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是清末民初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后人的描述中主要有两重身份:积极倡导排满的革命家和学问艰深的学者,而这两重身份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于被认识。本文在关于这个特定的思想人物的研究上,正是从这个问题意识出发,试图寻找一条理解章太炎国学研究的政治性的路径。章太" />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以“文”立“国性”:论章太炎的“文学”、“国学”观及其时代性思想意义(1900~1910)

作 者: 陕庆
导 师: 胡志德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章太炎  国性 现代文学 六经皆史
分类号: I206.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重要的历史人物,在后人的描述中主要有两重身份:积极倡导排满的革命家和学问艰深的学者,而这两重身份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于被认识。本文在关于这个特定的思想人物的研究上,正是从这个问题意识出发,试图寻找一条理解章太炎国学研究的政治性的路径。章太炎的一生贯穿了中国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个转型的描述,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是中国作为一个政治体从朝贡体系的国家形态向一定程度上以现代西方民族国家为范型的国家形态的转变;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是整体性的政教型态向分化的文化型态的转变,也就是传统思想中的“文”被分化成学科建制下的文学、史学、语言文字学等等。现代文学正是现代中国一个至关重要的建制,随着学界广泛的现代性反思,对于现代文学的反思也逐渐展开。因此,传统思想中的“文”的观念就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反思的视野,章太炎的国学研究正是试图在“文”的框架中回应中国现代转型中已经和将要出现的现代性危机。他的国学研究(也就是“文”的实践)正是他力图保存“国性”的主要方式。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总论“文”与“国性”及其之间的关系,下篇展开章太炎的国学研究,呈现他如何在诸如小学、文学、史学的研究中具体展开他对国性的理解以及保存国性的方式。章太炎继承并重新阐发了传统思想中“文”作为一种文明创制和传承的机制,在这个机制呈现了文明自身的独特性,这表现在:一、文明创制时人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所具有这个文明自身的特性;二、文字的创造、流变,典籍的生成和传承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枢纽。而这些正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明的独特性和生机之所在。下篇分别从章太炎的小学、文学和史学研究中读解出他要从中寻找和激活的这些枢纽和机制。小学研究中,他在追源溯流的过程中,将“初文”(最初造的字)作为中国政教创制的原初的型态,并认为这正是“中国”之所在。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将“六书”中的“转注”与“假借”作为语言文字创造和演变的枢纽,并借此论证古代中国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合法性。在文学研究中,他将文学的观念扩大到一切包括文字、图表在内的书面记载,并通过传统的典籍分类、传承否定了狭义的文学观念,重申政教系统中的文体观应对西方传来的新文体,最终否定了以“感”为基础的新文学观念。在史学研究中,他重申了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套确定信史的道路。通观章太炎的国学研究,他最后确定的方向是以史学来统一国学。而他的史学观念又是原理性的,因此,文字的创制、演变,典籍的生成、传承中的机制和枢纽最终都归于“史学”。章太炎的国学研究正是他关于“文”与“国性”一整套思考,这应对了当时今文经学、新史学、启蒙主义对于现代国家创制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政治、文化危机的时刻,章太炎用自己的方式开创出一条确立中国的实体性和主体性的道路,而这正为我们提供了对传统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的一种参照。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绪论  11-22
  一、“中国现代文学”意味着什么?  11-16
  二 章太炎的“文学”观与“国学”观  16-22
上篇 总论  22-60
  第一章 “国性”的话语与现代国家的创制  22-40
    引言  22-23
    第一节 国性与现代中国的自我意识  23-26
    第二节 国性与现代国家的制度想象  26-31
    第三节 保存国性的国学实践  31-40
    小结  40
  第二章 “文”的思想传统与现代文学的反思  40-60
    引言  40-41
    第一节 “文”在现代学术中的重申  41-44
    第二节 “文”的古典意涵——作为文明的创制和传承  44-50
    第三节 章太炎“文”的自觉  50-59
    小结  59-60
下篇 “文”的实践——章太炎的国学研究  60-123
  第三章 国性与语言文字的源流  61-85
    引言  61-62
    第一节 “言文一致”与国语运动  62-66
    第二节 文字与原型中国  66-77
    第三节 小学的方法论意义  77-84
    小结  84-85
  第四章 国性与章太炎的“文学”观  85-109
    引言  85
    第一节 反文学的文学定义  85-87
    第二节 骈散之争的背后——何谓“文章导源于小学”?  87-97
    第三节 文体的恒常性  97-102
    第四节 针对作为现代文学根基的“感”  102-108
    小结  108-109
  第五章 “六经皆史”——以史救文的道路  109-123
    引言  109-110
    第一节 从“六经皆史”到“古史皆经”  110-116
    第二节 “寻求信史的方法  116-119
    第三节 历史的发生性:创制与自然的合一  119-122
    小结  122-123
余论  123-131
  一 “民国遗老”章太炎  123-125
  二 章太炎与中国叙述  125-131
参考书目  131-140
它是你们的(后记)  140-144

相似论文

  1.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2. 文山州特色经济的空间布局研究,F127
  3. 网络语言影响职校学生语用情况的调查及研究,G715
  4. 初中语文教科书插图教学研究,G633.3
  5. 高效节能组培系统的研发及在园林植物组培中的应用,S688
  6. 光环境调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Q945
  7. 方东树的学术与古文创作,I206.2
  8. 论刘文西中国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及艺术成就,J212
  9. 《文心雕龙》总论及创作论美学思想管窥,I206.2
  10. 在融合与开新之间—杨文会佛教思想述论,B948
  11. 基于互文性视角的广告翻译研究,H059
  12. 商务应用文的汉藏翻译研究,H214
  13. 基于语料库的上海世博会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H052
  14. 民国时期的通用文种研究,G279.29
  15. 《说文》小篆构件位置研究,H122
  16. 江文也钢琴套曲《断章小品》的音乐与演奏分析,J624.1
  17. 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的教学特色及学术影响,K263
  18. 最后一个浪漫派的心灵流亡,I207.42
  19. 中晚明传记文研究,I207.5
  20. 鲁迅的翻译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产生,I206.6
  21. 江文也钢琴套曲《北京万华集》Op.22的音乐与演奏分析,J624.1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近代文学(1840~191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