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美国组织传播20年的范式研究
作 者: 江珂
导 师: 胡河宁
学 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组织传播 范式 美国 新媒介 多元语境 反思 对话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组织传播现象是与社会的、环境的等多层次复杂现象密切镶嵌而形成的,当人们力求做到客观、精确而从某一角度对它进行有限的研究,必然带有某种主观性。由此,组织传播研究需要从总体的角度,对研究对象的功能、价值、特质加以把握和认识,对组织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个体性、价值性、习惯性、偶然性加以描述和解释,并以概念框架的形式,提供一套特定的思维模式。因此,组织传播研究需要导入以理解和解释为主的人文科学研究范式的方法,来探讨组织传播中的文化世界、人文世界和精神世界。美国作为组织传播学科的发源地,已将组织传播发展成一门成熟的学科。其组织传播在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变革或者细微的变化都体现出了这个学科的整体变动方向。认清美国组织传播近20年在研究范式上的转型,将为组织传播的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并且对中国本土学科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本文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来透析美国组织传播近20年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理论模式的发展和变更情况,在批判的基础上归纳出1988年到2008年美国组织传播研究的范式变更情况。而研究发现任何一种组织传播研究范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新媒介中的信息传递范式因其关注的焦点仅仅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数据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呈现出一种单一性特征,以致于无法解释现象背后复杂的人类关系;多元语境范式往往忽略了组织传播知识需要应用于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反思与对话范式则在参与实践的过程没有办法简单的通过研究者团体的相互作用而得到一个明确的不超出事实的组织传播方面的绝对真理。本文通过认清组织传播在近20年发展过程中的范式变更为学者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方法论和知识论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13 1.1 引言 9-10 1.2 研究意义 10-12 1.2.1 理论意义 10-11 1.2.2 实践意义 11-12 1.3 研究方法 12-13 1.3.1 内容分析法 12-13 1.3.2 批判研究法 13 第2章 美国组织传播研究的背景和发展历史 13-17 2.1 古典观与人性观支持下的美国组织传播起步 13-15 2.1.1 “科学管理”与“机器的效率” 13-14 2.1.2 “人性论”与“有机体” 14 2.1.3 组织传播最初的主题:维护“机器的效率” 14-15 2.2 从维护“机器的效率”迈向研究“系统的复杂性” 15-16 2.2.1 系统大于它各个部分的总和 15 2.2.2 系统理论支持下组织传播的局限性 15-16 2.3 从“客观主义”到“主观主义”的美国组织传播研究转变 16-17 2.3.1 组织文化理论的兴起 16-17 2.3.2 从“客观主义”到“主观主义”的美国组织传播研究转变 17 第3章 1988-2008 美国组织传播研究主题的变更 17-25 3.1 1988-2008 美国组织传播学术论文中研究主题的分布 17-19 3.2 1988-2008 美国组织传播学术论文中研究主题出现频率 19 3.3 1988-2008 美国组织传播学术书籍中研究主题的内容变更 19-20 3.4 1988-2008 美国组织传播学术书籍研究主题的出现频率 20-21 3.5 1988-2008 美国组织传播研究主题阶段性变更特点 21-25 3.5.1 电子媒介中的信息传递成为组织传播的研究焦点(1988—1995) 21-22 3.5.2 “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研究在1996 年达到了一个高峰 22-23 3.5.3 面对挑战如何变革成为组织传播研究的新焦点(2002—今) 23-25 第4章 1988-2008 美国组织传播研究方法的变更 25-32 4.1 关于研究方法的二维模式 25-26 4.2 1988-2008 美国组织传播学术论文中研究方法的变更走势 26-27 4.3 1988-2008 美国组织传播研究方法阶段性变更特征 27-32 4.3.1 实证方法论的发展在1995 年达到了一个高峰 27-28 4.3.2 解释方法论盛行于1988 年到2001 年间 28-29 4.3.3 解构方法论从1996 年开始成为流行至今的研究方法 29-30 4.3.4 参与性研究从2002年开始被研究者所关注 30-32 第5章 三种主要理论模式对美国组织传播的影响 32-37 5.1 “组织—传播”理论模式下对组织中新媒介的实证和解释研究 34-35 5.2 “学派—过程”理论模式和解构方法论的遥相呼应 35-36 5.3 “平衡模式”为参与性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6-37 第6章 结论:美国组织传播 20 年的范式转变 37-39 6.1 新媒介中的“信息传递”范式:(1988-1995) 37 6.2 “多元语境”范式(1996-2001) 37-38 6.3 “反思”与“对话”范式(2002-今) 38 6.4 创新的可能 38-39 参考文献 39-42 致谢 42-43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43
|
相似论文
- 安史之乱与天宝大历之际的诗风演变,I207.22
-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 对话教学理论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英语课堂上的应用研究,G633.41
- 反思式生活,自我人种志式书写,G633.41
-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 公共行政学范式的厘清与界定,D035
- 英美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与借鉴,R199
- 高中生物反思性教学研究,G633.91
-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七年:一位亲历者的自我反思,G632.3
- 对话理论视域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G633.34
- 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G637
-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 英国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研究,G649.561
- 平顶山烤烟综合质量评价及与美国烤烟的对比分析,S572
- 中学文言文古今转换与古今对话教学方式研究,G633.3
- 中断范式下的前瞻记忆研究,B842.3
- 论节约型政府及其构建方略,D630
-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学反思研究,G420
- 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反思,G712.3
- 中美高等教育规模与教职工队伍比较研究,G649.2
-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