应的对偶算法.第三章介绍一个不等式约束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的非线性Lagrange函数及其对偶算法,首先给出了若干假设条件以保证该非线性Lagrange算法的收敛性,这些条件对发展其相应的对偶理论是必要的.收敛定理表明:当惩罚参数大于某一阈值时,基于该函数的对偶算法具有局部收敛性质,调节参数u使之分别趋于u *,就能得到约束问题的最优解.给出了该函数的对偶函数和对偶问题,并证明了其对偶定理和鞍点定理.最后给出了该函数的数值结果,比较了它和一些此类函数的优劣情况,并给出了此函数关于wong3问题的算法程序.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7 第一章 引言 7-11 1.1 问题的提出 7 1.2 研究现状 7-10 1.3 研究思路论文 10-11 第二章 求解一般约束优化问题的一个非线性Lagrange 函数 11-22 2.1 函数的定义 11 2.2 非线性Lagrange 函数F(x,u, λ, k ) 的性质 11-14 2.3 非线性Lagrange 函数F(x,u, λ, k ) 的收敛分析 14-22 第三章 求解不等式约束优化问题的一个非线性Lagrange 函数 22-36 3.1 函数的定义 22 3.2 非线性Lagrange 函数F(x,u, k ) 的性质 22-24 3.3 非线性Lagrange 函数F(x,u, k ) 收敛性分析 24-29 3.4 非线性Lagrange 函数F(x,u, k ) 的对偶问题 29-34 3.5 非线性Lagrange 函数F(x,u, k ) 的数值结果 34-36 结论 36-37 参考文献 37-38 附录A1 数值结果中问题的介绍 38-40 附录A2 Wong3 问题的程序 40-5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8-59 致谢 59
|
相似论文
- 二阶脉冲微分方程组周期解的存在性问题研究,O175
- 锥优化的最优性条件的刻画,O221.2
- 鞍点问题的一类数值解法,O241
- 常p-Laplace系统周期解的多重存在性,O175
- 一类具有幂零鞍点的超椭圆Hamilton系统在多项式扰动下的Abel积分研究,O175.12
- 二阶哈密顿系统的周期解和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问题研究,O175.8
- 时滞微分方程和非线性奇异微分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问题研究,O175
- 带偏微分方程约束的优化问题的迭代算法,O241.82
- 关于鞍点问题若干性质的研究,O241.82
- 向量平衡以及集值优化问题的对偶研究,O224
- 求解非凸半定规划的一个非线性Lagrange方法,O221.2
- 平面共振离散系统解的多重性,O177.91
- 非主特征值附近离散系统解的多重性,O177.91
-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全局最优性条件,O224
- 一类复合非光滑多目标优化的最优性条件与对偶,O224
- 一类广义E-凸函数及其应用,O174.13
- 二阶哈密顿系统周期解的存在性和多重性,O175.1
- 拟齐次向量场的几何理论及相关问题研究,O183.1
- 求解非对称鞍点问题的GPIU方法及其预处理,O241.82
- 求解鞍点问题的PSD方法及一类特殊非线性方程组的N-PSD方法的收敛性,O241.6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数学 > 运筹学 > 最优化的数学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