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
作 者: 魏庆钏
导 师: 郑益生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 多元文化 信仰 信仰教育
分类号: G6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信仰是人生的一种精神需求,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它对人类及社会的发展都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在以前单一文化主导的社会中,人们的信仰是比较稳定、单一的。但是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已不是单一的传统文化统治的时代,而成为多元文化相碰撞的时代(如:我国本身所具有的多民族文化、西方欧美国家的强势文化、日韩文化、网络文化等)。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上也从以前的传统保守向多元化、自由化,盲目化转变。尤其各个高校更是各种文化进行碰撞的前沿,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知识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特殊群体,在其信仰的选择方面也受到一定的冲击,甚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的信仰代表着青年未来发展的趋势,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还关系到整个的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所以正确了解和评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现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确认识和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从而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已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据调查,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信仰问题。本文首先从概念的界定入手,通过与理想、信念二者的比较,阐述了信仰的涵义、特征及其作用,另外,在这一部分还特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产生、发展和特点;接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从各个方面做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从而找出大学生信仰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从国际、国内历史因素、政治体制、多元文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个人认识方面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剖析;最后,立足我国国情并结合多元文化这一特殊背景,针对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分别从内部和外部、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以及自身素养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行之有效的方法,从而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之科学信仰。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ABSTRACT 4-81 绪论 8-13 1.1 研究背景 8 1.2 研究意义及方法 8-10 1.2.1 研究意义 9-10 1.2.2 研究方法 10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3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0-11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1-132 信仰概念的界定及评述 13-23 2.1 信仰的产生及其涵义 13-15 2.1.1 信仰的产生 13 2.1.2 信仰的涵义 13-15 2.2 信仰的一般特征 15-16 2.2.1 超越性 15 2.2.2 不可实现性 15-16 2.2.3 专一排他性 16 2.2.4 形而上学性 16 2.3 信仰的作用 16-18 2.3.1 生存的希望 16-17 2.3.2 前进的动力 17 2.3.3 精神的寄托 17-18 2.4 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18-23 2.4.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 18-19 2.4.2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点 19-233 大学生的信仰现状调查及分析 23-39 3.1 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 23-26 3.1.1 大学生信仰现状 23 3.1.2 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分析 23-25 3.1.3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25-26 3.2 大学生信仰中存在的问题 26-28 3.2.1 信仰多元化 26 3.2.2 信仰迷茫 26-27 3.2.3 信仰缺失 27 3.2.4 信仰世俗化 27 3.2.5 迷信思想盛行 27-28 3.3 分析大学生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 28-39 3.3.1 国际历史因素 28-29 3.3.2 国内历史因素 29-31 3.3.3 政治体制因素 31-32 3.3.4 多元文化的影响 32-33 3.3.5 学校教育的缺失 33-35 3.3.6 家庭教育的缺失 35-36 3.3.7 自身认识不足 36-394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对策思考 39-54 4.1 正确认识宗教以及中国宗教政策 39-42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理解 39-41 4.1.2 中国宗教政策 41-42 4.2 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容 42-44 4.2.1 联系当代中国国情 43 4.2.2 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3-44 4.3 优化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环境 44-48 4.3.1 优化社会环境 44-46 4.3.2 优化校园环境 46-48 4.4 改进大学生科学信仰的教育方式 48-50 4.4.1 运用网络的宣传 48-49 4.4.2 "两课"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 49-50 4.5 重视家庭对科学信仰的教育 50-51 4.5.1 家庭教育的优势 50-51 4.5.2 重视习惯的培养 51 4.5.3 重视心理受挫能力的培养 51 4.6 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修养 51-54 4.6.1 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51-52 4.6.2 增强大学生自身的鉴别能力 52-54结语 54-56致谢 56-58参考文献 58-62附表 62-66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6
|
相似论文
-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 福建省高职院校女子篮球队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41
- 艺术体操教学对女大学生心功能的影响,G834-4
-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初级套路对普通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G831.3
-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 大学生灵性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B844.2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267.6
-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 大学生成人依恋、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 “美国大学生早期干预计划”理论与实践研究,G649.712
- 英国大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研究,G649.561
-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B842.3
- 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B844.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