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

作 者: 潘晟
导 师: 唐晓峰
学 校: 北京大学
专 业: 历史地理学
关键词: 宋代 地理学史 观念 体系 知识兴趣
分类号: K9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042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从中国古代地理学原本的知识体系出发,分别从观念、体系和知识兴趣三个方面勾勒了宋代地理学发展的基本面貌。首先,通过对宋代书目和类书的系统梳理,我们认为宋代地理学观念,在总体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地理学学科意识。就书目而言,我们发现,宋人对地理学的观念性规定沿着疆域地理的路径前进。与此相伴随的是,《山海经》所代表的古代地理学传统开始逐渐被有意识地淡化。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南宋初年,郑樵对地理学所做的分类,构成了一幅两宋之际,具有浓郁学科意识(专门之学)的地理学景观。而在类书的分类中,从北宋前期开始,由山、水等自然名词、概念组成的“地”和由“州郡”构成的疆域地理渐次被纳入具有明确地理学观念的“地理”部类名下,从而构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在分类实践中,地理-舆地-州郡的概念与范围日趋明确,层次逐渐分明。尤其是谢维新以“舆地提纲”的名义,对山川、道路等具体地理对象的地理学意味进行了系统阐述,是宋代地理学观念发展的集中表现。总体上,地理部类内部知识的同一性增强的过程中,外部的相异性也得到了加强。其次,本文从文献撰述性质、技术传统等角度考察了宋代王朝地理学体系的演变。认为,闰年图和图经,作为地方定期搜集并上报中央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王朝地理档案,在北宋中后期就逐渐停废,向由地方官组织,或士大夫私撰的州县地理著述过渡。至于南宋,成为风尚。虽然其中相当一部分继承了北宋图经的体例,但是成书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上报中央,也不再以档案的形式保存和管理,而是以著述的形式流传,并成为地方政治与文化的一种象征。另一方面,在定期的闰年地图之外,绵密的公务地图测绘奏报体系,和大量普通测绘官僚的工作,不仅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空间统治技术,更有力地推进了宋代地图测绘技术的发展,成为沈括等人编绘天下舆图和总结地图学理论的基础。尤为突出的是,北宋朝廷积极修纂各类天下地理图籍,不断构筑新的天下形象,并形成了固定的修篡机构,一度成为中央政治权力的一个重要舞台,随着两宋之际政治地理局势的改变,至于南宋似乎突然陷入停顿,地方取代中央,成为王朝地理资料搜集与编撰的主体。而在面向外部的王朝地理探索中,两宋时代所面临的政治地理局势,对当时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如界至勘会突破了以“五服”为核心的古典政治地理观念,发展了一套边界划分的原则和人文空间的地理表示方法。因使节往还,而产生的大量奉使语录或诗歌等,记录了当时最新的与国地理资料,而更有价值的是,频繁的奉使旅行开阔了当时学者的地理视野,深化了对北方自然与人文地理的认识,促进了地理学知识的累积。而士大夫对海外知识的积极态度,则使那些随海外贸易而来的世界知识,得以从零碎的片段转变为有条理的系统知识,并逐渐形成比较完整而客观的海外世界观念。本文的第三部分,则站在宋代学术的基础上,对地理学知识兴趣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在北宋时代,受河患频仍的影响,学者对于《禹贡》的认识多集中于“水学”。至于南宋,随着政治与学术形势的变化,《禹贡》之学逐渐摆脱经学的束缚,尤其在朱熹、程大昌的努力下,经过归纳与总结,形成一套持之有据,行之有效的地理考证理论与方法,为士大夫所易于实践,将囿于经典传注的《禹贡》学导入地理学专题研究的时代。而在地理著述方面,宋人热心于撰述各种当代地理著述,同时历史地理考证蔚然成风,好为名山福地之书。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宋时代的学者对于自然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不仅审美性自然观发达,更能够积极地从客观合理的角度思考、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甚至通过长期的经验观测进行实证,这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状态,余靖等人的潮汐论和沈括杰出的科学成就是这一知识兴趣的产物。值得重视的是,在宋代理学格物思想的影响下,观察并记录各种自然与地理现象成为当时日记体的必备项目。通过上述考察,我们认为在当时学术与政治背景下,宋代地理学在实践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繁荣,但是在认识领域同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朝地理学开始日益沿着以记录疆域变迁为核心的方向发展;地理学中地方与地点表示的数量传统逐渐削弱,文学与历史认同的表示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并日益占据统治地位;学者逐渐将地理学当做专门之学看待,但是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是地理学的人文化方向发展;而蓬勃发展的对自然的知识兴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曾经将经验实证方法带入了地理学之中,但是它并没有成为知识的潮流,更没有能够改变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因此宋代地理学所取得的繁荣并没有让中国古代地理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换句话说,地理学不是一个可以孤立发展的学科。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4
Abstract  4-11
绪论  11-32
  0.1 问题与对象  11-14
    0.1.1 问题的提出  11
    0.1.2 研究对象的一般认识  11-14
  0.2 宋代地理学史研究概述  14-23
    0.2.1 宋代地理学史的专题研究进展  14-20
    0.2.2 宋代地理学史的整体认知现状  20-23
  0.3 地理学史研究:思想与方法  23-29
    0.3.1 地理学史研究的基础纲领与科学主义  23-25
    0.3.2 “范式”(paradigm)与科学社会学影响下的地理学史研究  25-27
    0.3.3 知识考古学与东方主义(Orientalism)影响下的地理学史研究  27-28
    0.3.4 基于古代地理学原本体系基础上的地理学史研究  28-29
  0.4 史料来源与内容结构  29-32
    0.4.1 主要史料来源及其说明  29-31
    0.4.2 内容与结构之安排  31-32
第一编:宋代地理学观念溯源:以书目与类书为中心的考察  32-65
  第一章:宋代书目与地理学观念的变动  33-46
    1.1 北宋书目所见地理学  33-38
      1.1.1 景德《龙图阁书目》“地理”的两分与北宋前期地理学范畴的一个侧面  33-35
      1.1.2 《崇文总目》与《新唐书?艺文志》之间地理学观念的变动  35-38
    1.2 南宋书目类例的发展与地理学观念的变化  38-46
      1.2.1 《秘书省续遍到四库阙书目》所见两宋之交地理书观念之变动  38-39
      1.2.2 郑樵《通志?艺文略》之类例与地理的“专门之学”  39-42
      1.2.3 南宋私目中反映的地理学  42-43
      1.2.4 景定《建康志?文籍志》与独立部类的地理书  43-46
  第二章:宋代类书中的地理学观念与知识体系  46-65
    2.1 北宋类书:分类中的地理学概念与知识体系  47-53
      2.1.1 《太平御览》之分类所见北宋初期地理学  47-49
      2.1.2 《晏元献公类要》的“地理之学”  49-53
    2.2 南宋类书:分类的多样性与地理学观念的人文趋向  53-62
      2.2.1 南宋前期类书的分类与地理学观念  53-54
      2.2.2 南宋中后期类书分类与地理学人文化因素的稳定增长  54-62
    2.3 本编余论:知识的分类与观念的累积  62-65
第二编:疆理天下,周知九州  65-216
  第三章:九州封域——从闰年图到郡县志  66-112
    3.1 宋代的闰年图:疆域地理资料的定期奏报  66-75
      3.1.1 闰年图源流略论  66-68
      3.1.2 宋代闰年图制度之演变  68-72
      3.1.3 宋代闰年图内容之蠡测与闰年版籍  72-75
    3.2 图经与九域图志:从资料走向系统知识  75-98
      3.2.1 古代收集疆域地理资料的传统:图经源流概述  75-79
      3.2.2 宋代的图经:王朝疆域地理知识从案牍走向著述  79-91
      3.2.3 《九域志》与“九域图志所”:权威性的系统地理知识  91-98
    3.3 州郡志:地方官、士子、缙绅的政治与文化舞台  98-112
      3.3.1 官修地理书的演变:从《九域志》到州郡志  98-105
      3.3.2 地方官、士人、缙绅与州郡志编纂  105-112
  第四章:图绘天下,如指诸掌——宋王朝的国家地图事业  112-174
    4.1 六合掌运——指掌天下的地图测绘体系  112-118
      4.1.1 宋代地图测绘体系概述  112-113
      4.1.2 绵密的公务地图测绘体系  113-118
    4.2 “天下”图的演变与两宋时代的国家与学术  118-133
      4.2.1 不窥牖而知天下险要  119-126
      4.2.2 “禹迹”、“华夷”观念下的地理图  126-133
    4.3 指掌方隅——两宋时代方隅地图绘制中的政治与学术  133-147
      4.3.1 军政与边备中地图学的发展  133-138
      4.3.2 河工与北宋地图学的发展  138-141
      4.3.3 民政对宋代地图学发展的影响  141-147
    4.4 从华夷、禹迹到武夷山图——幽思与胜览  147-157
      4.4.1 幽思  147-154
      4.4.2 胜览  154-157
    4.5 宋代地图测绘中的技术传统——以壕寨为核心的初步考察  157-165
      4.5.1 地图学史对传统技术人才的忽视  157-159
      4.5.2 天才以外的普通技术官僚:壕寨  159-165
    4.6 宋代彩绘地图的初步考察  165-174
      4.6.1 中国古代地图地形高下表示方法检讨  165-168
      4.6.2 宋人对地图地形信息的判读  168-169
      4.6.3 宋代彩画地图的地形表示及其相关问题  169-174
  第五章:“声教”旁暨——政治地理变局之地理学表现  174-216
    5.1 界至——王朝政治地理学的新因素  174-190
      5.1.1 宋与辽、夏诸国界至划分之梗概  174-178
      5.1.2 界至分画的自然属性与社会过程  178-185
      5.1.3 山河两戒——“天然”人文地理疆界观念的流行  185-190
    5.2 朝聘与王会:“旅行”的记录  190-212
      5.2.1 朝聘地理书之概貌——语录及其他  190-196
      5.2.2 朝聘地理书之地理学考察  196-203
      5.2.3 奉使之外的与国地理书  203-206
      5.2.4 王会——朝贡与贸易的地理学记录  206-212
    5.3 本编余论:当权力遇到了文化  212-216
第三编:兴趣的世界:宋代地理学发展的新问题  216-274
  第六章:宋代《禹贡》学:从经学传注走向地理学专题研究  216-242
    6.1 北宋《禹贡》之学——以水学为核心  217-223
      6.1.1 从经典求治水之方法,本之以为河议  218-221
      6.1.2 《禹贡》为“水学”  221-223
    6.2 南宋《禹贡》之学——学术与政治文化寓意下的山川地理考辩  223-242
      6.2.1 《禹贡》——从经学之篇章到地理学万世之成宪  223-228
      6.2.2 《禹贡》研究的逐渐专门化  228-238
      6.2.3 《禹贡》阐释中的王朝政治隐情  238-242
  第七章:著述与自然兴趣的变迁——两宋地理学的新因素  242-272
    7.1 宋代地理著述兴趣变迁的初步考察  242-257
      7.1.1 宋人记述当代地理之热心及其中知识兴趣之发展  242-252
      7.1.2 历史地理考证蔚然成风  252-255
      7.1.3 好为名山福地之著述  255-257
    7.2 自然观察:审美、解释与观测实证兴趣的发达  257-269
      7.2.1 审美性自然观的发达  257-260
      7.2.2 自然观察中对地理现象寻求合理解释的普遍尝试  260-263
      7.2.3 自然观察与自然观测的日益自觉  263-269
    7.3 本编余论:知识兴趣与儒学的“格物之花”  269-272
  第八章:结论  272-274
征引文献目录  274-296
后记  296-299

相似论文

  1. “体系即历史”——达尔豪斯音乐美学治学观蠡测,J601
  2. 面向SMDA的服务建模方法及工具实现,TP311.52
  3. 基于WEB的仿真互操作性测试工具研究,TP391.9
  4. 德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研究,F815.16
  5. 食品安全与健康一体化管理体系的研究,TS201.6
  6.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7.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8.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9.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独立学院教学体系研究,G642.4
  10.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11. 基于GIS的区域水环境压力分区研究,X321
  12.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3. 论中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G631
  14.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15.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16. 高中地理灾害教育内容与策略探究,G633.55
  17. 技师培养方式改革的研究,G719.2
  18.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在高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G712
  19. AI学院薪酬体系设计与研究,G647.5
  20.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G645.5
  21. 公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X826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