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感知风险对网上银行影响的实证研究

作 者: 黎科
导 师: 匡松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贸易电子商务
关键词: 网上银行 感知风险 感知有用性 感知易用性 感知安全性 风险态度
分类号: F83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到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而网上银行客户数量为1.66亿,全年客户增长了19.2%。2010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为549.5万亿元,同比增长49%。至2014年,中国网上银行的交易规模有望突然2200万亿元。尽管网上银行业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因素影响着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其中,网民对网上银行的使用心存芥蒂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报告指出,只有当客户对网上银行的安全具有足够的信心,才能够真正提高使用频率和支付金领。2011年12月暴发的网民信息泄露事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据预测,涉及用户将会上亿。这场事故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信息泄露事件,更加深了网民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忧虑。根据艾瑞咨询《2011年下半年个人网络安全报告》显示,2011年下半年网民最担心的安全损失是金钱损失和隐私泄露,比较关注的安全困扰类型主要有网银被盗号、电脑运行缓慢和隐私资料被泄漏。其中,网上银行被盗号最受网民关注,客户占比为54.9%,隐私资料外泄则位居第三,客户占比为51.2%。综合网民的关注点,可以看出网民对与经济、个人隐私挂钩的困扰更为关注。对于客户的这种担心可以用感知风险理论来解释,也有许多学者用研究证实了感知风险对网上银行的使用呈负相关关系。本文将网上银行结合感知风险理论,试图找出感知风险影响网上银行的因素,从而促进银行业集中精力做好客户关心的事,促进服务质量。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目前网上银行的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目前客户对使用网上银行担心的问题。总结前人对网上银行的研究及感知风险理论在网上银行研究中的运用,以此引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并对研究问题进行分解,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解释本研究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提出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安排及数据分析方法,最后说明本研究的贡献与创新之处。第二章:对网上银行和感知风险的定义及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本章首先阐述学术界与各相关组织网上银行不同的定义,网上银行按照各个不同标准的分类,网上银行的现状及前人对网上银行研究的小结。其次,列举了对感知风险的在传统环境下及网络环境下的不同定义,传统环境和网络环境中感知风险维度的区别。最后,回顾了前人以感知风险为视角对网上银行进行的相关实证研究情况。第三章:感知风险对网上银行的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与研究设计,以及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本章的主要任务是建立感知风险对网上银行影响因素的模型。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结合实际中网上银行感知风险可能的影响因素,构建本文的研究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阐述了实证研究的框架设计和量表设计情况,确定调查对象、抽样方法、样本量大小以及数据收集方法。第四章:感知风险对网上银行影响的实证研究分析。本章主要是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分析数据的工具是专业的统计软件SPSS19.0。首先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等一系列人口统计特征;然后,使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探索并验证感知风险的维度;接下来,运用相关分析得出感知风险各维度的相关性和各个影响因素与感知风险的相关性;紧接着,对影响感知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各个影响因素的对感知风险的回归方程;最后,对客户的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人口统计特征对感知风险的影响。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经过第四章的实证分析与讨论,得出本文最后的结论,并根据结论对网上银行营销策略提出建议。然后,说明本研究对网上银行研究领域的价值,以及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最后,针对本文的局限,指出在本研究领域后续研究中,可以改进的问题和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研究视角较新以往学者对于网上银行,一般是站在银行的角度,研究网上银行的使用意愿、服务质量、满意度和忠诚忠以及法律监管问题。本文选取客户因素作为新的研究视角,论述感知风险对客户的影响,研究视角更为新颖、具体。2.揭示了网上银行感知风险的维度和影响因素在以前的研究中,学者只论证了感知风险对网上银行的使用存在影响,是将感知风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并没有说明感知风险的维度可以分为哪些内容,更没有揭示哪些因素可以影响感知风险。比如是网上银行的操作程序比较简单使使客户感知风险降低,还是网上银行的安全工作做的好使客户感知风险降低。研究感知风险的维度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找出个人客户在使用网上银行过程中关心的问题。3.揭示感知风险各维度对网上银行的相对影响程度在揭示了影响网上银行感知风险的因素之后,本文进一步考察了各个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构建了影响网上银行感知风险的回归方程,这样有利于清晰、详细地了解影响客户对网上银行的感知风险的哪些因素更为重要。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2
1. 绪论  12-27
  1.1 研究背景  12-18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8-21
    1.2.1 研究目的  18-19
    1.2.2 研究意义  19-21
  1.3 研究内容  21-22
  1.4 研究框架及方法  22-25
    1.4.1 研究框架  22-24
    1.4.2 研究方法  24-25
  1.5 研究创新之处  25-27
2. 网上银行感知风险相关理论  27-40
  2.1 网上银行  27-32
    2.1.1 网上银行的定义  27-28
    2.1.2 网上银行的分类  28-30
    2.1.3 网上银行的现状  30-31
    2.1.4 网上银行相关研究小结  31-32
  2.2 感知风险  32-34
    2.2.1 感知风险的定义  32-34
  2.3 感知风险的维度  34-39
    2.3.1 传统环境下感知风险的维度  34-36
    2.3.2 网络环境下感知风险的维度  36-39
  2.4 感知风险对网上银行的影响  39-40
3. 模型构建与调查问卷设计  40-54
  3.1 模型构建  40-42
  3.2 研究假设  42-46
    3.2.1 客户因素  42-45
    3.2.2 网上银行因素  45-46
  3.3 变量的可测化指标设计  46-47
  3.4 问卷调研方案设计  47-54
    3.4.1 调查问卷结构与内容设计  47-48
    3.4.2 预调查  48-49
    3.4.3 调查问卷对象  49-50
    3.4.4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  50
    3.4.5 数据处理方法说明  50-54
4. 实证研究分析  54-68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57
  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7-59
    4.2.1 信度分析  57-58
    4.2.2 效度分析  58-59
  4.3 因子分析  59-62
  4.4 相关分析  62-63
  4.5 回归分析  63-65
  4.6 单因素方差分析  65-68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68-73
  5.1 研究结论与分析  68-70
  5.2 相关建议  70-71
  5.3 本文研究贡献与不足  71-72
    5.3.1 本文研究贡献  71
    5.3.2 本文研究不足  71-72
  5.4 研究展望  72-73
参考文献  73-79
附录  79-81
致谢  81-83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83

相似论文

  1. 电视购物环境中消费者减少感知风险策略研究,G229.2-F
  2. 我国网上银行效率实证研究,F224
  3. 基于指纹识别和PKI的网上银行身份认证系统设计,TP393.09
  4. 住宅市场消费者感知风险对购房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F293.3
  5. 山东农信网上银行信息风险管理研究,F832.2
  6. 齐鲁银行网上银行产品结构优化与营销策略,F832.2
  7. 邮储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营销组合策略研究,F832.2
  8. 品牌形象对顾客价值的影响研究,F224
  9. 涉入水平与品牌转换:感知风险和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F224
  10. 我国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对策研究,F832.2
  11. 上海农商银行网上银行系统的优化研究,F832.2
  12. 感知风险维度对消费者自有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F224
  13. 基于CPK的网上银行安全交易认证系统的研究,TP393.08
  14. 第三方网上支付使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F832.2;F224
  15. 网络团购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F224
  16. 危机后旅游者风险感知与风险降低研究,F224
  17. 基于感知风险的P2P信任模型研究,TP393.08
  18. C2C环境下互动性与消费者感知风险关系研究,F713.36
  19. 消费者品牌信任影响因素研究,F274;F224
  20. 产品伤害危机对品牌资产的影响机制研究,F224
  21. 服装网购中口碑效价和频数对消费者感知风险影响的研究,F713.36;F407.86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银行制度与业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