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客流组织的铁高客站候车空间模式研究

作 者: 陈星星
导 师: 刘塨; 郑志
学 校: 华侨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铁路客站 候车空间 模式
分类号: U291.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围绕着秦沈客专、津京城际、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的实施,以及全国各地城际、市郊铁路项目的陆续建设,现有铁路客运站面临着大规模新建或改扩建,铁路客运站开始以一个新的形象展现给世人。客站作为城市的交通功能的作用再次被放大和增强,因此客站的交通综合枢纽的功能在城市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乘客对铁路客站提出了舒适、高效、便捷的要求。如何在客站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候车空间设计中反映和实现这一目标,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铁路客站发展的过程以及调研我国新型铁路客站候车空间站的使用现状,归纳和总结出三种典型客站候车空间模式。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部分,首先是对本文涉及的背景、铁路发展背景、研究对象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候车空间三要素发展趋势做了研究铺垫。第二部分是文章核心部分,从候车空间的平面布局特征、流线组织模式、空间组合模式出发,对“以侯为主”、“等候与通过”、“通过式”候车模式进行分篇章研究。第三部分是通过案例对前面三种模式的进行实例论证部分,同时也是对前面理论总结的补充。本文在对福厦线、温福线、温甬线实地调研,在大量理论阅读基础上,对现有新型客站进行研究,期望能对今后的铁路客站设计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6-10
第一章 绪论  10-24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0
  1.2 国内外高速铁路发展历史  10-14
    1.2.1 第一条高速铁路的诞生  10-11
    1.2.2 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阶段  11-12
    1.2.3 高速铁路的定义  12-14
    1.2.4 高速铁路的主要特征  14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20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4-15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5-20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0-21
    1.4.1 概念界定  20
    1.4.2 主要研研究对象  20
    1.4.3 主要研究方法  20-21
  1.5 课题的创新之处  21
  1.6 研究框架  21-24
第二章 车站候车空间要素特征分析  24-38
  2.1 客站广场与候车大厅一体化趋势  24-29
    2.1.1 客站广场功能布局的发展阶段  24-25
    2.1.2 客站广场功能布局原则  25-26
    2.1.3 客站广场功能布局模式  26-27
    2.1.4 客站广场功能发展趋势  27-29
  2.2 候车大厅与站场一体化的趋势  29-35
    2.2.1 候车大厅功能布局的发展阶段  29-31
    2.2.2 候车大厅功能组成与特征  31-34
    2.2.3 候车大厅功能发展趋势  34-35
  2.3 站场作为建筑设计主体的发展趋势  35-37
    2.3.1 站场功能布局要点及发展趋势  35-36
    2.3.2 站场功能的适应性研究  36-37
  2.4 本章小结  37-38
第三章 “以候为主”的空间布局特征  38-54
  3.1 功能布局特征  38-40
    3.1.1 总体功能布局原则  38
    3.1.2 主要功能组成  38
    3.1.3 平面功能组织模式  38-40
    3.1.4 各功能组成单元组成比例关系  40
  3.2 流线组织模式  40-41
    3.2.1 主要流线组织原则  40
    3.2.2 流线组织方式  40-41
  3.3 车站建筑空间组合模式  41-52
    3.3.1 线侧平式空间组合模式  44-48
    3.3.2 线侧下式空间组合模式  48-49
    3.3.3 线正下式空间组合模式  49-52
  3.4 本章小结  52-54
第四章 “等候与通过并重”的空间布局特征  54-66
  4.1 功能布局特征  54-55
    4.1.1 总体功能布局原则  54
    4.1.2 主要功能组成  54-55
    4.1.3 平面位置组合关系  55
  4.2 平面布局特征  55-57
    4.2.1 平面大循环套小循环  55-56
    4.2.2 立体层叠  56-57
  4.3 流线组织及空间特征  57-59
    4.3.1 流线组织方式  57
    4.3.2 旅客的流动催生多元化空间  57-58
    4.3.3 旅客的流动催生立体化空间  58-59
  4.4 车站空间组合模式  59-64
    4.4.1 地上线“正上式”空间组合模式  59-63
    4.4.2 地下线“正上式”空间组合模式  63-64
  4.5 本章小结  64-66
第五章 “通过式”的空间布局特征  66-78
  5.1 功能布局组成  66-68
  5.2 车站型式与规模确定  68-71
    5.2.1 车站型式  68-70
    5.2.2 车站规模  70-71
  5.3 流线布局特征分析  71-73
    5.3.1 换乘设计原则  71-72
    5.3.2 换乘设计  72-73
  5.4 车站空间组合模式  73-76
    5.4.1 地面站台车站模式  73-74
    5.4.2 高架站台车站模式  74-75
    5.4.3 地下车站模式  75-76
  5.5 本章小结  76-78
第六章 以实例分析三种不同候车空间模式  78-92
  6.1 以徐州东站为例分析“以侯为主”的空间模式  78-82
    6.1.1 徐州东车站总平面规划  78-79
    6.1.2 平面功能布局  79-80
    6.1.3 站内进站旅客流线组织  80-81
    6.1.4 剖面设计  81
    6.1.5 建筑造型及室内空间感受  81-82
  6.2 以武汉站为例分析并存空间模式  82-88
    6.2.1 武汉站选址  82-83
    6.2.2 站区规划及车站规模  83-84
    6.2.3 车站建筑工程组成  84-85
    6.2.4 车站功能布局复合化  85
    6.2.5 内部空间感受  85-87
    5.2.6 采用新技术  87-88
  6.3 以 S1 线温州南、温州西站为例分析通过式空间模式  88-91
    6.3.1 “通过式”车站总体布置原则  88
    6.3.2 温州南站可研方案  88-90
    6.3.3 温州站可研方案  90-91
  6.4 本章小结  91-92
第七章 结语  92-94
  7.1 总结  92-93
  7.2 展望  93
  7.3 不足之处  93-94
参考文献  94-98
  一、专著  94-95
  二、学位论文  95
  三.期刊  95-98
附录 A 图表总汇  98-102
附录 B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2-104
致谢  104

相似论文

  1. 基于流形学习的高维流场数据分类研究,V231.3
  2. 溃坝生命损失风险评价的关键技术研究,TV122.4
  3. 基于新医学模式的儿童医疗环境设计研究,TU246.1
  4. 万科模式的居住小区设计研究,TU984.12
  5. 径向振动模式压电变压器的等效电路模型与应用,TM406
  6. 任务型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7.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叙事模式分析,J905
  8. 高中函数教学研究与实践,G633.6
  9.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10. 海量多数据库集成系统的查询处理研究,TP311.13
  11. 基于仿生模式识别的文本分类技术研究,TP391.1
  12. “小团队”健美操教学模式改善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G831.3
  13. 山东省高校科研项目集成管理模式研究,G644
  14. 技师培养方式改革的研究,G719.2
  15.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16.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17. 基于目标成分“敲出/敲入”质量控制模式的中药姜黄抗氧化药效物质辨识,R285
  18. 文章难易度与主题熟悉度对英语学习者听力影响的个案研究,G633.41
  19. 试论地方政府的伦理决策,D625
  20. 我国社会保障预算模式的选择与建构研究,D632.1
  21. 毽球运动训练模式的研究,G849.9

中图分类: > 交通运输 > 铁路运输 > 铁路运输管理工程 > 车站及枢纽 > 客运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