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群居和一”: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研究

作 者: 金妍妍
导 师: 李建华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哲学
关键词: 荀子   群居和一 社会伦理
分类号: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荀子是战国末期思想家与教育家。荀子思想集先秦百家思想之大成。荀子学说深刻影响两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战国之际,诸侯兼并,百家争鸣的局面,荀子批判地继承先秦各家的思想精华,重新构建先秦儒家“一”的社会伦理思想体系。荀子社会伦理思想不仅解决“礼崩乐坏”的时代文化秩序重构的问题,而且为秦王朝统一中国奠定理论基础。战国时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伦理思想在百家争鸣中不断传承与更新。殷商“尊神而率民”,西周“制礼作乐”,春秋“礼崩乐坏”是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历史背景。王室衰微,各路诸侯期望以“实力”相争,定鼎天下。士不断崛起,社会层级的流动加剧。中国社会历经空前长期、大规模、根本性的变革是荀子思想的现实背景。随着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格局的巨变,诸子百家代表不同阶层的利益,针砭时弊,著书立说,形成荀子“群居和一”社会伦理思想的思想背景。荀子“群居和一”理念即人之“群”何以“和”的问题。荀子运用“人生不能无群”、“明分使群”、“隆礼重法”、君者“能群”、“善群”等命题诠释群的伦理内涵与理想境界。荀子认为“群”的理想境界是“和”。“群居和一”是荀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谐之境。天人论、人性论与认识论是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天人关系中“人”居于核心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天人之学是荀子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的政治哲学。人性论是荀子社会伦理又一哲学基础。人性论阐释性与心的关系,性伪之论与善恶之辩,性恶论与“群居和一”的关系。同时,荀子着力从认识论的视角阐释“解蔽”与“正名”,解析蔽塞,正名与“群居和一”思想的关系。荀子认为礼治是实现“群居和一”社会理想的治世方略。荀子构建了以礼义为本源,以隆礼义、行法乐的制度设计,以善政之道,富国之道、仁者之兵为实践路径的礼治思想体系。荀子认为“和则一”是“群居和一”的理想境界。荀子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以分则和”、“和则一”三个角度诠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境界。荀子重构“群居和一”社会伦理体系凸显人类永恒的“和谐”主题。荀子“群居和一”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9
目录  9-12
第一章 导论  12-25
  1.1 荀子其人其学  12-15
  1.2 研究现状  15-23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23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及难点  23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  23-25
第二章 荀子“一”社会伦理思想的渊源  25-44
  2.1 历史背景  25-31
    2.1.1 殷商:“尊神而率民”  25-28
    2.1.2 西周:“制礼作乐”  28-30
    2.1.3 春秋:“礼崩乐坏”  30-31
  2.2 现实背景  31-36
    2.2.1 兼并战争频发  32-33
    2.2.2 群而无分,礼废乐坏  33-35
    2.2.3 王制遂灭,士之崛起  35-36
  2.3 思想渊源  36-44
    2.3.1 先秦诸子社会伦理思想概述  36-40
    2.3.2 “群居和一”社会伦理之演进  40-44
第三章 “群居和一”的概念辨析  44-75
  3.1 “群”  44-54
    3.1.1 人生不能无群  44-46
    3.1.2 何谓理想之“群”  46-53
    3.1.3 荀子之“群”的启示  53-54
  3.2 “和”  54-69
    3.2.1 “和”之渊源  54-55
    3.2.2 诸子之“和”  55-58
    3.2.3 荀子之“和”  58-69
  3.3 “群居和一”  69-75
    3.3.1 诸子的和谐构想  69-70
    3.3.2 “群居和一”与“礼”  70-72
    3.3.3 “群居和一”与“法”  72-75
第四章 “群居和一”社会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75-119
  4.1 天人论  75-93
    4.1.1 天人之别  75-82
    4.1.2 天人之际  82-88
    4.1.3 天人能参  88-93
  4.2 人性论  93-112
    4.2.1 性与心  93-99
    4.2.2 性伪之论与善恶之辩  99-110
    4.2.3 性恶论与群居和一  110-112
  4.3 认识论  112-119
    4.3.1 解蔽  113-114
    4.3.2 解蔽之利弊  114-115
    4.3.3 荀子之正名  115-117
    4.3.4 正名之反思  117-119
第五章 和则一:“群居和一”的理想境界  119-136
  5.1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119-124
    5.1.1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119-122
    5.1.2 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122
    5.1.3 天人相分  122-124
  5.2 “义分则和”  124-127
    5.2.1 “义分则和”之因  125
    5.2.2 “义分则和”之质  125-127
    5.2.3 “义分则和”的价值  127
  5.3 “和则一”  127-136
    5.3.1 差等和谐  128-129
    5.3.2 分配和谐  129-130
    5.3.3 礼乐和谐  130-136
第六章 礼治:“群居和一”的治世方略  136-182
  6.1 礼义者,治之始也  136-148
    6.1.1 礼的原生形态:尧舜禹时期及夏商周之礼  136-141
    6.1.2 礼的次生形态:孔孟之礼  141-147
    6.1.3 礼的再生形态:荀子之礼  147-148
  6.2 隆礼义,行法乐  148-157
    6.2.1 隆礼义  148-150
    6.2.2 礼与刑  150-153
    6.2.3 美善相乐  153-157
  6.3 善政之道  157-167
    6.3.1 为君之道  157-163
    6.3.2 君臣之际  163-165
    6.3.3 君仪民景  165-167
  6.4 富国之道  167-178
    6.4.1 足国之道  167-170
    6.4.2 何以“足国”  170-176
    6.4.3 足国裕民的启示  176-178
  6.5 仁人之兵  178-182
    6.5.1 何谓“议兵”  178-180
    6.5.2 仁人之兵  180-182
第七章 “群居和一”思想体系的现代价值  182-202
  7.1 历代荀学之定位  182-188
    7.1.1 孟荀并称到崇孟抑荀  182-183
    7.1.2 极为偏颇到全是申韩  183-185
    7.1.3 隐而不显到复兴荀学  185-187
    7.1.4 排荀与尊荀  187-188
  7.2 学术价值  188-192
    7.2.1 儒者与非儒之辩  188-190
    7.2.2 “群居和一”社会伦理的学术价值  190-192
  7.3 实践价值  192-202
    7.3.1 “和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192-194
    7.3.2 荀子“群居和一”社会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194-202
参考文献  202-211
致谢  211-213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213

相似论文

  1. 多导弹协同作战突防效能评估及组合优化算法研究,TJ760.1
  2. 中医舌诊中舌形与齿痕的特征提取及分类研究,TP391.41
  3. 个性化检索中相似用户群的获取与更新,TP391.3
  4. 利用荆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探索,G633.955
  5.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6. 基于粒子群算法求曲线/曲面间最小距离方法,O182
  7.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8. 多菌灵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多菌灵水解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X172
  9. 鸡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其毒力相关基因分布特征分析,S852.61
  10. 厌氧条件下初始NO3-含量对土壤反硝化气体(N2、N2O和NO)和CO2排放的影响,X131.3
  11. 基于IAD框架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公共物品的供给影响因素分析,X33
  12. 几种新型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的毒力及两类靶标的分子克隆,S435.32
  13. 菊属及其近缘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初步研究,S682.11
  14. 2个生态型黄瓜品种幼苗徒长的形态解剖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S642.2
  15. 荀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B222.6
  1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NK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R733.1
  17. 模拟酸雨和铅污染对草坪草生长以及抗氧化生理的影响,X517
  18. 中条山麻栎群落数量生态研究,Q948
  19. 三位一体支气管哮喘教育管理模式对患者控制现状和认知程度的评估,R562.25
  20.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发生关系的研究,R587.1
  21. 亚低温联合胸腺五肽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R651.15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