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为什么不如他

作 者: 李艺敏
导 师: 孔克勤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基础心理学
关键词: 学生 自卑感 内隐自卑 社会比较 自卑感量表 内隐自卑测量方法 自卑心理结构 自尊
分类号: B844.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76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人类普遍存在且重要的情感体验,自卑在中国学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是影响学生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然而,心理学工作者对于自卑开展的深入研究却不多。积极开展学生的自卑心理研究,不仅可以充实自我的心理学研究、丰富人格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还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本研究从中国学生自卑心理的现状出发,以“学生的自卑心理”作为选题,认为自卑心理包括可以意识到的自卑感和无法内省的内隐自卑两部分,把自卑感定义为个体在与他人进行比较时,意识到自己不如他人而视之为缺点并为之苦恼的情感体验,而内隐自卑则是自卑感内化的产物,是无法通过内省意识到的自卑感;特别强调自卑感和内隐自卑是个体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结果,认为应该从社会比较的角度对自卑感和内隐自卑进行测量。本研究在社会比较的视野下,首先通过编制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自卑感量表探讨学生自卑感的结构,分析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自卑感的现况,并探查学生自卑感的具体内容是否存在学龄阶段间的群体差异和学龄阶段内的个体差异。其次,采用IAT、EB、CFII方法探索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是否存在内隐自卑。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学生自卑心理的结构及特点并探索自卑与自尊的关系。首先,本研究对大、中、小学生的自卑感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小学生自卑感主要包括学业自卑感、生活自卑感、性格自卑感三个因素,中学生自卑感在小学生自卑感的基础上形成,包括生活自卑感、社交自卑感、学业自卑感、性格自卑感四个因素,大学生自卑感在中学生自卑感的基础上形成,包括生活自卑感、社交自卑感、学业自卑感三个因素。因此,生活自卑感、学业自卑感、社交(性格)自卑感是学生自卑感体验的重要内容。但是,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活自卑感、学业自卑感、社交(性格)自卑感又有不同的所指。性格自卑感在学生自卑感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桥梁与中介的作用,社交自卑感是学生性格自卑感发展的必然结果。本研究还尝试制定了大、中、小学生自卑感探索性常模,并对大、中、小学生的自卑感现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性别、生源、是否独生子女、学科门类、年级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影响大、中、小学生的自卑感体验。然后,本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的视角,利用IAT、EB、CFII三种范式对大、中、醒皇缘哪谝员敖辛颂教帧F渲?IAT和EB范式中所用的测验材料均是在相应地自编大、中、小学生自卑感量表的项目基础之上改编而成的。在对大、中、小学生被试进行内隐自卑的IAT测验时,大学生被试又包括三个实验组,每组接受的内隐自卑的IAT测验的材料并不完全相同;中、小学生被试各属于一个实验组,每组接受的内隐自卑的IAT测验的材料分别完全相同。在对大、中、小学生被试进行内隐自卑的EB和CFII测验时,大、中、小学生被试各属于一个实验组,每组接受的测验材料分别完全相同。总的看来,各实验组都表现出显著的内隐自卑效应。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分别根据内隐自卑测验和自卑感测验的结果,将自卑心理结构划分为高内隐自卑/高自卑感、高内隐自卑/低自卑感、低内隐自卑/高自卑感、低内隐自卑/低自卑感四种类型,探讨了学生自卑心理结构的特点。结果发现:不同自卑结构的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YG的情绪性因素上;高内隐自卑/高自卑感类型被试比低内隐自卑/低自卑感类型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差;自卑感而非内隐自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更密切。最后,本研究从实证的角度探索了大、中、小学生被试自卑与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无论是对从学龄阶段间的角度进行取样的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被试,还是对从学龄阶段内角度进行取样的三个大学生组的被试的测量结果都表明内隐自卑、内隐自尊、自卑感和外显自尊分别是相对独立的、不同的结构。另外,还发现低外显自尊者不全属于高自卑感类型,高自卑感类型者不全是低外显自尊的,因此认为不宜笼统地讲“低自尊即自卑”。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6-8
ABSTRACT  8-10
目录  10-15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5-22
第2章 国内,外自卑研究综述  22-46
  2.1 西方心理学对自卑的研究  22-30
    2.1.1 自卑感的概念及其测量  23-25
    2.1.2 自卑情绪及其测量  25-26
    2.1.3 自卑的原因及其测量  26-27
    2.1.4 自卑的后果及其测量  27-30
  2.2 我国心理学对自卑的研究  30-39
    2.2.1 自卑感理论探讨  31-35
    2.2.2 自卑感实证研究  35-39
  2.3 对既有研究的思考  39-46
    2.3.1 自卑测量工具的问题  40-41
    2.3.2 自卑心理结构的问题  41
    2.3.3 自卑特征的问题  41-46
第3章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目的和意义  46-58
  3.1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  46-54
    3.1.1 从社会比较的视角界定自卑  47-49
    3.1.2 自卑和自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9-53
    3.1.3 从内稳和外显的角度区分自卑  53-54
  3.2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  54-55
  3.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5-58
第4章 自卑感量表编制  58-83
  4.1 目的  58
  4.2 学生自卑感量表的编制方法  58-75
    4.2.1 开放式调查  58-59
    4.2.2 访谈  59-60
    4.2.3 初测问卷的编制  60-61
    4.2.4 正式施测  61-75
  4.3 学生自卑感量表的原始分的计算和常模的确立  75-78
    4.3.1 学生自卑感量表的原始分的计算  75-77
    4.3.2 学生自卑感量表因素分和总分常模  77-78
  4.4 讨论  78-83
    4.4.1 学生自卑感及其测量  78-79
    4.4.2 学生自卑感量表的因素分析  79-80
    4.4.3 学生自卑感量表计分方法和结果分析  80-83
第5章 学生自卑感现况研究  83-97
  5.1 目的  83
  5.2 对象  83
  5.3 材料  83
  5.4 结果  83-88
    5.4.1 在因素分和总分上的差异  83-84
    5.4.2 在性别上的差异  84-85
    5.4.3 在生源上的差异  85-86
    5.4.4 在独生子女上的差异  86-87
    5.4.5 在学科门类上的差异  87
    5.4.6 在年级上的差异  87-88
  5.5 讨论  88-95
  5.6 小结  95-97
第6章 内隐自卑研究  97-114
  6.1 引言  97-99
  6.2 内隐自卑的IAT研究  99-104
    6.2.1 研究方法  99-101
    6.2.2 结果  101-102
    6.2.3 讨论  102-104
  6.3 内隐自卑的EB研究  104-108
    6.3.1 研究方法  104-106
    6.3.2 结果  106
    6.3.3 讨论  106-108
  6.4 内隐自卑的CFII研究  108-110
    6.4.1 研究方法  108-109
    6.4.2 结果  109
    6.4.3 讨论  109-110
  6.5 综合讨论  110-112
  6.6 小结  112-114
第7章 自卑心理的结构研究  114-133
  7.1 目的  114
  7.2 材料  114-115
    7.2.1 YG性格测验  114-115
    7.2.2 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  115
    7.2.3 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12)  115
  7.3 方法  115-116
  7.4 被试  116
  7.5 结果  116-128
    7.5.1 不同自卑结构的分类结果  116-117
    7.5.2 不同自卑结构的人格特点  117-121
    7.5.3 不同自卑结构的人际关系能力特点  121-124
    7.5.4 不同自卑结构的心理健康特点  124-125
    7.5.5 几个典型被试的自卑结构及其人格、人际关系能力、心理健康的特点  125-128
  7.6 讨论  128-133
    7.6.1 自卑结构的划分  128-129
    7.6.2 自卑结构的特点  129-133
第8章 汇聚与区分:自卑与自尊关系的探索性研究  133-140
  8.1 引言  133
  8.2 对象  133
  8.3 材料  133-134
    8.3.1 内隐自尊的IAT实验材料  133
    8.3.2 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  133-134
  8.4 方法和结果  134-136
  8.5 讨论  136-140
第9章 总讨论与总结论  140-147
  9.1 关于研究的主要思路  140
  9.2 关于自卑感的群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  140-141
  9.3 关于内隐自卑的跨样本一致性研究和多方法汇聚测量  141-142
  9.4 关于自卑与自尊的关系  142-143
  9.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43
  9.6 本研究的局限及不足之处  143-145
  9.7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45-147
附录  147-154
  附录Ⅰ 自卑感量表  147-148
    大学生自卑感量表  147
    中学生自卑感量表  147-148
    小学生自卑感量表  148
  附录Ⅱ 内隐自卑IAT测验材料  148-150
    大学生组Ⅰ  148-149
    大学生组Ⅱ  149
    大学生组Ⅲ  149
    中学生组  149-150
    小学生组  150
  附录Ⅲ 内隐自卑EB测验材料  150-151
    大学生组Ⅲ  150
    中学生组  150-151
    小学生组  151
  附录Ⅳ 内隐自卑CFII测验材料  151
  附录Ⅴ YG性格测验  151-152
    大、中学生组  151-152
    小学生组  152
  附录Ⅵ 人际关系能力问卷(ICQ)  152
  附录Ⅶ 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12)  152
  附录Ⅷ 外显自尊问卷  152-154
参考文献  154-157
  中文部分  154-155
  英文部分  155-157
后记  157

相似论文

  1. 非智力因素对小凉山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H319
  2.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3.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4. 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G621
  5.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6.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7. 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指导问题研究,G717.38
  8. 中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712
  9. 高职院校教学效果评价的数学模型分析,G712.4
  10.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策略探讨,G622.4
  11.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验研究,G633.6
  12. 论中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G631
  13.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14. 中学生学业不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G632.0
  15. 当代中学生挫折教育的生命哲学审视,G631
  16. 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研究,G633.55
  17.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18. 基于GIS的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研究,G647
  19. 广州市中学生英语课堂写作焦虑与写作成绩的相关研究,G633.41
  20. 词汇自主学习训练对高中生英语词汇能力的影响,G633.41
  21.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