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鸡腿菇炭角菌病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研究

作 者: 杜爱玲
导 师: 曹支敏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鸡腿菇 总状炭角菌 生物学特性 生理生化 发生机理 防治方法
分类号: S436.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6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鸡腿菇是近些年迅速发展的重要食用菌之一,在我国已广泛栽培,总状炭角菌是伴随鸡腿菇栽培而出现的一种新病害,这种病害目前只在鸡腿菇生产中有报道。该菌一旦发生对鸡腿菇造成的危害极大,轻者造成鸡腿菇减产,重者绝收,且危害越来越严重。本文首次对总状炭角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鸡腿菇的互作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鸡腿菇炭角菌病害的综合控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如下:1.首次系统研究了总状炭角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该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菌落特征差异很大,菌落菌丝从匍匐形菌丝、绒状菌丝、索状菌丝到子座状菌丝团和革质状菌丝结构都有可能形成。在综合PDA斜面培养基上,一般15~20d左右长满斜面,在平板培养基上20~25d布满平面;在综合PD液体培养基上,250mL三角瓶,静止培养,20~25d菌丝布满液体表面。在菌丝顶端和菌丝中部都易形成分生孢子,菌丝形成的分生孢子与子座表面组织形成的分生孢子形态相似。菌丝在常规培养料中不能生长,在PDA培养基上仅有无性阶段,只有与鸡腿菇共培养时才能形成完整的子座及其有性阶段。该炭角菌菌丝生长温度为10~37℃,最适温度25~30℃。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12~40℃,最适温度25~35℃,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以上。菌丝生长pH为2~11,最适5~7;分生孢子萌发pH为3~11,最适5~8。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氮源为酵母膏、蛋白胨、牛肉膏。仅含有20 g/L葡萄糖、20 g/L蔗糖或者纯水的基质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固态基质和良好通气条件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光照不利于菌丝生长,但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大。菌丝致死温度47~5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43~45℃。分生孢子以单极萌发为主,在子座上一般不萌发。2.从生物量、电导率、胞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角度研究了总状炭角菌对鸡腿菇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证明总状炭角菌影响鸡腿菇生长的主要机理是产生毒素活性物质。这类物质破坏细胞,导致鸡腿菇菌丝扭曲、相互粘连,细胞膜透性增加,菌丝相对电导率升高,菌丝生长期和子实体生长期胞外羧甲基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等。3.通过总状炭角菌与平菇、香菇、黄伞和鸡腿菇等几种食用菌的平板对峙培养和出菇试验证明,有鸡腿菇生长的地方才能生长总状炭角菌,说明只有鸡腿菇具有诱导总状炭角菌发生的作用。拮抗性观察发现鸡腿菇对总状炭角菌没有拮抗作用,反而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显微观察二者共培养交接处菌丝和鸡腿菇生产上感染总状炭角菌的菌丝,结果表明总状炭角菌对鸡腿菇的寄生现象不明显。4.通过进一步鸡腿菇代谢物对总状炭角菌菌丝生长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初步明确了总状炭角菌病害发生机理和致病机理。即鸡腿菇含有对总状炭角菌生长和胞外酶活性提高具促进作用的特殊代谢物质,该物质的存在诱导了总状炭角菌的发生;总状炭角菌发生以后一方面与鸡腿菇产生抑制竞争作用,另一方面又产生对鸡腿菇生长不利的毒素活性物质,毒素物质破坏鸡腿菇生长细胞;而对于总状炭角菌的发生鸡腿菇又不具备抵抗力和拮抗性,不能抑制其蔓延,致使该菌成为鸡腿菇栽培中的一大病害。5.从鸡腿菇栽培季节、菇房温度、菇房环境和覆土湿度等方面研究了总状炭角菌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总状炭角菌综合防治模式,提出做好鸡腿菇栽培期间的消毒工作,合理调控生长环境,改变栽培方式是控制总状炭角菌菌病害的最有效手段。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8
  1.1 国内外食用菌研究现状  11-18
    1.1.1 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  11-13
    1.1.2 食用菌生产概况  13-15
    1.1.3 鸡腿菇生物学特性及研究现状  15-18
  1.2 食用菌病害研究现状  18-26
    1.2.1 食用菌病害概述  18-19
    1.2.2 国外食用菌病害研究概况  19-21
    1.2.3 国内食用菌病害研究现状  21-22
    1.2.4 食用菌病害的防治技术研究  22-23
    1.2.5 鸡腿菇主要病害及其研究现状  23-26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6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6-28
    1.4.1 主要研究内容  26-27
    1.4.2 技术路线  27-28
第二章 炭角菌病原学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8-48
  2.1 材料与方法  29-32
    2.1.1 炭角菌分离与培养  29
    2.1.2 供试培养基  29
    2.1.3 药剂和仪器  29-30
    2.1.4 方法  30-32
  2.2 结果与分析  32-45
    2.2.1 炭角菌危害症状  32
    2.2.2 炭角菌形态学特征及鉴定  32-39
    2.2.3 总状炭角菌生物学特性  39-45
  2.3 讨论与结论  45-48
    2.3.1 总状炭角菌危害特征  45-46
    2.3.2 总状炭角菌形态特征  46
    2.3.3 总状炭角菌生物学特性  46-48
第三章 总状炭角菌对鸡腿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48-69
  3.1 材料与方法  48-53
    3.1.1 材料  48
    3.1.2 主要仪器与药剂  48-49
    3.1.3 方法  49-53
  3.2 结果与分析  53-64
    3.2.1 总状炭角菌培养滤液对鸡腿菇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53-54
    3.2.2 总状炭角菌培养滤液对鸡腿菇菌丝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54-55
    3.2.3 总状炭角菌培养滤液对鸡腿菇菌丝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55-60
    3.2.4 总状炭角菌对鸡腿菇子实体生长期基质酶活性的影响  60-61
    3.2.5 总状炭角菌培养滤液对其他食用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性测定  61-64
  3.3 结论与讨论  64-69
    3.3.1 总状炭角菌培养滤液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64
    3.3.2 总状炭角菌培养滤液对鸡腿菇细胞膜的破坏作用  64-65
    3.3.3 总状炭角菌对鸡腿菇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65-68
    3.3.4 试验中对CMCase 酶活测定方法的改进  68-69
第四章 鸡腿菇诱导总状炭角菌发生机理研究  69-87
  4.1 材料与方法  69-74
    4.1.1 材料  69-70
    4.1.2 方法  70-74
  4.2 结果与分析  74-84
    4.2.1 几种食用菌与总状炭角菌的竞争与拮抗作用  74-76
    4.2.2 总状炭角菌与鸡腿菇共培养菌丝显微观察  76-77
    4.2.3 几种食用菌覆土出菇对总状炭角菌发生的影响  77
    4.2.4 总状炭角菌在不同生长基质中菌丝生长情况  77-78
    4.2.5 几种食用菌子实体提取液对总状炭角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78-79
    4.2.6 食用菌培养滤液对总状炭角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79-81
    4.2.7 鸡腿菇培养滤液对总状炭角菌菌丝生物量的影响  81
    4.2.8 鸡腿菇培养滤液对总状炭角菌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81-84
  4.3 结论与讨论  84-87
    4.3.1 食用菌与总状炭角菌的关系  84-85
    4.3.2 鸡腿菇活性物质与总状炭角菌菌丝生长的关系  85
    4.3.3 鸡腿菇活性物质与总状炭角菌胞外酶活性的关系  85-87
第五章 炭角菌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87-98
  5.1 材料与方法  87-89
    5.1.1 材料  87-88
    5.1.2 方法  88-89
  5.2 结果与分析  89-95
    5.2.1 常见杀菌剂对炭角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89-90
    5.2.2 常见杀菌剂对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90-91
    5.2.3 鸡腿菇不同品种对炭角菌的抗性比较  91-92
    5.2.4 鸡腿菇不同季节栽培对炭角菌发生的影响  92-93
    5.2.5 菇房湿度与覆土湿度对炭角菌生长的影响  93-95
  5.3 结论与讨论  95-98
    5.3.1 总状炭角菌发生规律  95
    5.3.2 炭角菌综合防治对策  95-98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98-99
参考文献  99-106
致谢  106-107
作者简介  107

相似论文

  1. 草菇采后生理生化及保鲜方法的研究,S646.13
  2. 干旱胁迫对桂花生长及生理生态的影响,S685.13
  3. 复合污染下大薸和凤眼莲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征,X173
  4. 低温胁迫对荷那龙罗非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S917.4
  5. 烤烟成熟和调制期间颜色参数变化及烤前晾制对其质量的影响,S572
  6.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7.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S435.4
  8.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9. 豆柄瘤蚜茧蜂田间动态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476.3
  10. 豆梨组织培养过程中玻璃化形成机制及其恢复技术研究,S661.2
  11. 氮素对高羊茅耐寒性生理机制研究,S688.4
  12. 运输应激及抗应激处理对肉牛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S858.23
  13. 不结球白菜耐热性鉴定方法及其耐热基因片段克隆研究,S634
  14. 不同化学引发剂对不结球白菜种子引发效果的研究,S634.3
  15. 白蜡吉丁啮小蜂生物学及耐寒性研究,S476.3
  16. 大豆种子老化的生理生化特征和RAPD分析,S565.1
  17. CO2激光辐射对大豆诱变的初步研究,S565.1
  18. 芍药衰老生理与调控及牡丹、芍药主要品种花瓣中营养与保健成分分析,S682.12
  19. 碳化二亚胺交联的脱细胞版纳近交系微型猪肌腱生物学特性研究,R687.2
  20. 西宁地区硅酸盐细菌生物学特性及促生效应的研究,S144
  21. 高山被孢霉产生花生四烯酸的研究,TQ9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蔬菜病虫害 > 菌类(食用菌)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