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作 者: 王金成
导 师: 梁健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微生物学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天然油松林 植被演替 土壤微生物 T-RFLP
分类号: S7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4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天然油松林黄土高原森林群落自然演替过程的重要环节,是黄土高原植被保护和恢复的重要森林植被类型之一。土壤是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子,是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与维持的关键指标。研究天然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土壤酶和植被演替等关系,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明确土壤微生物在天然油松林演替过程中地位和作用,这对于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黄土高原子午岭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天然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pH和土壤含水量等土壤肥力指标,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等土壤微生物生理活性指标;利用“平板培养法”、“MPN法”和“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T-RFLP)"分别测定了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主要功能群以及遗传多样性组成;利用“熏蒸提取-容量分析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组成。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天然油松林的演替,1)十壤有机质、全N,碱解N,速效K及含水昔增加,土壤速效P和pH下降。2)土壤过氧化氢酶含量逐渐下降,土壤纤维素酶、转化酶及脲酶含量上升,土壤多酚氧化酶及碱性磷酸酶呈先升后降趋势。3)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土壤MBC增加;基于可培养微生物组成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随着油松林的演替而递增,放线菌数量的变化对多样性的影响作用更大。4)辽东栎、油松及白桦凋落叶单独或组合处理70a油松林土壤后,土壤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均不同程度的增加;经白桦和辽东栎凋落物分别处理的土壤,其微生物数量均明显高于油松凋落物处理的土壤。5)40a林和70a林土壤微生物群落T-RFLP图谱相似性较大,二者与25a林相似性较小,与10a林相似性最小;由10a油松林发展到40a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增加,由40a林发展到70a油松林,多样性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表明:1)天然油松林演替过程中,伴随着油松凋落物等物质的积累,土壤有机质和总N等肥力指标增加,有机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导致土壤pH下降,并抑制了土壤P的有效化过程,造成土壤速效P含量下降。2)天然油松林的演替过程中,随着林下凋落物的增加,土壤转化酶、脲酶及碱性磷酸酶含量增加,土壤肥力进一步改善;土壤脲酶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N素含量,而N素的积累有助于土壤蛋白酶的合成;由于油松凋落物纤维化程度较高,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随油松林演替增加;随着天然油松林演替的进行,土壤过氧化氢酶含量降低,缓解了土壤的自毒效应。3)随着天然油松林的演替,林下凋落物逐年积累,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大量的C源,土壤微生物量及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增加,微生物三大类群分布愈加均匀。4)凋落叶处理土壤的结果表明,不同凋落物都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增长,其中,阔叶树种优于针叶树种,因此,在森林恢复实践中,应注意合理搭配树种,以更好地改善土壤性质。5) T-RFLP结果反映了土壤可培养和未培养微生物组成状况,演替早期阶段,土壤微生物组成变化较大,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微生物组成愈加相似。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随着油松群落演替而增加,但到了70a林阶段,多样性急剧下降,个中原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一章 前言  9-19
  1.1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现状  9-13
  1.2 植被演替研究现状  13-17
  1.3 黄土高原油松林与土壤微生物关系的研究现状  17-19
第二章 研究方案  19-23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9
  2.2 研究区域概况  19-20
  2.3 研究内容  20
  2.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0-23
    2.4.1 研究方法  20-21
    2.4.2 技术路线(见下页)  21-23
第三章 实验研究  23-75
  3.1 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油松林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研究  23-45
    3.1.1 引言  23-24
    3.1.2 研究方法  24
    3.1.3 数据分析  24-25
    3.1.4 结果分析  25-44
    3.1.5 结论  44-45
  3.2 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可培养微生物及微生物生物量碳状况  45-54
    3.2.1 引言  45-46
    3.2.2 研究方法  46-48
    3.2.3 结果分析  48-53
    3.2.4 结论  53-54
  3.3 几种凋落叶对天然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54-64
    3.3.1 引言  54-55
    3.3.2 研究方法  55
    3.3.3 结果分析  55-62
    3.3.4 结论  62-64
  3.4 黄土高原天然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T-RFLP)分析  64-75
    3.4.1 引言  64-65
    3.4.2 研究方法  65-67
    3.4.3 结果分析  67-73
    3.4.4 结论  73-75
参考文献  75-95
致谢  95-9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7-98

相似论文

  1. 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学,S157.1
  2.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S158
  3. 连作花生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微生物制剂对连作花生的影响,S565.2
  4.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5.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6.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调查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S435.121
  7. 黄淮麦区禾谷孢囊线虫ITS分子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S435.121
  8. 土壤盐分胁迫对棉田土壤微生态的影响,S562
  9. 种养结合梨园果实品质和土壤理化性质研究,S661.2
  10. 转基因香石竹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初探,S682.19
  11. 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S147.2
  12. 土壤盐分对棉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S562
  13. 南方红黄壤地区土壤微生物碳素循环相关基因多样性研究,S154.3
  14. 集体化时代吕梁山区水土保持工作初探,S157
  15.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氮素矿化与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S812
  16. 南繁条件下转基因棉花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棉田虫害影响的初步研究,S435.622
  17. 松嫩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模拟增温及氮沉降的响应,S812.2
  18. 干旱对海河流域典型森林土壤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研究,X820.3
  19.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的PCR-RELP图案对中国肝细胞癌和肝硬化人群的临床意义,R735.7;R575.2
  20. 苏云金芽孢杆菌S2160-1中cry30Ga2基因的鉴定和克隆,Q78
  21. PAH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根际效应及机制,X5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林业基础科学 > 森林土壤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