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乳酸菌胞外多糖生物合成及提高免疫力的研究

作 者: 李瑶喜
导 师: 牟光庆
学 校: 大连工业大学
专 业: 食品科学
关键词: 乳酸菌 胞外多糖 生物合成 分离纯化 免疫功能
分类号: TS20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该研究主要内容为高产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乳酸菌的筛选、培养基的确定、培养条件的优化及乳酸菌胞外多糖在增强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另外,利用干酪在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乳清来合成胞外多糖。以发酵乳制品、酸菜、泡菜等为样品,进行了乳酸菌菌种的活化、分离、纯化,共分离到乳酸菌20株。对分离到的乳酸菌进行胞外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结果筛选出植物乳杆菌为高产EPS的乳酸菌。根据多糖的产量,从MRS、ATP、SL、Eiller培养基中选择高产胞外多糖的Eiller培养基作为植物乳杆菌合成EPS的基本培养基。并对碳源、氮源、盐等对该菌株EPS生物合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而开发出用于植物乳杆菌EPS生物合成研究的新型合成培养基(命名为E1),该培养基的组成为:普通蛋白胨13.3g、蔗糖13.3g、葡萄糖13.3g、酵母提取物5.0g、氯化钠4.0g、明胶2.5g、乙酸钠1.5g、抗坏血酸0.5g、去离子水1000mL。选择适当的培养条件,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设计L9(34)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为5.2,45℃发酵22h,。粗多糖含量为881.90mg/L。经提取的粗多糖,依次经DEAE-52纤维素层析和SephadexG-100凝胶层析分离,样品浓度10mg/ml,上样量为3ml,流速15ml/h,3ml/管分部收集,用凝胶柱层析法测得EPSⅠ的平均分子量为EPSⅠ的分子量为1.5×10~5,EPSⅡ的分子量为1.1×10~4。急性毒性实验表明,植物乳杆菌EPS安全无毒。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与NS组相比,多糖组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脾脏、胸腺的重量和吞噬指数(P<0.05或P<0.01),表明EPS可以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粗多糖高剂量组可以可使小鼠足跖肿胀度明显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表明EPS对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纯多糖高剂量组和粗多糖高、低剂量组可以显著的降低小鼠的血清溶血值(P<0.05或P<0.01),表明EPS可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纯多糖高剂量组和粗多糖高剂量组可以显著的提高T淋巴细胞的增殖(P<0.01),表明能提高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前言  10-24
  1.1 乳酸菌  10-12
    1.1.1 乳酸菌简介  10
    1.1.2 乳酸菌的生理特征  10
    1.1.3 乳酸菌的主要生理作用  10-12
    1.1.4 植物乳杆菌  12
  1.2 多糖  12-13
    1.2.1 多糖简介  12-13
    1.2.2 微生物胞外多糖  13
  1.3 乳酸菌胞外多糖  13-16
    1.3.1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分类  13-14
    1.3.2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结构  14-15
    1.3.3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化学组成  15
    1.3.4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  15-16
    1.3.5 乳酸菌胞外多糖合成中的遗传调控  16
  1.4 影响乳酸菌胞外多糖合成的因素  16-19
    1.4.1 菌株遗传特性的影响  17
    1.4.2 培养基  17-18
    1.4.3 温度  18
    1.4.4 时间  18
    1.4.5 pH 值  18
    1.4.6 氧分压  18-19
  1.5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19
  1.6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生理作用  19-21
    1.6.1 抗肿瘤作用  19-20
    1.6.2 免疫调节作用  20
    1.6.3 对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作用  20-21
    1.6.4 乳酸菌胞外多糖对细胞体的保护  21
  1.7 乳酸菌胞外多糖在发酵乳方面的应用  21-22
  1.8 本研究目的意义  22-23
  1.9 本研究主要内容  23-24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4-36
  2.1 实验材料  24-26
    2.1.1 试剂与药品  24-25
    2.1.2 培养基  25
    2.1.3 仪器与设备  25-26
    2.1.4 菌株  26
    2.1.5 动物实验  26
  2.2 实验方法  26-33
    2.2.1 乳酸菌的分离  26
    2.2.2 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  26-27
    2.2.3 EPS 醇沉条件的确定  27
    2.2.4 EPS 脱蛋白实验的研究  27-28
    2.2.5 EPS 生物合成条件的研究  28-29
    2.2.6 高产 EPS 乳酸菌的最适培养条件的确定  29-30
    2.2.7 利用干酪副产物乳清生产 EPS 的研究  30
    2.2.8 胞外多糖的初步分离  30-32
    2.2.9 EPS 毒性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32-33
  2.3 测定方法  33-36
    2.3.1 EPS 的测定  33-34
    2.3.2 EPS 中蛋白值含量的测定  34-36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6-60
  3.1 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菌株的筛选  36
  3.2 EPS 醇沉条件的确定  36-37
  3.3 EPS 脱蛋白实验的研究  37-42
    3.3.1 Sevag 法脱蛋白  37-38
    3.3.2 三氯乙酸法脱蛋白  38
    3.3.3 酶法脱蛋白  38-41
    3.3.4 酶法脱蛋白最佳条件的优化  41-42
  3.4 EPS 生物合成条件的研究  42-49
    3.4.1 最适生长基本培养基的确定  43
    3.4.2 碳源的影响  43-45
    3.4.3 氮源的影响  45
    3.4.4 碳氮比的影响  45-46
    3.4.5 盐类的影响  46-47
    3.4.6 培养基初始 pH 值的影响  47
    3.4.7 温度的影响  47-48
    3.4.8 时间的影响  48-49
    3.4.9 接种量的影响  49
  3.5 高产 EPS 乳酸菌的最适培养条件的确定  49-51
  3.6 利用干酪副产物乳清生产 EPS 的研究  51-52
  3.7 胞外多糖分离纯化的研究  52-56
    3.7.1 多糖的制备  52
    3.7.2 EPS 的紫外全波长扫描  52-53
    3.7.3 DEAE-52 纤维素柱层析分离纯化  53-54
    3.7.4 Sephadex G-200 柱层析纯化  54
    3.7.5 Sephadex G-100 柱层析纯化  54-55
    3.7.6 乳酸菌胞外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55-56
  3.8 EPS 毒性及免疫功能的研究  56-60
    3.8.1 急性毒性试验  56
    3.8.2 脏器/体重比值测定  56
    3.8.3 迟发型变态反应(DTH)(足跖增厚法)  56-57
    3.8.4 小鼠廓清指数实验  57-58
    3.8.5 小鼠血清溶血值测定  58
    3.8.6 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检测  58-60
第四章 结论  60-61
参考文献  61-66
致谢  66-67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67

相似论文

  1. 苹果多酚对γ射线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防护作用研究,S661.1
  2. 扩展青霉TS414脂肪酶在毕赤酵母的表达、纯化及其催化外消旋萘普生酯化拆分的研究,Q814
  3. 在大肠杆菌内引入MVA途径高效合成抗疟药青蒿素前体—紫穗槐-4,11-二烯,TQ463
  4. 米曲霉FS-1脂肪酶发酵优化、分离纯化与酶学特性的研究,TQ925.6
  5. 金花茶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化学结构的研究,S567.19
  6. 凡纳滨对虾虾头内源性蛋白酶分离纯化与酶学特性研究,S985.21
  7. 雪莲果低聚果糖提取分离及分析研究,TS255.1
  8. 添加乳酸菌和米糠对水稻秸青贮品质动态变化的影响,S816.53
  9. 海洋放线菌GY-4的鉴定及其抗菌物质研究,Q936
  10. 人源β-防御素-6的原核表达及纯化,Q78
  11. 芝麻饼粕中木酚素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TS229
  12. 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TS221
  13. 几种抗生素对酸奶发酵过程的影响,TS252.54
  14. 嗜酸乳杆菌NX2-6抑菌物质的分离与结构鉴定,TS201.3
  15. 脂肪酶催化猪油合成Vc脂肪酸酯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TS202.3
  16. 水稻黄单胞菌clp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S435.111.4
  17. CoQ10对禽痛风蛋鸡肾脏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S858.31
  18. 运输应激及抗应激处理对肉牛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S858.23
  19. 大豆胚芽异黄酮的乳酸菌转化及其咀嚼片的研制,TS214.2
  20. 水稻条斑病菌harpin基因的筛选和胞外多糖相关基因的鉴定,S435.111.42
  21. 黄芩与乳酸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回盲肠微生物菌群影响的研究,S831.5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轻工业、手工业 > 食品工业 > 一般性问题 > 基础科学 > 食品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