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提升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
作 者: 祁飞
导 师: 樊泽恒
学 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 业: 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大学自主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 对策
分类号: G64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主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能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安全,关系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学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居主导地位,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的使命,是衡量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对国家整体自主创新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大学自身的发展。因此,准确把握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通过对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科学评论及深入研究,有针对性的进行政策引导,不断提升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产学研合作是当代我国大学普遍运用的一种办学模式,是教育、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体现形式,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实施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能促进大学的科研发展、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自主创新与大学自主创新能力,涉及到自主创新与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及构成;其次分析了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接着论述了产学研合作对提升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最后,基于前面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提升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一章 绪论 8-13 1.1 问题的提出 8-9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 1.2.1 研究的目的 9 1.2.2 研究的意义 9 1.3 研究综述 9-11 1.4 本研究的基本构想 11-13 1.4.1 研究方法 11 1.4.2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11-13 第二章 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诠释及现状分析 13-27 2.1 自主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13-15 2.1.1 自主创新的内涵 13-14 2.1.2 自主创新的种类 14-15 2.1.3 自主创新能力的界定 15 2.2 大学自主创新能力及其特征分析 15-17 2.2.1 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 15-16 2.2.2 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分析 16-17 2.3 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要素分析 17-20 2.3.1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7-18 2.3.2 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 18 2.3.3 自主创新型师资队伍 18-19 2.3.4 自主创新制度建设能力 19-20 2.4 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20-27 2.4.1 主要成就 20-21 2.4.2 存在的问题 21-27 第三章 产学研合作在提升大学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27-36 3.1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 27-28 3.2 产学研合作在提升大学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作用 28-36 3.2.1 实行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大学科研发展 29 3.2.2 产学研合作可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29-30 3.2.3 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推动自主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30-31 3.2.4 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31-32 3.2.5 产学研合作可以推动学科和专业建设 32-33 3.2.6 实行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 33-34 3.2.7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实践基地的建设 34-36 第四章 基于产学研合作视角提升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36-48 4.1 建设多方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新环境,营造提升大学自主创新能力的土壤 36-40 4.1.1 大学政策 36-38 4.1.2 政府推动 38-40 4.1.3 中介服务 40 4.2 建立高效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增强自主创新的驱动力 40-43 4.2.1 动力机制 41 4.2.2 选择机制 41 4.2.3 分工机制 41-42 4.2.4 协调机制 42 4.2.5 学习机制 42-43 4.2.6 利益分配机制 43 4.3 选择适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3-45 4.3.1 基础研究阶段成果的合作模式 43-44 4.3.2 应用研究阶段成果的合作模式 44 4.3.3 开发研究阶段成果的合作模式 44 4.3.4 中试阶段成果的合作模式 44-45 4.3.5 产业化阶段成果的合作模式 45 4.4 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培育自主创新人才 45-46 4.4.1 参与科研实训,激发创新意识 46 4.4.2 立足工程实践,注重原始创新 46 4.4.3 培养团队精神,磨炼意志品质 46 4.5 加强自主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46-48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48-49 5.1 主要结论 48 5.2 未来研究展望 48-49 参考文献 49-52 致谢 52-53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3
|
相似论文
-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 昆明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初步研究,C924.25
- 中等艺术学校师生冲突的现状与调控对策研究,G456
-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F301
- 基于网络虚拟社区的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研究,F274
- 福建省普通高校网球选项课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G807.4
-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 中学生作文非智力因素分析,G633.3
- 高考数学压轴题背景溯源分析及其备考教学研究,G633.6
- 理工科大学美育现状与对策研究,G641
- 论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问题及其改进,G647
-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 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712
- 桂林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G895
- 福州市区老年体育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12.4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等教育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