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问题研究

作 者: 李淑蓉
导 师: 曹立前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学科教学
关键词: 中学 历史教学 文学性 渗透
分类号: G633.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教育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中学历史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能力的”,更是“生命的”、“人文的”和“跨学科的”。在关注和沉思历史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以及人文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本文紧密结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和现代教育理念,认真总结分析以往的研究成果,以教学实践探索为依据提出了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的问题,并对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的理论基础、可行性支持,以及中学历史教学实现文学性渗透应采取的实践策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与评价,就中学历史教学实现文学性渗透所带来的积极意义进行了研究总结。在理论层面,建构起“文学性渗透”的概念体系;在实践层面,初步探索出“文学性渗透”的可行的教学方式——即以历史文本“包括教科书、文献资料、各类参考书”作为地层和土壤,以文学性包括文学形象、文学语言、文学手段、文学结构等为传播媒介,对学习者的文化心理、文化素养、文化情结以及历史观、价值观等进行更为深入而全面的教育和影响。?全文除前言外,共分五个章节:第一章,通过相关调查分析中学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论证中学历史教学中文学性渗透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界定并确立了“文学性渗透”的概念体系。文学和历史的紧密联系,以及文学及其作品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使中学历史教学运用文学性渗透成为可能,历史教材多样化发展以及历史跨学科教学的提出,使得历史教学中对文学作品、文学语言、文学手段等要素的运用成为必然。第二章,主要论述文学与历史的关系,突出文学与历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渊源关系,对文学性、历史性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对文学和历史的互现关系进行了双向阐释,这是提出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的实践策略,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本部分以“文学性渗透”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历史教学与文学性进行整合研究,对中学历史教学中文学性渗透的策略问题,从实践层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探讨,总结出中学历史教学实施文学性渗透的各种途径和可行方法,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四章,主要是对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的深度思考,对历史教师提出了适应教学发展的更高的要求。第五章,总结和分析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的效果与价值。本研究的实践结果表明:实施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的教学方式,不仅为深化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而且有利于师生深入研读文本,挖掘教材深处的历史情感与文化因素,激发学生探究历史本源的浓厚兴趣,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的生命情感、人文情怀和历史意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教师对教学、教材和历史课堂的研究意识,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使历史课堂出现生机活力,对于培养历史思维,启发历史想象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引言  11-13
第一章 论题的阐释与研究现状  13-24
  一、问题的提出  13-18
    (一) 新课程标准为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提供了政策性支持  13-14
    (二) 历史教学境况为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提供了环境支持  14-15
    (三) “文史不分家”为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提供了可行性支持  15-16
    (四) 《百家讲坛》为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提供了教学依据  16-17
    (五) 高考改革的指挥棒为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提供了方向性支持  17
    (六) 文学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为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提供了现实依据  17-18
  二、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8-21
    (一) 渗透  18
    (二) 文学性渗透  18-19
    (三) 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是客观存在的需要  19-21
  三、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的研究现状  21
  四、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的研究意义、方法和思路  21-24
    (一) 研究意义  21-22
    (二)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22-24
第二章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24-33
  一、文学性与历史性  24-26
    (一) 文学性  24-25
    (二) 历史性  25-26
  二、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双向阐释  26-31
    (一) 文学与历史的渊源  26-28
    (二) 历史中的文学性渗透  28-29
    (三) 文学中的历史性渗透  29-30
    (四) 历史中文学性渗透的意义  30-31
  三、历史教学如何处理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31-33
    (一) 摆正历史和文学的位置  31-32
    (二) 恰当借鉴文学艺术形式  32-33
第三章 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的实践策略  33-52
  一、借助文学作品塑造历史让历史教学无憾  33-35
    (一)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  33-34
    (二) 提升学生对历史生动而完整的认识  34-35
    (三) 形成对历史的自我认识  35
  二、借助文学化的语言渲染历史让课堂激情飞扬  35-38
    (一) 历史教学语言  35-36
    (二) 文学化语言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36-38
  三、借助影像歌乐等形式活化历史让思维立体化  38-40
    (一) 借助影像资料塑造历史空间创设历史情境  38-39
    (二) 借助音乐教育唤醒历史思维刺激想象力  39-40
  四、借助文学形象认识历史让历史回归本位  40-42
    (一) 文学形象的艺术魅力  40
    (二) 借助文学形象定位历史人物  40-42
  五、借助文学修辞塑造历史让课堂熠熠生辉  42-47
    (一) 巧用比喻  42-43
    (二) 慎用拟人  43-44
    (三) 善用谐音  44-45
    (四) 妙用摹声  45
    (五) 惯用设问  45-47
  六、借助叙述人的立体形象创设历史情感  47-49
    (一) 叙述人的声音让历史回旋耳边  47-48
    (二) 叙述人的表情让历史重现眼前  48-49
  七、借助形象思维做合理的补充让历史完整  49-52
    (一) 以事实为根据,借助形象思维做适当的补充  49-50
    (二) 借助形象思维做合理性的补充也包括“虚构”  50
    (三) 借助形象思维做合理性的补充也包括“联想”  50-52
第四章 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的深度思考  52-59
  一、端正史德坚守唯物史观  52-53
    (一) 端正史德  52-53
    (二) 坚守唯物史观  53
  二、涵养品性提高人文素养  53-55
    (一) 教师的品性  53-54
    (二) 教师的人文素养  54-55
  三、兼收并蓄“专家”“杂家”一身担  55
  四、锤炼语言提高生动教学水平  55-56
  五、创新能力历史教师的生命  56-59
    (一) 独具慧眼  57
    (二) 与时俱进  57-58
    (三) 创新表现  58-59
第五章 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的效果和价值  59-63
  一、文学性渗透历史课堂的效果  59-60
    (一) 灵动性  59
    (二) 情意性  59-60
    (三) 生活性  60
  二、文学性渗透历史课堂的价值  60-63
    (一) 人文性  60-61
    (二) 深刻性  61-62
    (三) 生命性  62-63
结语  63-64
注释  64-66
参考文献  66-69
附件  69-72
致谢  72

相似论文

  1.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2. 辣椒碱/β-环糊精体系溶解与渗透的相关性研究,R943
  3. 中学教师情绪劳动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B841
  4. 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点的研究,G623.5
  5. 连山山区中学如何开展海洋教育的研究,G632.0
  6. 参与式培训对中学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影响,G636
  7. 中学数学竞赛中二次多项式与二次函数问题的研究,G633.6
  8. 广州与河源中学地理教育区域差异分析,G633.55
  9. 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研究,G633.3
  10. 中学古代写景游记散文教学研究,G633.3
  11. 加强中学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路径探究,G631
  12. 广州市中学普及开展第一套校园集体舞的策略研究,G633.96
  13. 老子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633.3
  14. 农村初中学困生的问题研究,G635.1
  15. 陕南贫困山区中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G633.96
  16. 地理园(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G633.55
  17. 毽球运动训练模式的研究,G849.9
  18. 莴笋渗透脱水传质动力学及渗后热风干燥特性研究,TS255.52
  19. 添加钾离子对低盐度水体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S963
  20. 广州市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研究,G434
  21. 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作业系统研究,G633.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历史、地理 > 历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