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

作 者: 吴宜财
导 师: 郭广迪
学 校: 中南民族大学
专 业: 西方经济学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发展 动力机制 当阳市
分类号: F1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基本支柱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湖北迎来“黄金十年”机遇期下,研究我国中部湖北省内的代表性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对湖北县域经济乃至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发掘和培育建设“富强湖北”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机制、推进模式、路径特点和战略选择,是揭示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水平和主要规律的关键特征,也是县域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理论指南。本文从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入手,构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系统模型,分别从基础支撑、关键决定和引导优化三方面综合分析了不同动力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和相互作用机理,并对不同动力机制作用形成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当阳市地处我国中部的中部,1988年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级市,并一直是湖北省经济较为发达的I类县市。以当阳市为例,全面展现了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和主要情况,并对当阳市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影响因子及动力因素,根据动力机制作用分析并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对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富市”、“创新立市”、“特色活市”、“人才兴市”和“法治安市”六大战略指导路径,同时提出了加快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全文目录


目录  5-8
摘要  8-9
Abstract  9-11
1 绪论  11-17
  1.1 选题背景  11
  1.2 研究意义  11-12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5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2-13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13-15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5-16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16-17
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17-22
  2.1 以发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7
  2.2 以推动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7-19
    2.2.1 均衡发展理论  17
    2.2.2 增长极理论  17-18
    2.2.3 二元经济增长理论  18
    2.2.4 梯度发展理论  18
    2.2.5 点轴开发理论  18-19
  2.3 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9-22
    2.3.1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19
    2.3.2 网络开发理论  19-20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0
    2.3.4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20-21
    2.3.5 科学发展观  21-22
3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2-32
  3.1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分析  22-24
    3.1.1 基础支撑动力系统——县域经济发展的根基  22-23
    3.1.2 关键决定动力系统——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23
    3.1.3 引导优化动力系统——县域经济发展的杠杆  23-24
  3.2 县域经济动力系统影响作用机理分析  24-28
    3.2.1 基础支撑动力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4-25
    3.2.2 关键决定动力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5-26
    3.2.3 引导优化动力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6-28
  3.3 不同动力机制作用形成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28-32
    3.3.1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结构  28-29
    3.3.2 不同动力机制作用对应的主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29-32
4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情况分析  32-42
  4.1 当阳市县域的基本情况  32
  4.2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的总体判断  32-38
    4.2.1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32-33
    4.2.2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  33
    4.2.3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33-34
    4.2.4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34
    4.2.5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34-35
    4.2.6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35-36
    4.2.7 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36-37
    4.2.8 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37-38
  4.3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情况分析  38-41
    4.3.1 当阳市在湖北县域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分析  38-39
    4.3.2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对比分析  39-41
  4.4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综合分析评价  41-42
5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42-47
  5.1 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  42-44
    5.1.1 区位条件便利  42
    5.1.2 资源禀赋丰富  42-43
    5.1.3 产业基础雄厚  43
    5.1.4 人文环境优良  43-44
  5.2 当阳市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  44-47
    5.2.1 运输瓶颈制约  44
    5.2.2 企业融资困难  44-45
    5.2.3 内驱动力不足  45
    5.2.4 环境质量下降  45-47
6 当阳市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  47-51
  6.1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大做强经济规模  47-48
  6.2 实施“开放富市”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48
  6.3 实施“创新立市”战略,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48-49
  6.4 实施“特色活市”战略,大力推动错位发展  49
  6.5 实施“人才兴市”战略,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49
  6.6 实施“法治安市”战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49-51
7 加快当阳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51-58
  7.1 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1-52
    7.1.1 突出真抓实干,推动务实发展  51
    7.1.2 注重质量效益,推动科学发展  51
    7.1.3 致力争先进位,推动跨越发展  51-52
    7.1.4 促进开放开发,推动开放发展  52
  7.2 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放大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支撑优势  52-53
    7.2.1 健全基础设施,创造硬环境“比较优势”  52-53
    7.2.2 优化服务水平,打造软环境“绝对优势”  53
  7.3 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县域经济走上内生增长的发展之路  53-55
    7.3.1 强化创新意识,创新发展文化  53-54
    7.3.2 搭建创新平台,激发发展活力  54
    7.3.3 健全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创新  54
    7.3.4 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创新支撑  54-55
  7.4 坚持工业赶超,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55-56
    7.4.1 优先发展工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55
    7.4.2 培育支柱产业,重点发展骨干企业  55-56
    7.4.3 增强企业集聚,大力建设工业园区  56
  7.5 创建精品名牌,努力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56-58
    7.5.1 实施精品名牌战略  56
    7.5.2 加速培育精品名牌  56-57
    7.5.3 发挥名牌带动效应  57-58
结论  58-59
  一、主要结论  58
  二、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58-59
参考文献  59-62
致谢  62-63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3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3.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4.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5.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6. 中山市区域性推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G451.1
  7.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G647
  8. 论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G715
  9. 桂林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G895
  10. 福州市区老年体育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12.48
  11. 教师专业成长积分制的实践探索,G451.1
  12.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13. 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空间环境研究,TU244.2
  14. 福州早期教会学校研究(1847-1900),G529
  15. 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大学体育方向的发展研究,G807.4
  16. 英语教与学的环境下高中生多元智能发展的个案研究,G633.41
  17.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研究,D616
  18. 中国政府惠农政策实证研究,D422.6
  19. 教师自主发展平台的设计与应用研究,G451.1
  20. 福建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研究,G434
  21. 广州市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研究,G434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