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蜡蚧霉对蚧虫的致病力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作 者: 韩珍珍
导 师: 谢映平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动物学
关键词: 蚧虫 昆虫病原真菌 蜡蚧霉 蛋白酶 几丁质酶 脂肪酶 组织病理学
分类号: S47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蚧虫种类繁多,分布极广,大多数种类是农林、果木和花卉的重要害虫。它们主要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的汁液为食,对寄主植物造成危害。蚧虫表面具有多种蜡腺,分泌蜡质,覆盖在虫体表面,起保护作用,使得化学防治颇为困难。应用昆虫病原真菌进行生物防治是实现蚧虫可持续控制的重要途径,蜡蚧霉Lecanicilliurn lecanii (Zimmermann.) Gams & Zare是蚧虫的一种重要的病原真菌。本文选择一株对蚧虫具有高致病力的蜡蚧霉菌株No.V3.4504(最初从蚧虫上分离),研究蜡蚧霉对蚧虫的致病力及蚧虫受蜡蚧霉感染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利用病原真菌防治蚧虫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内容包括(1)蜡蚧霉菌株No.V3.4504大7种不同基质上继代培养,对其菌落特性、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活性及对蚧虫致病力的影响;(2)蜡蚧霉在沙里院褐球蚧和日本龟蜡蚧表皮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胞外脂肪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以及两种蚧虫表皮脂肪的含量;(3)蜡蚧霉侵染朝鲜毛球蚧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如下:1.蜡蚧霉菌株No.V3.4504在7种培养基上分别继代培养多代,通过观察菌落形态特征、测定生长速率、产孢量、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及对蚧虫的致死率,发现在PDA培养基(A)上,菌落生长速率最快,但产孢量最低,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均呈逐代下降趋势,对两种蚧虫致死率也最低;增加蛋白胨(B)对改善菌种致病力没有明显效果;在增加蚧虫尸体的D、E、F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率虽然较慢,但产孢量分别上升为8.83×106-9.13×106孢子/cm2。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平均分别达到2.13-2.16U/g和1.01-1.03 U/g,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分别在55%-58%和39%-42%;在活蚧虫上连续培养3代,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最高,为2.92-3.08U/g和1.42-1.45 U/g,是PDA培养基上的1.6倍。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也最高,分别达到71.30%和58.89%;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与蚧虫死亡率呈正直线相关关系。2.用蜡蚧霉菌株No.V3.4504的分生孢子悬浮液7×107孢子/mL分别接种到沙里院褐球蚧及日本龟蜡蚧的表皮培养基上,观察培养基上菌株的生长状况,同时测定脂肪酶活力的变化及表皮脂肪含量。发现在沙里院褐球蚧表皮培养基上菌株No.V3.4504的菌丝生长旺盛;菌株在沙里院褐球蚧表皮培养基上,脂肪酶活性在第6d为最高峰,活性为0.117 U/g,在日本龟蜡蚧上是第7d达到最高峰,活性为0.442U/g;菌株在两种蚧虫表皮培养基上脂肪酶活性差异较大,日本龟蜡蚧表皮培养基上的脂肪酶活性比沙里院褐球蚧上的高3倍多;测定两种蚧虫表皮脂肪的含量,发现在日本龟蜡蚧表皮的脂肪含量是沙里院褐球蚧的2倍多,表皮脂肪的含量与脂肪酶的活性高低成正比。3.用蜡蚧霉菌株No.V3.4504孢子悬浮液接种朝鲜毛球蚧,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蜡蚧霉对蚧虫的侵染过程和致病途径,发现蜡蚧霉主要通过穿透该蚧虫体壁或从裂缝处直接侵染虫体,其中口器和足的基部、体缘区、气门、阴门区以及肛板周围是虫体最易被侵染的部位,菌丝可以穿透虫体背面的蜡层入侵。蜡蚧霉对朝鲜毛球蚧的侵染过程如下:接菌后24 h,粘附于蚧虫体壁的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芽管进一步延伸形成菌丝;48 h后,菌丝前端长出侵染钉穿透体表,同时沿寄主体壁生长,侧向分枝或横向生长不断的深入蚧虫体壁。菌丝穿透表皮层后即进入真皮层,真皮层内含有大量的腺体细胞,菌丝入侵腺体细胞可以被观察到,最终蚧虫体壁被穿透,同时菌丝在虫体上不断的增长繁殖,肛门周围被大量的菌丝及孢子覆盖;接菌72 h后,许多菌丝已经完全侵入虫体,虫体腹面着生大量菌丝和孢子,背面菌丝突破蜡层,整个虫体被一层厚厚的菌丝层覆盖。观察虫体内部组织病变发现,菌丝穿透体壁后侵入血腔。在血腔内菌丝以芽生孢子的形态入侵血细胞。菌丝在血细胞里大量的繁殖,使血细胞出现空泡;菌丝侵肌肉纤维,肌肉纤维疏松且与周围组织分离;消化道被破坏,肠道和滤室都出现芽生孢子,内部都出现空洞;神经节内部也有病菌侵入。最后,虫体内充满大量的菌丝和孢子,内部器官被消耗分解,虫体萎缩,明显发黑干煸,死亡。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10-12
ABSTRACT  12-15
第一章 前言  15-22
  1.1 蚧虫的危害及生物防治  15-16
  1.2 蜡蚧霉的应用  16
  1.3 虫生真菌的退化研究  16-19
    1.3.1 营养研究  16-17
    1.3.2 产孢量、生长速率的测定与毒力的影响  17
    1.3.3 胞外蛋白酶几丁质酶活性与致病力  17-18
    1.3.4 胞外脂肪酶  18-19
  1.4 蜡蚧霉对昆虫的侵染过程和致病机理  19-20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20-22
第二章 不同基质多代培养对蜡蚧霉致病力的影响  22-36
  2.1 材料  22
    2.1.1 菌种和蚧虫  22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2.2 方法  22-24
    2.2.1 不同基质培养基的制备和菌种的连续多代培养  22-23
    2.2.2 菌株在不同基质培养基上的生长特性观察  23
    2.2.3 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诱导培养和活性测定  23-24
    2.2.4 菌株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  24
  2.3 结果和分析  24-32
    2.3.1 不同培养基对蜡蚧霉菌落形态特征的影响  24-25
    2.3.2 不同培养基对蜡蚧霉菌落生长速率及产孢量的影响  25-27
    2.3.3 蜡蚧霉菌株No.V3.4504第1代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27-28
    2.3.4 蜡蚧霉菌株No.V3.4504各代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比较  28-30
    2.3.5 菌种在蚧虫活体上连续培养的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在其他培养基上的比较  30
    2.3.6 不同培养基上继3代后菌种对两种蚧虫的致死率比较  30-32
    2.3.7 继代培养后菌株的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与对蚧虫致死率关系  32
  2.4 讨论  32-36
第三章 蜡蚧霉入侵蚧虫表皮过程中脂肪酶的作用  36-43
  3.1 材料和方法  36
    3.1.1 菌种与蚧虫  36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6
  3.2 方法  36-37
    3.2.1 菌种的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36
    3.2.2 虫体表皮培养基的制备  36
    3.2.3 菌种的培养及酶液制备  36-37
    3.2.4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37
    3.2.5 两种蚧虫表皮脂肪含量的测定  37
  3.3 结果与分析  37-40
    3.3.1 蜡蚧霉在两种蚧虫表皮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  37-38
    3.3.2 蜡蚧霉在蚧虫体壁培养基上脂肪酶活性的变化  38-40
    3.3.3 蜡蚧霉胞外脂肪酶活性与表皮脂肪含量的关系  40
  3.4 讨论  40-43
第四章 朝鲜毛球蚧感染蜡蚧霉的组织病理变化  43-56
  4.1 材料  43
    4.1.1 菌种与虫体  43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3
  4.2 方法  43-45
    4.2.1 菌种分生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43-44
    4.2.2 蚧虫染菌及症状观察  44
    4.2.3 蚧虫组织病理石蜡切片制备和显微观察  44
    4.2.4 蚧虫组织病理学的扫描电镜的材料制备和观察  44
    4.2.5 蚧虫组织病理学的透射电镜材料的制备和观察  44-45
  4.3 结果与分析  45-53
    4.3.1 朝鲜毛球蚧受蜡蚧霉感染的外部症状变化  45-46
    4.3.2 蜡蚧霉在朝鲜毛球蚧体壁表面的生长和侵染  46-48
    4.3.3 光学显微镜观察寄主内部组织的侵染  48-50
    4.3.4 透射电镜观察寄主内部组织的侵染  50-53
  4.4 讨论  53-56
第五章 总结  56-59
参考文献  59-65
附录  65-66
致谢  66-68

相似论文

  1. 扩展青霉TS414脂肪酶在毕赤酵母的表达、纯化及其催化外消旋萘普生酯化拆分的研究,Q814
  2. 米曲霉FS-1脂肪酶发酵优化、分离纯化与酶学特性的研究,TQ925.6
  3. 凡纳滨对虾虾头内源性蛋白酶分离纯化与酶学特性研究,S985.21
  4. 易错PCR定向进化扩展青霉FS1884脂肪酶,Q78
  5. 粘质沙雷氏菌的原生质体诱变及几丁质酶的研究,TQ925
  6. Pseudomonas sp.RT-1低温脂肪酶发酵条件优化、纯化及基因的克隆表达,TQ925
  7. 大米蛋白酶解—接枝共聚综合改性技术的研究,TS201.2
  8. 棉铃虫和烟夜蛾生殖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S433
  9. 高温蛋白酶Pgsey及解旋酶Htc16特征的初步研究,Q814
  10. 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研制,S476.1
  11. 腐生葡萄球菌M36耐有机溶剂脂肪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Q78
  12. 圆眼珍珠蛙(Lepidobatrachus laevis)皮肤cDNA文库的构建、筛选及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原核表达和活性研究,Q78
  13. 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几丁质酶基因的功能研究,TQ925
  14. 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TS221
  15. 糙米发芽过程中内源蛋白酶特性及主要含氮物质变化研究,TS210.1
  16. 洋葱假单胞菌S31脂肪酶的分离提取及其在食品中应用,TS201.25
  17. MMP-2、VEGF和Ki-67的表达与脑胶质瘤分级的相关性研究,R739.41
  18. MMP-9及P63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739.8
  19. 棘球白素B发酵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初步研究,X787
  20. 茶渣多肽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TS209
  21. 大豆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GmCASc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S565.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各种防治方法 > 生物防治 > 微生物病源的利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