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中国抗战音乐的伦理价值

作 者: 曹玲玉
导 师: 王泽应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伦理学
关键词: 抗战音乐 伦理价值 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职业道德
分类号: J6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1931-1945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历经14年百折不挠、艰苦卓绝的全民抵抗不仅赶走了侵略、夺取了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关键性胜利,而且全民族放声歌唱,掀起抗战音乐狂飙,成为激荡人心的文化景观。抗战音乐在民族危亡、共赴国难的历史语境下,和“一切为了救亡”的权利话语中,汲取了相承沿袭千年的“乐通伦理”观和“乐教”思想,以爱国主义为主题、民族精神为核心,创造性的凝聚了民族自尊品格、民族团结意识,民族英雄气概、民族自强信念,民族创造精神,民族奉献精神等伦理价值观念,并以特有的音符、旋律、歌词、合唱等符号体系迅速广泛传播,最大化的发挥了抗战音乐的伦理价值。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转型,产生了《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唱演俱佳、尽善尽美的音乐经典之作。另一方面,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引领了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救亡梦”而不懈奋斗。抗战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样态,积极有效的实践了民族解放的“救亡”大业,与我国传统的“文以载道”、“乐以象德”、“乐通伦理”等一脉相承沿袭千年的致用模式息息相关,表明了我国音乐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形态,并作为具有道德征象功能的文化形态存在。就“乐通伦理”而言,音乐应该有普遍意义上的人格美和人伦善,尽善尽美的音乐应该合理的致用于社会人伦,如此,二者才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相通相融。抗战音乐传播观念体系是文化意识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内在的凝聚力和进取精神的源泉。以团结一致,守土报国为观念体系的音乐传播必定会自觉的净化音乐传播的环境,使抗战音乐在一个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引领下履行传播媒介的约束和激励功能。以贴近大众生活及鼓励大众积极参与的传播方式使音乐与民众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广泛联系,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重塑国魂,重建人伦。抗战音乐传播主体恪守职业操守坚持“社会责任至上”的传播理念,构建对社会、对受众负责任的“救亡图存”话语空间,尽可能的优化战争的生存环境,构建全民抗战的舆论氛围。全民抗战时期,抗战音乐的传播同样反映民众从各自为政到统一战线到走向胜利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换。抗战时期音乐家以“三不朽”作为其人格基点,自觉的担负“人民音乐家”音乐救国的历史使命,使其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良知在全民抗战年代发扬光大,凝练为“德艺双馨”的最高实践目标,不但适用于评价抗战时期的职业音乐家,同样也是当下职业音乐家毕生的价值追求。抗战音乐的伦理价值在“救亡梦”的实践中,积极主动的与审美等其他价值一起,构建了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基本样态,并在走向复兴之“中国梦”的征途上,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值得传承和致力于行的思想启迪。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1
导论  11-27
  一、本选题的研究缘起  11-16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16-22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22-24
  四、本选题的主要内容  24-27
第一章 从“学堂乐歌”到“救亡歌咏”——“乐通伦理”在近代中国致用路径  27-64
  第一节 “乐通伦理”:探索音乐之道的应有视域  28-47
    一、物感心动,人同此心:“乐通伦理”的生成机制  30-37
    二、生生不息,尽善尽美:“乐通伦理”的价值诉求  37-42
    三、“人格美”与“人伦美”:“乐通伦理”的结构类型  42-47
  第二节 “乐歌”在伦理启蒙运动中的价值体认  47-57
    一、新道德的醒觉与近代音乐改良  47-51
    二、“乐歌”中的人权价值体认  51-57
  第三节 “乐教”在新音乐文化中的转型  57-64
    一、从“新民”到“精神国防”:新“乐教”理念的嬗变  57-62
    二、“以美育图德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发轫  62-64
第二章 保家卫国:抗战音乐作品的主题及价值追求  64-102
  第一节 “爱国”主题如何可能?  64-72
    一、历史依据:民族主体的精神自觉  65-68
    二、理论依据:道德主体的正义诉求  68-70
    三、实践依据:爱国音乐的价值动能  70-72
  第二节 爱国音乐的不同诠释  72-92
    一、奋起救亡与爱国主题的艺术化表达  74-80
    二、延安精神与爱国主题的大众化追求  80-87
    三、“不屈的流亡”与爱国主题的民族化探索  87-92
  第三节 抗战音乐与爱国主题的价值演进  92-102
    一、忠贞报国:爱国主题的唤醒  93-95
    二、服务人民:爱国主题的形塑  95-99
    三、走向胜利:爱国主题的目标  99-102
第三章 激扬群情:抗战音乐传播的伦理关怀  102-128
  第一节 抗战音乐的传播形态  103-115
    一、以歌曲为主体的大众音乐传播  104-106
    二、以合唱为主流的群众歌咏运动  106-112
    三、抗战音乐的多元传播媒介  112-115
  第二节 抗战音乐传播内容的道德考量  115-122
    一、团结就是力量的价值共识  115-118
    二、讴歌民族先锋的英雄气概  118-121
    三、对媚俗化“摩登曲”的道德批判  121-122
  第三节 抗战音乐传播活动的社会责任  122-128
    一、民族大义:传播主体与受众的价值取向  123-125
    二、向善而在:净化音乐传播社会环境  125-128
第四章 敢于担当:音乐家职业道德的建构与意义  128-159
  第一节 抗战时期音乐家人格的生成  128-135
    一、家国重构的历史语境  129-133
    二、理想人格的职业道德追求  133-135
  第二节 抗战时期音乐家职业道德的生成  135-148
    一、职业音乐家的身份认同  136-143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影响  143-145
    三、公德与私德的心灵考量  145-148
  第三节 “人民音乐家”职业道德的实践意义  148-159
    一、职业道德规范与抗战音乐功利观的确立  148-152
    二、职业道德良知与抗战音乐美学风貌的塑造  152-155
    三、德艺双磬:职业音乐家的最高实践目标  155-159
第五章 永远的旋律:抗战音乐伦理与中国梦元素  159-174
  第一节 抗战音乐之伦理精神的不朽魅力  159-167
    一、百折不挠、不畏艰险的民族自强信念  160-162
    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乐观品格  162-165
    三、热爱和平、坚持正义的国际精神  165-167
  第二节 抗战音乐之伦理价值的时代传承  167-174
    一、传承以“民族复兴”为梦想的国家价值目标  167-169
    二、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个人价值准则  169-170
    三、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音乐文化”  170-174
结语  174-176
参考文献  176-189
附录  189-190
后记  190-191

相似论文

  1. 当代中国消费价值观的伦理分析,F014.5
  2.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论,D64
  4. 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G641
  5. 江泽民职业道德思想与医药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员工职业道德培养研究,D648.1
  7. 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630.3
  8. 伊斯兰文化善行观研究,B968
  9. 赵戴文政治思想研究,K258
  10. 职场学习视角下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11. 民族电影中的民族性研究-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例,J905
  12. 蒋子丹小说荒诞叙述中的主题意蕴研究,I207.42
  13. 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的伦理价值与伦理教育,G633.3
  14. “俄罗斯新思想”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G641
  15. 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问卷调查及其对策研究,G641
  16. 论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塑造与民族凝聚力建构,D64
  17. 传媒艺术类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途径探析,G641
  18. 江西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G641
  19. “非学校化”思想对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G641
  20. 拈花微笑—用民族化的心看油画民族化,J213
  21. 当代中国律师职业伦理的理性建构,D926.5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音乐评论、欣赏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