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HCV在树鼩原代肝细胞中感染与转染受体辅助感染的研究

作 者: 李尧
导 师: 夏雪山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生物化工
关键词: 树鼩原代肝细胞 CD81受体 转染 FL-J6/JFH1 荧光定量PCR Q-PCR
分类号: R512.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丙型肝炎病的主要病原体。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对于HCV感染情况的调查,全球感染HCV的患者约1.7-2.0亿,我国属于HCV的高度感染区,其感染者约占3.2%。高效病毒体外培养体系与合适实验动物模型的缺乏,是丙型肝炎药物与疫苗研究的主要障碍。2005年,高效的HCV病毒细胞培养体系的建立,可以经过体外培养获得高感染性的HCV病毒,使得动物模型的建立尤为紧迫。除丙型肝炎病毒的自然宿主——人和黑猩猩外,尚未发现其他自然动物对HCV易感。树鼩是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地区低等灵长类动物。研究发现,树鼩可被HCV患者的血清感染,但是由于HCV患者血清的来源不明、病毒滴度较低、感染不稳定、树鼩个体背景复杂等原因,丙型肝炎病毒对树鼩的感染特性未被最终阐明。本研究以人工驯化、繁育的树鼩为实验对象,采用二步灌流、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得树鼩原代肝细胞(PTH),优化灌流液、离心速度和培养基,用单因素比较和正交实验法进行比较各优化因素之间的差别,最终以台盼蓝染色法测定获得PTH细胞数量,用MTT法测定PTH的状态。实验确定的最佳灌流液为D-Hank’s、最佳离心速度为800rpm3min、600rpm3min、400rpm2min、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ITS、1%DMSO、200uM谷氨酰胺、0.15%牛血清白蛋白、100U/ml青霉素、100ug/ml链霉素、0.1uM地塞米松和WEM培养基。经过优化的PTH具有更长的生长周期和更好的生长状态,可用于受体分子转染和HCV感染实验。为进一步提高树鼩原代肝细胞对HCV的感染性,将已成功构建可表达人CD81受体的质粒,用脂质体介导转染进入PTH,使树鼩原代肝细胞表达人的CD81分子,用PCR定性和Q-PCR的方法测定出CD81转染后最高表达量约是未转染对照细胞的234倍。最后,采用J6/JFH1-Huh7.5.1培养体系获得的病毒载量为107IU/ml以上的HCV病毒,感染高表达人CD81的PTH,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培养上清中HCV病毒载量,发现转染和未转染的PTH感染产出的病毒载量基本在104-105IU/ml之间,转染的细胞感染的第7天产出最高病毒载量值为106IU/ml.综上所述,本研究以树鼩为实验动物,采用二步灌流技术得到树鼩原代肝细胞,优化了树鼩原代肝细胞的分离、培养技术,得到了生长时间更长、状态较佳的PTH。将人的CD81转染入PTH中使该细胞能高表达人的CD81,用J6/JFH-1HCV病毒感染转染的细胞,最终用Q-PCR和荧光定量PCR的技术检测转染和未转染细胞感染上清载量,未发现转染所造成HCV感染性增强或病毒增殖能力提高。本研结果为树鼩做为丙型肝炎病毒小型动物模型,奠定了前期研究基础,并有助于HCV感染与复制的机制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8-11
插图与附表清单  11-13
英文缩写词表  13-15
第一章 绪论  15-35
  1.1 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病毒  15-18
    1.1.1 HCV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制  15-18
    1.1.2 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18
  1.2 丙型肝炎动物模型  18-22
    1.2.1 黑猩猩  19
    1.2.2 小鼠  19-21
    1.2.3 树鼩作为HCV的小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1-22
  1.3 丙型肝炎体外培养技术  22-29
    1.3.1 HCV亚基因组复制子培养体系  22-24
    1.3.2 HCV细胞培养体系  24-25
    1.3.3 细胞系  25-27
    1.3.4 原代细胞  27-29
  1.4 丙型肝炎入胞机制与受体  29-34
    1.4.1 四个受体及功能机制  29-32
    1.4.2 CD81转染增强感染作用及病毒适应性变异  32-34
  1.5 实验技术路线图  34-35
第二章 树鼩原代肝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的优化  35-51
  2.1 引言  35
  2.2 材料与方法  35-42
    2.2.1 实验动物  35-36
    2.2.2 实验试剂  36
    2.2.4 实验方法的条件优化  36-42
  2.3 实验结果  42-47
    2.3.1 优化灌流液和离心速度前后树鼩原代肝细胞状态比较  42-43
    2.3.2 优化方法前后树鼩原代肝细胞得量、成活率比较  43-44
    2.3.3 优化方法后树鼩原代肝细胞生长曲线  44-47
    2.3.4 优化方法前后树鼩原代肝细胞存活时间比较  47
  2.4 讨论  47-50
    2.4.1 优化方法对树鼩原代肝细胞的分离获得影响  47-48
    2.4.2 优化方法前后树鼩原代肝细胞生长情况的差异  48-49
    2.4.3 分析优化方法后树鼩原代肝细胞生长曲线与形态观察  49-50
  2.5 本章小结  50-51
第三章 人CD81受体转染树鼩原代肝细胞  51-65
  3.1 引言  51-52
  3.2 材料与方法  52-57
    3.2.1 实验材料  52
    3.2.2 实验试剂(试剂盒)  52
    3.2.4 实验方法  52-57
  3.3 实验结果  57-62
    3.3.1 CD81转染后细胞状态,判断转染试剂对细胞的影响  57-58
    3.3.2 CD81转染树鼩原代肝细胞PCR检测结果  58-60
    3.3.3 CD81转染树鼩原代肝细胞定量PCR检测结果  60-62
  3.4 讨论  62-64
    3.4.1 CD81转染树鼩原代肝细胞定性检测结果分析  62-63
    3.4.2 CD81转染树鼩原代肝细胞相对定量结果分析  63-64
  3.5 本章小结  64-65
第四章 受体介导HCV感染树鼩原代肝细胞的感染性的变化与分析  65-74
  4.1 引言  65-66
  4.2 材料与方法  66-70
    4.2.1 实验材料  66
    4.2.2 实验试剂(试剂盒)  66
    4.2.4 PCR引物  66-67
    4.2.5 实验方法  67-70
  4.3 实验结果  70-72
    4.3.1 转染表达了CD81受体的PTH感染HCV后的上清定量PCR结果  70-72
    .4.3.2 比较感染过程中转染的PTH和未转染的上清载量差异。  72
  4.4 讨论  72-73
  4.5 本章小结  73-74
第五章 结论  74-75
致谢  75-76
参考文献  76-85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附录  85-86
附录B 其他需要说明的内容  86

相似论文

  1. 红肉脐橙和‘国庆四号’温州蜜柑中CHS和CHI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其对类黄酮积累的调控机制,S666.4
  2. 草菇采后生理生化及保鲜方法的研究,S646.13
  3. HSV-2gD模拟抗原表位P6、HBsAg、IL18重组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观察,R392
  4. 易错PCR定向进化扩展青霉FS1884脂肪酶,Q78
  5. 聚乙烯亚胺修饰糖脂共聚物介导基因治疗研究,R450
  6.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漆酶基因的体外诱变及在毕赤酵母中表达,TQ925
  7. 南京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的发生调查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S433
  8. 溶藻弧菌毒力相关基因的检测与保藏方法的研究,S943
  9. 昆虫OBP CSP和sid-1基因的预测及序列分析,Q78
  10. 河南省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分子特性分析,S852.65
  11.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12. 猪细小病毒河南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13. 拮抗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S476.1
  14.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15. 蝴蝶兰(Phalaenopsis)脱毒快繁关键技术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S682.31
  16. MMP-7和溶菌酶在DSS诱导的Balb/c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S858.91
  17. 固始鸡胚期消化管发育的研究,S831
  18. 猪细小病毒感染对猪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转录时相影响的研究,S858.28
  19. 猪后肠产甲烷菌群多样性及其与乙酸生成关系的研究,S828
  20. 河南省樱桃谷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FNC抗DHBV体内试验研究,S858.32
  21. 新型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重组中的应用,R34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传染病 > 病毒传染病 > 病毒性肝炎 > 乙型肝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