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恶性肿瘤基因工程纳米疫苗的研制及其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作 者: 胡沛臻
导 师: 隋延仿
学 校: 第四军医大学
专 业: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关键词: 纳米疫苗 肿瘤/睾丸抗原 热休克蛋白 大肠杆菌 药代动力学
分类号: R73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3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恶性肿瘤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已成为人类主要死因之一。手术、化疗和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传统疗法,其治疗效果并非尽如人意。随着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肿瘤疫苗的研制与应用已成为治疗肿瘤复发、转移的有力手段。但是,现有肿瘤疫苗由于缺乏有效的抗原提呈,以及MHC限制性、肿瘤异质性、疫苗生物利用度差等问题,在走向临床运用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困难。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GE(Melanoma associate antigen)属于肿瘤/睾丸抗原,其中MAGE1、MAGE3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理想靶分子,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而不在正常组织表达(除睾丸和胎盘),被称为肿瘤特异性共有抗原。热休克蛋白是一种抗原递呈的辅助分子,可以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在以往本室的研究中已证实MAGE1、MAGE3与HSP70的融合蛋白可以增强动物机体针对MAGE1和/或MAGE3的免疫反应,是一种优良的抗原物质,并构建了“恶性肿瘤基因工程纳米疫苗”。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疫苗的抗肿瘤免疫活性,提高疫苗的生物利用度,也为了将该疫苗推向临床前研究,逐步进入成果的转化开发,本研究以肿瘤特异性抗原MAGE1、MAGE3与热休克蛋白HSP70融合蛋白等前期研究工作为基础,采用周期短、产率高且稳定可靠的中试发酵工艺,生产了足够后期临床前研究所用的重组蛋白,并对其进行酯化,再以纳米长循环脂质体作为载体,制备恶性肿瘤基因工程纳米脂质体疫苗,而后研究该疫苗对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以及该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等过程的速度规律。1.鉴定重组工程菌pET28a-MAGE1/HSP70/MAGE3(MHM)/BL21(DE3)并检测其生物学性状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含有该表达载体的工程菌经IPTG诱导后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重组蛋白,新生的蛋白条带能够和抗MAGE1单抗和抗MAGE3多抗特异性结合;对重组工程菌进行摇瓶培养,菌体经裂菌、包涵体的洗涤、溶解变性和透析复性,最后经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纯度>80%的重组蛋白;该重组工程菌菌株连续传至50代后,进行质粒性状、扫描电镜观察、融合蛋白表达水平、细菌染色及各项生化反应检测,发现该菌株呈现典型的大肠杆菌形态,生物学形状稳定,可作为生产用菌种。2.为满足临床前各项实验的需要,将工程菌发酵和蛋白纯化工艺放大至中试规模。采用溶氧反馈-分批补料培养方式,对影响工程菌生长及目的蛋白表达的因素如发酵培养基、活化时间、诱导浓度及时间、pH值及分批补加营养物质等条件进行优化,在20L发酵罐中连续进行了三批工程菌发酵,工程菌生长正常,目的蛋白MHM和M3H的表达量均大于35%,保证了工程菌的稳定性;对实验室摸索的蛋白纯化工艺进行改进,连续纯化了三批M3H融合蛋白,纯度均在90%以上,生产规模达到中试要求;通过对融合蛋白的理化性质、纯度、生物学活性和残留杂质等几方面的控制,确认目的蛋白符合基因工程药物质量标准的要求。3.为有效提高脂质体包裹大分子蛋白的包封率,提高肿瘤抗原的生物利用度,运用化学合成方法将肿瘤特异性抗原融合蛋白与硬脂酸交联,使融合蛋白酯化后再进行纳米包裹,成功制备出平均粒径为87.9nm(CV=0.371)的衍生肿瘤抗原纳米脂质体疫苗,其药物包封率达到86%,显著高于单纯肿瘤抗原纳米脂质体(37%),有效增强了抗原的生物利用率。该疫苗于4℃放置6月后无沉淀及分层,具备优良的理化性质。通过IFN-γELISPOT和LDH释放实验检测疫苗激活小鼠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的情况,发现该疫苗比游离蛋白疫苗能更好的诱导机体产生针对MAGE3的特异性CTL,对表达MAGE3的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间接ELISA结果显示,该疫苗能够提高机体MAGE3的抗体水平,有效激活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4.在小鼠体内对该疫苗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首先制备125I标记的衍生融合蛋白(125I-SA-MH)和125I标记的衍生融合蛋白脂质体(125I-L-SA-MH),小鼠单次给药后,三氯醋酸(TCA)沉淀法测定血浆、组织、尿和粪的放射性含量,3p97软件拟合药物动力学模型,并计算相应参数。结果显示,125I-SA-MH和125I-L-SA-MH单次静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两室模型。在相同剂量条件下,125I-L-SA-MH分布相半衰期T1/2α和消除相半衰期T1/2β和AUC均有所增加;125I-SA-MH的总体清除率比125I-L-SA-MH大,证明脂质体包裹能保护药物,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体内分布试验结果表明,125I-SA-MH进入血液后首先迅速聚集到肝脏,而125I-L-SA-MH进入血液后则到脾脏发挥作用。排泄实验结果显示,125I-SA-MH和125I-L-SA-MH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泄。综上所述,我们研制的“恶性肿瘤基因工程纳米疫苗”能有效激发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杀伤肿瘤细胞;药代动力学显示该药物具有靶向性、缓释性及较高的生物利用率;同时还建立了稳定的中试发酵和蛋白纯化生产工艺,为进行临床前研究及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全文目录


缩略语表  3-5
中文摘要  5-8
英文摘要  8-13
前言  13-14
文献回顾  14-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1-57
  1.细胞株及实验动物  51
  2. 主要试剂  51-52
  3.主要实验仪器  52-54
  4.主要溶液配制  54-57
第一部分 肿瘤特异性抗原融合蛋白的实验室研究  57-72
  1. 实验方法  57-62
  2. 结果  62-68
  3. 讨论  68-72
第二部分 肿瘤特异性抗原融合蛋白的中试工艺研究  72-89
  1. 实验方法  72-77
  2. 结果  77-86
  3. 讨论  86-89
第三部分 恶性肿瘤基因工程纳米疫苗的研制及其免疫学效应  89-108
  1. 实验方法  89-96
  2. 结果  96-103
  3. 讨论  103-108
第四部分 恶性肿瘤基因工程纳米疫苗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108-119
  1. 实验方法  108-112
  2. 结果  112-115
  3. 讨论  115-119
小结  119-120
参考文献  120-135
附件  135-137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137-139
致谢  139

相似论文

  1.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试剂盒的研制,S154.3
  2. 军曹鱼生长激素基因(GH)的克隆和表达,Q786
  3. 公牛HSP基因多态性与精液品质及后裔性能的相关分析,S823
  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P2基因的表达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S852.65
  5. 鸡源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其毒力相关基因分布特征分析,S852.61
  6. 腐生葡萄球菌M36耐有机溶剂脂肪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Q78
  7. 灵芝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的研究,S567.31
  8. 吲达帕胺微孔渗透泵片的制备及质量研究,TQ463
  9. 拘束冷应激对大鼠组织超微结构及HSP70表达的动态影响,S858.91
  10. 江苏省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探讨,S854
  11. 微生物转化合成2’-脱氧腺苷,TQ464.3
  12. 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兔VX2肝移植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R735.7
  13. 贝伐单抗-PLGA缓释微球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分布研究,R96
  14. 应用IP-RP-HPLC法研究磷酸肌酸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处置,R96
  15. 血浆中决奈达隆和活性代谢产物SR35021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R96
  16. 结核分枝杆菌Rv3807c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鉴定,R246
  17. 基于恒压式超高压技术的黄瓜汁杀菌与保鲜研究,TS255.5
  18. 脉冲式超高压处理对食品的杀菌和贮藏期品质的影响,TS255.36
  19. 血浆HSP70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R541.4
  20. UbiquitinB在17-AAG诱导HeLa细胞周期阻滞中的作用研究,R737.33
  21. HPLC-MS/MS技术在环苯扎林和来托司坦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R96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肿瘤学 > 一般性问题 > 肿瘤治疗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