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唐诗日译的不可能性

作 者: 陈晓燕
导 师: 闫雪雯
学 校: 沈阳师范大学
专 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诗歌翻译 等价性 艺术效果 审美意识 翻译限度
分类号: H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各文化,语言之间都存在着共性,这种共性是实现可译性的基础。然而,可译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具有一定的限度。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成为翻译的障碍,导致可译限度,或者不可译的产生。不可译在翻译中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诗歌翻译中,不可译现象表现得尤为明显。日本对唐诗的译介历史悠久,但是从唐诗的日译的实践来看,原本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想象的唐诗被翻译成日语之后,变成了类似于解释一样的东西,很难引起读者的联想,缺少了原有的意境与情趣,变得平淡无味。不仅如此,有的唐诗被翻译成日语之后,译诗与原诗的意境相去甚远,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少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唐诗的不可译性引起的。之前关于唐诗不可译性的先行研究主要是从唐诗英译的角度来探讨的,从日译的角度来探讨的研究成果据笔者所知并不多见。因此,本文着眼于唐诗的日译,以诗歌翻译理论和不可译理论为基础,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探究唐诗日译具有不可能性这一课题。首先,在探讨诗歌翻译应遵循的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之上,具体分析既有的唐诗日译中不尽人意的地方,并结合唐诗独有的特征来证明将唐诗译成日语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能的。其次,将日译后的唐诗与原诗进行对比分析,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论述唐诗日译的不可能性,并通过探讨中日两国在语言特点,文化传统以及审美意识方面的差异来具体分析导致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唐诗的可译性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它存在一定的限度。由于这种可译限度的存在,在唐诗日译中,追求译诗与原诗之间意思的等价与艺术效果的等价只不过是一个理论上的目标,在翻译实践中很难实现。唐诗的形式、韵律、修辞等语言因素以及唐诗中的地域文化、历史典故、民族审美意识等文化因素都是根植于中国的语言特质和文化传统的,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唐诗独特的形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是不可缺少的。然而中国和日本之间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文化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唐诗日译中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的有效转换,导致了不可译性的产生。

全文目录


要旨  4-6
摘要  6-9
第一章 序论  9-13
  1.1 问题の提起  9-10
  1.2 研究の目的と意义  10-11
  1.3 研究の对象と方法  11
  1.4 论文の构成  11-13
第二章 先行研究  13-18
  2.1 诗歌翻译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13-15
    2.1.1 诗歌翻译の基准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13-14
    2.1.2 诗歌翻译の难点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14
    2.1.3 诗歌翻译の不可能性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14-15
  2.2 唐诗の日本语译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15-17
  2.3 先行研究を踏まえて  17-18
第三章 诗歌翻译の目标から见る唐诗の日本语译不可能性  18-31
  3.1 诗歌翻译の目标と原则  19-24
    3.1.1 诗歌言语の特征  19-20
    3.1.2 诗歌翻译の目标と原则  20-24
  3.2 唐诗日本语译の实践から见る翻译不可能性  24-31
第四章 唐诗の言语要素から见る翻译不可能性  31-47
  4.1 形式の翻译不可能性  32-37
    4.1.1 训读法による形式  33-34
    4.1.2 日本诗歌の形式  34-36
    4.1.3 自由な形式  36-37
  4.2 韵律の翻译不可能性  37-41
    4.2.1 押韵  38-39
    4.2.2 平仄  39-41
  4.3 修辞の翻译不可能性  41-47
    4.3.1 对句  41-44
    4.3.2 双関  44-47
第五章 唐诗の文化要素から见る翻译不可能性  47-66
  5.1 地域文化の翻译不可能性  47-52
    5.1.1 长江  48-49
    5.1.2 玉门関·阳関  49-51
    5.1.3 金陵  51-52
  5.2 典故の翻译不可能性  52-55
  5.3 美意识の翻译不可能性  55-66
    5.3.1 动物  56-62
      5.3.1.1 杜鸿  56-58
      5.3.1.2 萤  58-60
      5.3.1.3 蝉  60-62
    5.3.2 植物  62-66
第六章 结び  66-68
  6.1 结论  66-67
  6.2 今後の课题  67-68
参考文献  68-72
谢辞  72

相似论文

  1.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834
  2. 论文言传记阅读开展人物分析的重要性及教学实践,G633.3
  3. 中国古诗词英译中的翻译美学,H315.9
  4. 《阿不都热依木·吾提库尔诗集》汉译的美学探究,I207.25
  5. 试论汉语诗歌的文化形象在维译中的转换,H215
  6. 许渊冲诗歌英译中的主体性研究,H315.9
  7. 基于时序等价性检查的组合逻辑单元软错误可靠性分析,TN791
  8. 蒲松龄喜剧艺术研究,I206.2
  9. 关于拓扑动力系统中的混沌及半群作用,O19
  10. 从操纵理论看许渊冲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H315.9
  11. 应用于集成电路形式化验证的SAT算法研究,TN402
  12. 基于BDD的逻辑电路验证,TN791
  13. 音乐审美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J613.1
  14. 诗歌汉英翻译中的留白策略研究,H315.9
  15. 译者主体性发挥与苏曼殊诗歌翻译,H059
  16. 从士人心理变化看明代书法的发展脉络,J292.1
  17. 魏晋玄学对山水画形成的影响,J209.2
  18.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I046
  19. 叙事学视野下的《搜神记》研究,I207.41
  20. 中国清中期宫廷艺术与法国洛可可艺术之比较,J205
  21. 论人曲合一的艺术效果,J61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日语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